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课时数:79-95课时
授课教师:李瑞珍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课程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
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课程实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学习习惯、问题意识培养和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逐步形成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主体学习的重要体现。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其独立思考习惯、认真作业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及早读习惯。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2、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 ,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农村学生接触面狭窄,知识视野不广,这就更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各种教学手段,沟通课内外,让学生更广阔、更主动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教材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用生活来活学活用教材。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也要充分利用拥有的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学校所建设的阅览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要让学生们爱上阅读,爱上书,真正做到“读好书,好读书”。

3 、精心设计,走进生活
语文教学,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

如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让生活和课堂达到真正的和谐与统一。

在本期语文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安排一些教学活动来丰富和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比如演讲会,唱歌、课本剧表演,讲故事、书法展览、手抄报等。

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评价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以日常性评价为主。

日常性评价一般不采用考查或考试的方式,以定性(作业评语)为主。

考查或考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阶段性考查一般按两单元课程内容设计题目。

考查或考试采用百分制、等第制等定量评价方式。

2、评价方式
书面语测试、口语测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

书面语测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口语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日常性评价。

3、评价内容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相对于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表达和交流的表现。

学生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