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知识点的把握
文言文学习应使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文言文试题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命题方向
综观新课程实验推进以来的中考语文试题,预计2007年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命题将有
1.
从2004年到2006年文言文试题选文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轨迹——在新课程中考之初,更多的是用课内篇段检测文言文教与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我们夯实基础;然后,再用课外文言文阅读引导文言文学与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渐向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的方向过渡。

这体现了新课程中考重视考查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过渡中,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当然,作为比较的文言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段),而且可能将古代诗词(如2005年湖北宜昌将古诗、联、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问题),甚至现代文(如2004年贵州贵阳课改中考题第21题),与文言文结合起来考查。

2.
考查的内容大多有这样几项:通假字的本字、读音及意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常用
(1)解释词语。

释义以实词为主,兼有少量虚词,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固定意思。

要求是了解词义,会解释词的意思即可,不要求回答语法概念。

一般为书下注解,有时是句子
(2)翻译句子。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一般为书下注释的句子或文段中的关键句和
(3)内容概括或语句理解。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

考查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领悟、分析、概括的能力。

3.
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出现了很多开放性题目。

开放性命题有几种形式:①名句赏析。

如“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②阅读感悟。

如:请说说你读了《鱼我所欲也》有何感受。

③观点评论。

如:有人认为《陋室铭》反映出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④异同比较:如: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⑤创新拓展。

如:除《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哪些?⑥实际体验。

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⑦综合辨析。

如:联系全文(材料节选《愚公移山》),你认为愚公“愚”还是“不愚”,为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⑧人物评价。

如有两道中考题(材料是《曹刿论战》):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

a.说说曹刿的才能。

b.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这两道题,不仅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还考查到历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文试题选文也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史料上记载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和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等引入试题中:浙江试题中的《东坡画扇》和山东青岛试题中的《邹孟轲母》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此举的目的在于促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课程,满足我们发展的多元需求。

4.考查内容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将得以加强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该促使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
作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文言文学习及考试理应担负起传承文化、联结古今的任务。

从2006年各省市文言试题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丰富,感受到历史智慧与现实生活的撞击。

文化内涵和品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将是新课程语文
考试重点
1.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
(1
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
①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河流;“好”,古代
②词义缩小。

如“臭”,古代指好、坏气体,现代表示坏气体;“让”,古代既可表示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
③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
④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
(2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
常见的通假字有:亡—无、尔—耳、见—现、说—悦、汤—烫、坐—座、反—返、惠—慧、诎—屈、简—拣、竦—耸、拂—弼、属—嘱、编—遍、错—措、食—饲、邪—耶、还—旋、被—
(3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的边缘,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畔”
(4
文言文中单音词居多数,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居多数。

文言文中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
①在单音词前后加辅助成分。

如:师—老师、担—
②单音词前后加一个同音或近义词。

如:亡—逃亡、诱—
③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如:悟—明白、寐—
(5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亲”“远”活用为动词“亲近”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前人之述备矣”,“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作名词“记述
⑥动词作状语。

如“行收兵”,“行”为“收”的状语,意思是“在行军途中”。

2.
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

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如“之”在什么情况下作代词、什么情况下作助词,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

此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

如“之”若作主、谓、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起连接
了解古汉语虚词的用法,要能举一反三,要将规律记忆与语境分析相结合。

不但要理解它们的语法作用,还要通过不同的语气,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苛政猛于虎也”,句末“也”字就传达出了作者对当时苛酷的赋税不满的思想感情。

3.
文言句式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各种句式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掌握特殊句式的方法,一是看这种句式的标志,二是与现代汉语一般句式作比较,三是要结合语境进行判定。

从初中课本中文言文
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省略句;④倒装句。

4.
(1)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指对文言文(段)整体驾驭,即该文言文写的谁,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如果是小品文,也要问一问,本文(段)写谁、要达到什么目的等;如果是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要看看写的是什么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作
(2)所谓局部,就是指在整体驾驭的基础上,理清关键性的词、句、
(3
在理清文(段)意之后,切合自己的主观感受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眼前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5.复习时要善于梳理归纳所学的字、词、句等知识点,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分析常见
课外文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未学过的词(学过的词也有可能出现一种新的用法或意义),
(1)应准
(2)深入研究该词所带来的句式特点。

6.
7.
在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中,要通过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达到掌握文言词语的使用规律和使用性质,积累古汉语词汇,了解文言句式结构方面的特点的目的。

同时在翻译文言语句中锻炼运用语体意表情达意的能力。

古诗文阅读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考查的方面比较多有的要求略高,要提高应试成绩,可
1.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相当于初中阶段)对文言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事实上,中考中对有些内容(如文言实词、虚词)的要求要略高些。

文言实词的重点主要包括:(1)通假字:在初中教材中有40多个,通过练习即可掌握。

(2)一词多义现象: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初中阶段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一些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3)古今异义: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可以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去加以辨析。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是文言
文言虚词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15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
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在通览全文、理解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文段的思路、结构及中心,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确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文段的艺术风格。

有些是体验拓展题,考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能力。

2.
文言文的考查,基本源自课内,所以要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思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1)通假字。

在初中教材中约有40多个,通过练习即可掌握。

(2)一词多义。

初中阶段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一些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3)古今异义。

对于有些词古今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可以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去加以辨析。

(4
文言虚词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等15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
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尽量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要抓住重要的实词和部分虚词。

释词译句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把握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要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要注意上下文之
对文章整体把握主要从主要内容、主旨和写作意图三方面入手。

要把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或段意都搞清楚,理清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联,准确精练地概括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

语句理解的问题肯定是所给选段课文内容方面的,即在文中能找出答案的内容或用原句中筛选词语可以回答。

如《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同时,揣摩品味重点词句要注意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方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

如《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
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而鲁庄公对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

解答时要先弄清题目要求,揣摩命题用意,再置语段于课文整体之中,紧扣文章主题、内容及表现手法全面考虑,最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反复斟酌,严密推敲。

4.
有些体验拓展题目,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人物所思,想人物所想,与作者产生真实的共鸣。

如《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

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些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再如,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的史实。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紧扣文章主题,防止偏离话题,
不少省市在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迁移上,已作了积极的尝试。

对于课外短文阅读分析的内容,不少学生感到复习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平时认真地学好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课外的文言短文考查大多选浅显的、与初三学生认知水平接近的文章,且所考查的词句均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其次要努力通过回忆和再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都能迎刃而解;再者平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浅显文言文的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

如“小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

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

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

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

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
【例1】(2006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

”是时恒楚亡在泽中。

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

”守曰:“诺。

”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

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③籍:项籍。

字羽,所以又称
1.
(1)吴广素爱人(
(2)比至陈(
(3)时时而间进(
2.
(1)
(3)
3.
4.
解析:第1题考查了重点词语的解释。

本题要求给出三个实词的意思,要注意和今义的区别:“素”今义为“平素”,古义为“向来”;“比”今义为“比较”,古义为“等到”;“间”今义
第2题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关键词“故”“数”“愤恚”“罢”“死”等的解释,做到词达
第3题重点训练我们的整体感知能力。

要善于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并用简洁的语
第4题要求根据提供事例概括人物特点。

要注意从两人的不同点来概括,分析陈胜抓住他富有谋略、机智果敢、有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特点;分析项梁抓住他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
答案:1.(1)素:向来(2)比:等到(3)
2.()1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2)我听说先动手
3.
4.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

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
【例2】(2006福建厦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选自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荻d
1.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无从致
(3)弗之怠(4)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
假:(1)借;(2)宽容; (3)如果,假如; (4)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
4.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5.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
A.
B.
C.
(2)
解析:第1题考查了词语,既有虚词,也有实词。

“以是”是个固定文言词语,翻译为“因
第2
第3题考查了停顿,本题可用意义法区分,A项应在“余”后,C D项
B
第4
第5题(1)甲文讲了两个意思:一是借书及时归还,讲信用;二是刻苦学习。

C项正符合这两个意思。

(2
答案:1.(1)因此(2)得到(3)懈怠,放松(4)
2.(1)
3.B
4.(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
(2)
5.(1) C
(2)欧阳修母亲的做法有益于欧阳修从小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欧阳修和宋濂学习都刻苦
例年真题
一、(2006江苏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选自范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
1.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1
(2
4.
(1)甲文表达了作者“,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答案:1.(1)他的(2)
2.B
3.(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
(2)
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3)居庙堂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其”字有好多种译法,要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此处应译为“他的”。

“是”在文言文中一般译为指示代词“这”,有时也作判断动词用,但
第2题A项中第一个“求”意为“探求”,第二个意为“要求”;C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指“盗”,第二个为助词“的”;D项中第一个“故”意为“所以”,第二个指“旧知识”;B 项中两个“乐”均为“高兴”之意,故选B
第3
第4题考查内容理解,且都用原文回答,把握好重点句子即可。

二、(2006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必先苦其心志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
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A
第2题A项中第一个“以”意为“凭借”;第二个意为“来”。

B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指“城池”;第二个“之”是动词,意为“去”“到”。

C项中第一个“于”意为“给”;第二个“于”意为“和”。

D项中“而”表顺承关系,故选D
第3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

C项中的三个事例均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故选C项。

三、(2006山东济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1.
(1)媵人持汤沃灌()(2)腰白玉之环(
(3)再适长山朱氏()(4)往往馕粥不充(
2.
(1
(2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1)热水(2)挂在腰间(腰佩) (3)到、往(4)
2.(1)
(2)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3.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乙文:“往往馕粥
4.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

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
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意思对即可。

)
解析:第1题为重点词语解释,均为实词,注意和今义的区别。

“汤”古义一般为热水;“腰”在这里是名词动用,而非名词;“适”古义一般译为“往”“到”;“充”属一词多义,注意结
第2
第3
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实际。

四、(2005浙江绍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4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元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