《道德经》读后感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信任大家确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道德经》读后感1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简洁,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说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奇异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见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见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将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奇妙。

《道德经》读后感2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高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当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看法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育。

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预,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进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当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由,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值得反复学习和商量,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读后感3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当对我很有关怀,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

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异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行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学问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

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
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育人们要更加和善,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和善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读后感4
今日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共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

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

倒杯里而成杯之样子,倒碗里而成碗之样子,倒锅里而成锅之样子,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照旧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敏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外表脆弱,内心顽强。

坚硬易折,柔软耐久。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读后感5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理想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最终静下心来真正的沉醉下去,才觉察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觉察自己的浅薄与缺乏!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尽力使心灵到达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看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根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敏捷会清静,这种清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

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期。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道德经》读后感6
今日我刚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后,单独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个拐弯处,我突然觉察一个叼着香烟的人站在角落里。

月亮高高挂,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

赤橙黄绿青蓝紫,他的发色一样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装束,我断定他是一个混混。

于是我迟疑着不敢向前,就在此时,一个小学生出如今了我的眼前。

那个混混拦住了他,一只手一伸,一脸奸笑的说:“小子,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大爷我没钱花,接我点钱。

”看着那小学生可怕的样子,我真想冲上去一脚把他踹到东门拣菜屑去。

可一想:如今的混混什么都干得出来,一会没把他干到,自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跑到西方游乐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换算了吧。

我就绕到回家了。

又一个夜晚,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月亮下同一个混混。

这回,他拦住了一个中学生。

我想,这回再也不能放过他了。

正好一个叔叔从商店里出来,我急忙拉着叔
叔说:“叔叔,那有个混混正在抢钱。

”那叔叔听完话丢下东西,对我说了声感谢,就冲了上去。

几下就把那个混混抓住了,只见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铐,铐住了混混的手。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位叔叔是警察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月亮,觉得今日的月亮特别秀丽。

《道德经》读后感7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期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期,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期。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进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读书笔记.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8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商量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

”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特殊道;名可名,特殊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

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

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特殊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

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这看似是一个简洁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

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认的答案。

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行攀的。

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或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9
为充分表达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进展、转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敬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进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究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10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

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习的时候,想着待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终一事无成。

莫非我们就没有一点儿“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那倒未必。

回想起婴儿时代,当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专心地啃着自己的脚板的时候,无论旁边多么吵闹,我们也不理不睬,专心致志。

这不就是“专气致柔”吗?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么事情,心就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发呆也一样。

我曾经试过,但不久就被识破。

因为那时候的我会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

如今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有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烦躁担忧,甚至是分心。

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做到吧。

做到“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句话吧。

努力朝“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经》读后感11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善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

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特殊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

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假如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如今日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

所以他告知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

”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当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
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如今,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

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12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义“善”是好是坏。

但从生命遗传来讲,善能创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质空间。

若生命由造物主创造,造物主希望我们留下来,他自然会拥护创造而去抑制破坏;这里善代表着创造,而恶代表着破坏。

似乎造物主在编写剧本时并非一挥而就;或许也会像小孩子写作业那样,会写错笔划。

所以遇到需要改写,有助进程的破坏或许也可称为“善”。

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条“道路”,并没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冗杂。

其实也不是大家认知多深入,阐述的多冗杂,而是没真正明白,到最终都始终找不到落脚点。

不妨我来翻译一下。

“道”或许可以理解为造物主所预设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轨迹,而且要求某时间内必需通过该路径到达终点。

这段轨迹是条虚线,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创造生成新的东西把虚线链接起来。

当在某些阶段太舒适,内部个体开始留恋停止不前的时候,就需要有势力来破坏掉这种舒适。

迫使进程继续往前行进。

所以发生在轨迹内部每个阶段的善恶都有不同意义,并没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统一的奖惩标准,而在于那个时间段需要什么。

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动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顺道而行,奉天承运。

《道德经》读后感13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日,照旧能从中得到确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具体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

内容特殊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

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如今社会的很多人都宠爱读《道德经》,这也表达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

《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惊异。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进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
的方向进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受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当帝王穷奢极欲到确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确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抵抗,推翻统治。

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害。

老子告知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行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

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14
出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样子,在杯中便是杯子的样子,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宝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清静。

《道德经》读后感15
《道德经》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章,第二章《德经》,44章。

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表达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起源、万物产生、进展、转变、毁灭的规律的认识。

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感,是“万经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

所以有没
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

就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

一切工作都毫不迟疑,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

一个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洁,细长与缺少,高贵与卑微,先进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与比较表达出来的。

世界上全部的概念和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观的推断是相对产生的,所以对立关系是可变的。

所以对价值的推断也是转变的。

世间万物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

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

善恶美丑,都要泰然处之,不要打扰别人。

后半部分,根据“道是自然”的原则,对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精确的论述,说明了老子顺应自然,反对善恶无为的基本看法,使万物自然生进步展,师法自然,顺应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