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二十年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策
D ISION M KING
中关村二十年反思
■赵
弘
19
88年5月,国家正式准备建立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
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年来,中关村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所有痛苦与欢欣。
前不久,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戴卫撰文称,“未来20年中关村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但在5年前,人们还在谈论“中关村之死”、“中关村之痛”、“失落的中关村”,指其全面痛失技术创新领导地位,痛失了风险投资“中心”地位,早已被深圳、上海、新竹甩在了身后。
那么,这年,中关村有哪些教训值
得吸取?与其他省市乃至国外的高新区相比,中关村的优势体现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未来20年,中关村凭什么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当前,我国高新区普遍面临转型问题,中关村可以为它们提供什么启示?
筚路蓝缕20年
中关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
20年来,中关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年底,中关村科技园
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339家,总收入达8995.8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北京市的近20%,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产业来看,高端产业发展强劲,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成为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
软件、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成为园区经济的重要组成,有力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从体制机制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旗帜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的源泉。
从早期
中关村20年发展中有过很多的争议,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国人对科技园区发展的关注,也是园区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摄影
/
阿静
/C F
P
3EC -A 2008.7
2020072
的联想汉卡、四通的2401打字机、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再到今天的龙芯、中星微芯片、闪联标准、TD-SCDMA标准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都产生于中关村,并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6年,园区企业共申请专利5570件;中关村共向外输出技术29708项,成交金额478.4亿元,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68.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26.3%,排名全国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辐射源泉。
从国际化步伐来看,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
2004年,联想成功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P C生产厂商;新浪、搜狐、百度、中星微等几十家园区企业登陆国际资本市场。
微软、GOOGLE、AMD、索尼、日立等在内的70多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中关村已成为国际研发资源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
回顾中关村2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除了看到那些一系列外在的成就,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中关村发展背后深层次的一些原因和那些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
从根本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把握时代脉搏,“敢为天下先”。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科研人员下海,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在全国率先加快科研院所改制,再到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后,坚持解放思想,把市场经济制度、规则的确立作为工作重点,中关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涌现了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等诸多个全国第一。
中关村大跨步发展的几个节点,都是解放思想、突破体制束缚的结果。
二是始终追踪国际产业浪潮,把握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律,因势利导。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国际上P C产业兴起之时,中关村以代理销售国外机的方式,通过“贸工技”实现自身产业发展,先后涌现了
联想、方正、紫光、长城等一大批计算机企
业。
上世纪末,全球互联网发展风起云涌
之际,中关村又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商
业模式创新,开辟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
篇章,涌现了新浪、搜狐、百度、网易等一
大批互联网企业。
本世纪初,以软件、数字
出版、数字多媒体、空间信息服务为重点
的创意产业开始兴起。
中关村再一次站在
了全球产业发展的前沿。
通过积极承接国
际服务外包转移,打造了文思创新、软通
动力、博彦科技、用友软件等一大批软件
外包企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
核心区。
三是坚持独特的创新文化建设与创
新精神的传承。
创新创业文化对园区、区
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硅谷能够引领
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其独
特的创新文化。
从第一批科技人员以强烈
的民族使命感为己任,下海创业开辟我国
民营经济先河,到一批批中关村的创业者
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扛起中国创造的大
旗,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是中关村发展的
灵魂。
中关村的创新文化有几个明显的特
点:一是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从北大的王
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
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到
金山公司历时数年研发的WPS承载着
国人的希望,成功打入日本等国际市场等
都是民族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二是勇于创
新不怕失败。
从陈春先、纪世赢,到柳传
志、段永基,再到张朝阳、李彦宏,一代一
代的中关村创业者勇于创新,不怕失败,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三是开放包容性。
中关村地区高校云集、
归国留学人员众多、国际留学人员、国外
专家密集,这种聚集造就了中关村创新文
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四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
进政府转型,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上世纪
80年代初“两不四自”原则的形成,到
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出台都
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体现。
园区管理机
构不断通过成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进
“数字园区”建设等途径加速管委会由“管
理”向“服务”转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
环境。
争议中关村
中关村20年发展中有过很多的争
议,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国人对科技园区发
展的关注,也是园区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
的地方。
一是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依然任重
道远。
中关村的兴起是体制改革的产物,
20年的发展也与体制创新有密不可分的
关系,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依然前路漫
漫。
在园区管理体制上,中关村历经了由
海淀区政府管理向市属派出机构中关村
管委会的转变,2001年,北京市对科技园
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撤销海淀园管委
会,中关村管委会由北京市政府与海淀区
政府共同管理;2003年,北京市又出台了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
定了“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内容,
中关村管委会成为一个服务机构,园区的
规划建设和管理权交由子园区管委会,这
种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仍有待事实检验。
在科技体制方面,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的现
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技资源的市场化
配置程度依然不高。
几十所高校和二百多
所科研院所,分属于国防、国务院原各专
业部委、中科院、科技部、国家教委和北京
市政府,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各自的利益关
系制约各类科技资源的交流、协作与联
合。
在制度建设方面,能够充分激励创业
人员激情的产权激励制度、信用制度等市
场经济制度都有待深入。
二是过度商业化开发给中小企业带
来的压力不容忽视。
中关村最初的发展得
益于中小企业的爆发式增长,中小企业作
为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各界的共识,为中小
企业营造优良、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是
园区发展的根本所在。
随着园区建设的不
断深入,如何避免商业化开发带来的园区
地价上升、房价、物价飞涨给中小企业带
来的生存压力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
2000
年左右,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外流一度引起
人们的高度关注,方兴东更深刻地提出了
“中关村失落”。
近年来,中关村在关注大
企业引进的同时,也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33
2008.7EC-A
PC
D ISION M KING决策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何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创新、创业环境,保持园区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仍然是莜关园区发展的大事
中关村的启示
随着我国的改革发展,科技园区也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园区二次创业之后,当前园区普遍面临转型问题。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也为园区指明了创新的方向,但如何创新,如何实现园区转型依然是困扰众多园区发展的问题。
作为我国第一个科技园区,尽管中关村发展中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在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是很值得其他园区借鉴。
主要有:
一是明确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
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以体制创新践行着新的政府理念,即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中关村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始终定位于做好园区产业和企业服务。
主要发挥了三方面的职能:一是政策供给。
从科技园区管理条例、到产业扶持政策、再到
鼓励创新的各项条例,政策供给是管理机构的最重要职能。
二是资源集成。
通过专业技术平台、共性服务平台建设、举办银企洽谈会、中外企业项目对接会、863成果与园区企业对接会等形式,集成各类资源,服务于园区产业、企业发展是园区的重点工作。
三是创新引导。
通过设立专项创新资金,实施百家创新试点工程等方式,积极发挥政策、资金导向作用,将各类资源向创新集中,发挥创新引导职能是中关村的重要做法。
2006年,中关村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市级部分中,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资金占40.9%。
二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探索。
密集的创新资源是中关村有别于国内其他园区的优势,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释放创新资源活力,也是建设全球新兴创新中心的关键。
多年来中关村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一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政策,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创新型人才开发与培养。
二是通过开放实验室工程、组
建产学研合作网等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与清
华、北大、中科院等实施了中关村开放式
实验室建设工程,出台了《中关村开放实
验室实施施行办法》,促进科技资源的开
放与共享。
三是围绕核心技术研发、标准
创制和产业化,推进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
建设。
目前,中关村已经形成了第三代移
动通信(TD-SCDMA)、宽带无线接入
(SCDMA)、下一代互联网(IP v6)、龙芯、
闪联、长风软件、数字电视、AVS、新材料
等22个产业技术联盟,以产业联盟的形
式实现各种创新资源的聚合,初步营造了
园区开放、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三是在国际化方面的有益做法。
树立
开放性发展理念,坚持追踪国际前沿,以
全球化视野探索实践,融入全球发展体系
是中关村20年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引进
来”方面,中关村相继成立了北航、北理工
等2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并通过设立
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出台优惠政策、到海
外举办招聘会高度关注“海归”引进来;通
过加强企业信用服
务体系建设、设立创
业投资引导资金、搭
建投融资服务平台
等措施,关注国际资
本引进来;通过与国
际科技园区协会、美
国电气电子工程师
协会、全球知名的
IT咨询公司
Ga rt ner等展开合
作,鼓励其在中关村
设立分支机构,注重
国际机构引进来。
在
“走出去”方面,中关
村重点在鼓励产品
与服务走出去,推进
园区企业在国际资
本市场上市,鼓励园
区企业通过并购、建
立海外投资机构,鼓
励企业参与国际标
准制定等四个方面
加强了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相关工作,
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对专利和标准的高度关注。
作为
我国创新高地,中关村在专利和标准方面
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自2001年,科技部提出专利战略、标准战
略以来,中关村就开始了深入的实践。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
动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专利战略和标
准战略”,启动了标准化调研工作,出台了
一份旨在鼓励企业积极制定先进标准的
试行奖励支持文件;2004年又设立了“中
关村科技园区先进标准制定工作专项资
助资金”,对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
准给予最高40万元的资助,并于同年启
动了“专利引擎”计划;2007年,中关村又
发布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支持专利创造和
支持技术标准创制的办法”,分别对参与
专利申请和标准创制的企业给予最高
100万和200万的资金支持。
■
(作者系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摄
影/
魏
尧/C
F P
迎来20岁生日的北京中关村街景,中关村E世界(右)和中钢集团(左)。
3EC-A2008.7 4
决策D ISION M 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