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生活十讲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9页)

合集下载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台湾作家蒋勋以美学家的视角推出的《生活十讲》寒假里有点空闲时间拿出来重读,虽是几年前的作品了,但其中讲到的东西仍然能引起共鸣。

作者的笔下融合了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更重要的是多现在的社会现实文化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其中最能引起我思考的是作者的第一讲新价值,整个一讲都涉及到价值、制度和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他讲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制度化的体制之下往往没有做到教育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

在现下的社会整个较大的环境中所提倡的价值观都是商品化,一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社会对人的评价是单一的,不会以你是否过的快乐满足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只会以你能挣多少钱来评价你的成功与否,人们的心似乎都已经被物质的东西全部填满,再也看不到物质以外的东西。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这样的色彩,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好学生差学生,这就是唯一的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学校和了解的东西。

蒋先生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的需要,真正对人的定位与关注。

特别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根本,是不能丢失的,如果丢失了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作为教师,我觉得蒋先生的话非常在理,他说“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多一点人文教育,多一些对孩子的关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让物质的东西少一些,才能让心灵的空间更大一些,这样才能去接受,去获得心灵的快乐与满足。

中小学作文素材:《生活十讲》读后感500字

中小学作文素材:《生活十讲》读后感500字

《生活十讲》读后感500字
《生活十讲》读后感500字:
蒋勋的《生活十讲》是他多年前在电台节目的录音整理稿,主要是一些作者对当时台湾社会事件的一些言论,这些言论多数在历经时间的沉淀后,放在今日的大陆语境中,仍然让我感受到振聋发聩之功效。

严格来说,不是振聋发聩,而是潺潺流水划过心田。

谈价值观,我最喜欢这段话:“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在物化的社会语境中,如何以更柔软的姿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以悲悯和同理心去看待这个社会的人事物,懂得“哀矜而勿喜”。

谈信仰,是要保持崇拜感,是经过思考的,让自我可以得到释放的轻盈。

谈文学,让我们能“了解天地之心,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

在文学中,我们不是要答案和完成,而是允许人性复杂背后切身之痛的书写式的宽容。

谈情爱,爱的本质是为了幸福,需要爱人,需要得到爱,但爱的形式与道德、法律没有办法脱节,我们需要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

蒋勋的言论风格,正如他解读红楼梦一样,细腻的,温情的,像一阵风、一场雨,偶尔敲打我的心。

《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范文

《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范文

《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范文《生活十讲》第十讲摘录讲的是我们说“衣食住行”的这个顺序,食是排在第一位,表示这是最重要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活十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生活十讲》读后感1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具风韵,谈谈你喜欢的美食或者与美食有关的故事。

欢迎投稿或者给我留言。

说道食物,我们这一辈更习惯快餐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大行其道,真功夫等中式快餐也很流行。

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仿佛最不重要的就是吃饭了。

一天最重要的早餐,有多少人是在路上匆匆解决的,更不用说要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了。

蒋勋在这篇文章中谈到在工业时代食这件事第一个被糟蹋、被忽略,也谈到了快餐文化。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事情,尤其是食,一日三餐,一餐都不会少。

可是,我们对食物的确实也越来越漫不经心。

老人们常常讲: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可是,现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是恰恰相反的:早餐匆匆忙忙在路边买个饼之类的囫囵吞枣,一边走一边解决早餐;中午在公司边上的商厦里随便找个地方吃下午饭;到了晚上,尽管下班到家要7-8点钟,觉得一天都没有吃好,反而大快朵颐,吃得很多,不利于消化。

我们现在的一日三餐与古代智慧积累下来的一日三餐的做法完全是颠倒的。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时间更是金钱,君不见支付宝大厦夜夜灯火通明。

如此忙碌的人们,哪里顾得上吃饭?有时候忙得连晚饭都顾不上,深夜10点多走出办公楼,发现还没有吃饭,随便找个路边摊或者买点零食充饥。

吃饭成了浪费时间而且不重要的事情。

吃饭的目的就是充饥,填饱肚子,哪里管得上美味与否,只要肚子不饿就万事大吉了。

我自己也是如此,在今年4月份之前,自己手头没有那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在周末,我会自己拌好馅,包饺子。

包好一周的饺子,放到冰箱里冷冻,每天早晨就可以吃自己手工包的饺子。

在周末,也会买好食材,给自己煲汤。

可是,等事情多起来之后,我就主动把包饺子,煲汤的时间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了,觉得做饭这件事很浪费时间,早晨也是在外面买了包子或者酱香饼回家吃了。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蒋勋在书里讲了好多方面的事儿,就像十个不同的生活小盒子,每个盒子一打开都有惊喜或者惊吓。

先说这个“新价值”吧,现在的社会啊,感觉大家都在拼命地追着钱跑,好像钱越多就越成功。

蒋勋就像一盆冷水泼过来,他说这价值是不是有点单一了?人活着难道就只是为了银行卡上那串数字吗?我就想到自己有时候也陷入这种怪圈,看到别人买了大房子、开着豪车,心里就有点酸酸的,也想着自己要怎么努力赚钱。

可看了书才明白,生活里还有很多别的价值呢,像内心的平静、对美的感受、和家人朋友的美好关系,这些可都是钱买不来的“大宝贝”。

再说说“爱与情”这一讲,这可太戳心了。

现在的爱情好像变得很脆弱,今天还在朋友圈秀恩爱,明天可能就分道扬镳了。

蒋勋说爱情不是占有,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长久的包容和理解。

我就想起身边那些情侣,有的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互相指责。

要是他们能听听蒋勋的话,明白爱情是需要给对方空间,需要慢慢去经营的,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散伙了。

还有那个“伦理”部分,真的让我重新审视家庭关系。

现在家庭里好像经常有各种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间、夫妻之间,就像一个个小火药桶,一点就炸。

蒋勋提到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我就想到自己和父母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观念不同而闹别扭,我总是觉得他们老古板,他们觉得我不懂事。

其实啊,大家都没错,只是都少了一点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蒋勋带着做了一次生活的大扫除。

以前那些糊里糊涂的想法、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我发现生活其实就像一幅拼图,每一块都很重要,不能只盯着一块看。

我们不能被那些社会上流行的、但其实有点扭曲的观念牵着鼻子走,得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读《生活十讲》有感

读《生活十讲》有感

读《生活十讲》有感
起初老师给我推荐蒋勋先生的《生活十讲》时,我一直期待这本书会讲述什么样的内容,“生活”二字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十讲”?蒋勋先生将会从哪十个方面来讲述?而这些内容对刚进入大学的我又会有什么样的启发?
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等十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台湾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根基并且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所以蒋勋在书中所讲到的东西我觉得与当今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蒋先生告诉我们,我们今天面对一个长期以来不被注意、被忽略的课题,这个“果”已经显现在报纸上那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中了。

我们冲得太快,没有办法一下子煞车,但可以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去做,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内力,这个能力的培养是从内心开始,烛照我心才能看见美。

美最大的敌人是忙,忙到丢失了自我,迷离了方向。

《生活十讲》是一本适合买来放在床头,随时阅读的书,随意
地翻开一个篇章便可开始阅读。

之所以说是一本好书,是因为书中“留白”很多,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写了自己的思考,但并未给出答案。

我想,一本好书的定义,并非教你某些道理,而是教会你思维的方式,《生活十讲》便是这样的一本书。

生活十讲谈物化读后感

生活十讲谈物化读后感

生活十讲谈物化读后感蒋勋老师在书里就像是一个敏锐的生活侦探,他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藏着大问题的事情一个个拎出来。

就说这“物化”吧,简单来讲,就是感觉我们都把人当成东西,当成工具,而且很多时候自己也甘愿变成一个被标价的东西。

我发现啊,现在这社会到处都是物化的影子。

比如说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人只看工资多少,公司名气多大,好像自己就是一个为了赚钱和撑面子而存在的机器。

就像我有个朋友,明明特别喜欢画画,可找工作的时候,就一头扎进了那种每天对着电脑做报表,完全和画画没关系,但工资很高的工作里。

问他为啥,他就说:“钱啊,钱给我安全感。

”这不就是把自己物化了嘛,把自己的价值就等同于每个月银行卡上的数字了。

再看看那些广告,不停地给我们洗脑。

什么“成功人士必备”“拥有这个你就是人生赢家”。

好像只要买了那些东西,我们就一下子变成了高级的人,有价值的人。

这让大家都拼命去追求物质,觉得只有物质多了才是成功的。

可这背后呢,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小角落,灰尘满满。

蒋勋老师的话就像一盆冷水,把我给浇醒了。

他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物化了。

我们人啊,可不是单纯的商品或者工具。

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有那些和物质不挂钩的美好东西。

就像一朵花,它的美不是因为能卖多少钱,而是它就那么自由自在地开着,散发着香味,让看到的人心里觉得舒服。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我也有时候会不自觉地陷入物化的陷阱。

比如说买东西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在抢的热门款,就觉得自己也得有,好像没有就低人一等。

这其实就是被外界的标准牵着鼻子走了。

现在我就想,得像蒋勋老师说的那样,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如果我真的不需要一个东西,哪怕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它好,我也不要盲目跟风。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世界。

周围那些疯狂追求物质,把人当成物品比较的事情,看起来都有点傻了。

我想啊,生活还是得找到那个平衡,物质当然重要,但也不能让它把我们的灵魂给挤没了。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十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是什么?这是一道思辨题,没有最优解。

可能读完很多书,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活十讲》,蒋老先生从价值、信仰、文学、物质、伦理、情爱、情欲、饮食等十个角度解读生活观,细腻详实,令人醍醐灌顶。

本篇摘二章,作为自己学习,也供有缘分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一哂。

爱与情很多书中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读者或许相同。

当下的经历与感受使然,先翻到了这一章开始读。

在临终的时刻,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生爱的功课,会是一个圆满的分数,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爱是人生的课题。

这是一个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课题。

爱的本质,我们对爱有一种渴望跟需求,就像柏拉图所说,你为什么爱,因为你欠缺。

关于爱的本质:人是为幸福而活的。

人永远需要爱,需要付出爱,也需要得到爱。

爱也可以变成一种形式或习惯:外在的考验变多时,内在考验的需求度与难度都会提高。

爱的形式:爱不可能是完全圣洁、完全单纯到脱离人类的法律、道德,一旦发生冲突时,你就只能选择。

这完全是你的选择。

当你个人选择无怨无悔时,可能最大的难题,就是对方退缩、变了。

每一段爱情,我们都应该回过头来问自己:我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千万不要觉得一纸婚约就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能保障爱情。

千万不要让婚姻变成恋爱的句点,它应该是可以延续的。

真正的爱是智慧。

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丽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

爱情真的不是生命的唯一,在爱情最大的哀愁中,你还是要忍着眼泪坐公交车去上课、上班,你还是要工作,还是要面对生活中除了爱情之外,所有繁复的事情。

爱有很多支点,亲情的爱,友情的爱,同事的爱,以及生活中还有其他能吸引去爱的事物。

而这些分摊的爱,并不会减损爱情的纯度,反而是一种增加。

《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本书2020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再版了蒋勋的“孤独三书”,新版的《生活十讲》虽然并不是我心心念念想要收藏的精装版,但是这简约大方的封面和全新的配色与装帧,以及“孤独三书”套装的整齐划一,深深吸引了我。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本书了,多年以后,再次打开目录,这熟悉的题目却还是一如当年的犀利和直接。

蒋勋谈生活其实并不像他谈艺术。

对于艺术,蒋勋先生是专业的,他总是能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名画上的光影、人物的表情和他们背后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但是,对于生活,蒋勋和我们每个人都是专业的,却也都是业余的。

蒋勋作为一个经历过生活风霜的老人,当他的视线穿越沧海桑田,冲破历史烟云,回到当时由来到现在,他的文字就早已拥有了厚重的韵味。

蒋勋成长的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也是大陆剧变和崛起的年代。

新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年轻人的看法和他们经历过苦难和艰难的父母必然有着迥然的差异。

蒋勋从新价值讲起,把文字的种子散播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学校里的填鸭教育,到社会总体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每一个社会角色的思想、价值和位置都值得尊重和肯定——只要他们没有干违法乱纪的事情。

蒋勋在谈到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时,虽然也会有“不解”和“怀疑”但是他那平和、朴实的语言所表达的其实还是“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样的理念。

正如前面提到的,对于生活,没有谁比谁更专业。

我们见过“艺术专家”“文学专家”“情感专家”甚至“养生专家”,然而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自称是生活方面的专家。

新的价值,新的官学,新的伦理和信仰,新的饮食;物化、创造、文学、情欲和爱——蒋勋用了整整十讲,谈论了许多或细小或宏大的事情——从一个人的饮食,到国家的治理,再到社会的信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生活十讲》读后感范文五年级500字

《生活十讲》读后感范文五年级500字

《生活十讲》读后感范文五年级500字《生活十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活十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生活十讲》读后感1其实这种类似于散文演讲合集的也涉及不了什么剧透,但确实文中有部分引言,还是声明一下为好。

近几年,蒋勋老师的作品在大陆的名气渐长。

无论是美学类丛书系列(比如《蒋勋谈梵高之美》),还是聚焦于思辨意识的讲稿合集(比如《孤独六讲》)都在大陆占领了颇多的市场。

一方面这是蒋勋老师自己的文笔与积累功底足够,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下每个人对于自身命运的迷茫和追索需求。

《生活十讲》本质上同《孤独六讲》是一致的,只不过恰好是两个完全相对的探索角度。

前者侧重于从社会现象探讨个人生存,后者则是从个体孤独探讨如何与社会建立关系。

这两本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就像是从山体两头开凿的隧道最终会打通,少了任何一本书的诠释似乎都无法让读者彻底理解蒋勋老师最真切的想法。

坦诚说,我算是半个蒋勋老师的书迷。

他的美学系列,他谈唐诗宋词,他的《孤独六讲》我几乎是本本拜读。

蒋勋老师的书都不难,他作为一个老师,讲究的更多的是让大家能够读懂。

因此无论是散文集还是讲稿整理,他的书看起来都像是有一位先生在跟你对话一样循循善诱,他从不告诉你正确答案,而只是在引导你去思考。

如果你想从他的书中获取答案,那或许很难,但你一定能从中获取寻找答案的方法。

蒋勋老师在努力的用最平实的语言告诉你大巧若拙的“道”。

曾自以为自己也能算是蒋勋老师的半个知己,但一年之后又拿起这本蒋勋老师的书,才发现以前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似乎依旧没有看透。

他的书也许会被很多人“夸奖”简单,却又未必能读懂其中真谛。

个中滋味,还需自己品尝。

《生活十讲》读后感2生活,每天都演绎意想不到的精彩,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你也无法预知明天会如何变化。

就这样一头扎进时间的流里,快乐也好,伤痛也罢,就如潮汐,涨落自有时。

退潮时,你才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就站在陆地上,生活着……《生活十讲》是一个“文化广场”的电台节目,作者蒋勋用一个星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作为话题,与听众交流。

《生活十讲》读后感及摘录

《生活十讲》读后感及摘录

《生活十讲》读后感及摘录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人真应该常常在镜子中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我想,在体制不变的状况下,我拉着学生来谈人性,谈美学,是没有意义的。

可是我会等着,等一个他们愿意听我说话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我想,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而不是向外指责。

我想,知识属于人,了解了人,无论你学到什么新的知识,都能结合在一起,不会有断裂的感觉。

因为任何知识都要回归到人的本分,知识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问题。

很多人说那是经济贫穷的年代,我认为是绝大的误解。

我不觉得那时候“穷",那时候有一个这么富足的大自然,在山上、在河里可以看到那么多种的生物,那时候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体两面,有正面有负面,有优点有缺点,我们常在改革的过程中,把过去所依循的负面缺点放大、不思考正面优点,等改革过来以后,又只看到新制度的正面,没有看到负面,因而变成另一个更大的问题,直到下一次的改革。

只有一种信仰很可怕,譬如只有政治信仰,只有财富信仰,只有权力信仰,甚至只有单一的美的信仰,都是不健康的,它应该要平衡的,我不知道能不能说是一种“自然信仰”,就是对于各种现象都能有比较平衡的思维。

人类的文明也会有这样的一刻,决定站住,回过头去检视古老幻想里的集体潜意识。

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要和自己挣扎,万一回过头就毁灭了,怎么办?西方从启蒙运动到弗洛伊德,就是一个连续性的对文化不逃避的态度,因为面对了,这些底层的东西才能被整理出来。

这里面就是有一种矛盾,当文学的某部分仪式化之后,文学就死亡了,可是文学又需要借由仪式复活,仪式会使文学性重新再生。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十讲》读后感张燕妮无锡市泰山路实验小学生活本来就是一本精彩的书,当我们站在时间的洪流里,需要学会思考,需要学会欣赏,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让我们用心去读懂生活这本大书。

最近,我们“泰享读”教师读书会读书二组的老师们正在读台湾知名画家、诗人蒋勋的《生活十讲》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衣食住行、社会伦理、艺术文化等皆囊括其中。

作为一名老师,读到其中跟教育有关的内容,总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

张老师对书中第一章相关内容印象深刻。

《新价值》这一章中讲到: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

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

读着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到了最近网上热议的北大经济系学霸弑母后逃亡3年案。

这个众人眼中的完美学霸,居然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恶魔。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评价体质,只注重分数,众人眼中的学霸,是因为他的分数出众,可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连基本的人性都泯灭了,这样的孩子能堪称完美吗?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培养出会考试的机器。

《生活十讲》中说:我们应该是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能发展到这一步,那该多好。

吴老师读了《生活十讲》作者在文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仿佛最不重要的就是吃饭了。

一天最重要的早餐,有多少人是在路上匆匆解决的,更不用说要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了。

其实,食物中是充满回忆和亲情的。

异乡的游子,到哪里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他想念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母爱和乡愁。

每次回家,我们常常感受到父母忙忙碌碌得做了一桌的好菜,他们的爱,他们的思念,他们的不舍都饱含在这一桌美食里,千言万语都饱含在食物中,他们不期待你大富大贵,但一定要吃好,不要亏待自己。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十讲读后感1打开书扉,后知后觉的我意识到作者是台湾人,一瞬间余光中、李敖、刘墉、席慕蓉、林清玄等一连串的名字从脑海中掠过。

那些沾染着青春时光的名字像钥匙,你随时可以用它打开一段回忆:聒噪的蝉鸣,闷热的下午,躲进书中的我,孤独而不自知,快乐也不为人知。

现在回头看20年前,台湾文化当时的确深深影响着大陆和小小的我,而如今它却日渐式微了。

蒋勋的生活十讲来源于他90年代开始10余年间做广播主持节目的一些言论和观点。

令我惊奇的是,这些针对社会现象且时效性颇强的言论至今依然具有新意和鲜活度,甚至具有预见性。

比如针对当时台湾儿童教育的观念,他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于父母。

“当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的话,最终会导致他非常得不快乐。

他被物质填满,精神却极度空虚,即使杀了人都毫无知觉,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所无法了解的。

”你敢相信这段精妙的教育观点是出自一位美学家之口吗?我由衷地认为蒋勋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

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根植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90年代的台湾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两岸交流刚刚起步,动荡不安也充满机遇,是一个极利于展现才华的地方。

而且当时大多数台湾文人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同时也受过良好的西方文化教育,这才造就了台湾文坛百花齐放的盛世。

现在中国与90年代台湾的处境比较相似,比如中国也面临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国家经济转型期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大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等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坛人才辈出的盛世景象指日可待!生活十讲读后感2阅读完《孤独六讲》和《品质四讲》,就接着看了《生活十讲》,每一本都很精彩,每一本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经过了作者的叙述,思考,读者看到的却是高于生活的人生历练。

全书从生活的十个方面进行阐述: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

每一个方面都是独树一帜,读起来很有愉悦感,深深地被作者独特的观点感动、同化。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十讲》是一本由著名心理学家郑渊洁所著的励志读物,书中以十篇散文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深刻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生活十讲》中,郑渊洁用平实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向读者传达了许多关于生活的哲理。

他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但我们可以选择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面对。

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乐观向上,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其中一篇散文《生活,就是一种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定的心,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另一篇散文《生活,就是一种选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我们要懂得用心去选择,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

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衡量,用心去把握。

只有用心去选择,才能走出自己的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通过阅读《生活十讲》,我深刻地领会到了生活的真谛。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无限的哲理,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选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总之,读完《生活十讲》,我收获颇丰。

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会牢记书中的教诲,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选择人生的道路。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我一定能够过上更加充实、更加美好的生活。

生活十讲读后感3篇

生活十讲读后感3篇

[标签:标题]篇一:生活十讲《生活十讲》读书笔记编导二班吴谷丰最近在看蒋勋所著的《生活十讲》,读罢感触颇深。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深受传统文学熏陶的知识分子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关注以及对身处价值观紊乱年代的年轻一代的人文关怀。

我很喜欢作者在新伦理这一章中说的一段话:小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翻山越岭渡过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时候淡水河桥很少,我要绕很远的路,从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桥那一带,然后走过大桥到三重,到同学家,到现在那个记忆很深。

我的学生说他们要找人上床真的好容易,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爱好短浅,我好高兴我那个年代这件事是难的,所以会有渴望、有盼望,有期待,所以到最后会有珍惜。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真好。

什么事情让你太容易得到,就不会去懂得珍惜的。

年逾古稀的老人也许对此的深刻体会可能我们这一代人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会越来深刻。

现在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追求容易,都畏惧困难,见到困难就退避三舍,可是没有困难,我们就无法理解幸福,太容易就是会造成人生的不珍惜,这就是人生的真理。

作者同时认为,现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变得物质化和商品化,所有人都在追逐利益,眼睛里也只有利益,仿佛所有东西都可以拿具体的物质来衡量,这毫无疑问的是当代社会的悲哀。

几天前看到一则新闻讲述道,一对老夫妇生养有四个儿子,然而四个儿子都不愿尽抚养老人的义务,并提出在老人去世后继承其所有遗产才愿意阜抚养的可笑要求来。

难道说亲情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么,我苦思不得其解。

现如今的当代生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忘记了去享受生活,而是完全被生活所奴役,被金钱利益所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近几年来一系列典型社会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对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瞠目结舌。

社会是由诸多因素组合起来的一个复杂体,有法律,有道德,有伦理,有文化,有宗教。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之读后感起初老师给我推荐蒋勛先生的《生活十讲》时,我一直期待这本书会讲述什么样的内容,“生活”二字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十讲”?蒋勛先生将会从哪十个方面来讲述?而这些内容对即将毕业的我又会有什么样的启发?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等十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台湾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根基并且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所以蒋勋在书中所讲到的东西我觉得与当今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个人对蒋勋先生的新价值、新伦理、新信仰这三个方面的精辟论述特别赞成。

<新价值>作者认为现在社会一切都在商品化。

我们提到的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

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

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

这让我想到这几年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假羊肉串”“老鼠肉”“毒奶粉”、“毒大米”、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黑心的企业主为了赚钱不顾一切,视生命为赚钱的根本。

蒋勛先生认为“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

”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以传销为例,虽然传销在国外发展的很好,很正规,但与中国的这种土壤一结合,却产生了一个怪胎。

前几日在武汉考试,与一个朋友的聊天中得知,他差点就被一个高中要好的同学骗入传销组织,幸亏知情者告诉他那个同学在做什么,为此让他失望了许久。

暑假在电视台实习,就曾目睹过这些人世间的无情。

一河南男子加入传销组织,其年迈的双亲寻求警方找到他时,他却不愿意回家,好像中了魔一样,宁愿呆在传销组织。

再譬如说,“游戏机”,采访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让我不得不与此联系,黑心老板开着游戏厅,欺骗的全都是一些农民工。

生活十讲

生活十讲

读了蒋勋的《生活十讲》,觉得心里一下子清明了不少,不能说完全化解了长时间的自我矛盾,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心的痛楚,似乎懂得了点策略,关于安抚灵魂。

(一)新价值——人真的应该常常在镜子中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老子一直在讲“空”,他说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

最重要的不是“有”,而是“无”。

——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淋的人也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我每天对着镜子梳妆,时不时的还拿着小镜子狠瞅自己的五官,我有一双肉肉的小眼,高挺的鼻子架着一副蓝色全框眼镜,自以为还蛮性感的唇,只是牙齿不太齐整,有点像老鼠,皮肤也不是很精致,但我相信从远处看来还是不错的。

看到书中蒋勋让他代课的学生们讲对着镜子看自己三分钟的感想时,我很自然的就从大脑中获取到自己长相的信息。

我想我算是积极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敢于正视自己的长相、思想、甚至是一些邪恶的想法或小气的作风。

当然也有一些经过时间的烘托衬的更为阴暗的记忆,可以算做心结,比如那些不知怎么竟没有忘去的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中伤。

但这一切都被封仓的还都比较好,随着阅历的增长,对我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真实的面对自己,才能诚实的思考一些关于未来的关于自己的可能性。

生活就像一枚叶子,正面接受了太多阳光,反面必然空白。

忙碌与空虚的太极八卦即生成。

我的忙碌也与此相同。

多空出点生活来,才能有机会看看自己,安抚心灵。

还有,事情哪有个够呢?慌忙赶路,狼吞虎咽,心急火燎的到底能节约多少时间?将情趣、灵魂甚至是生活都抛之身后,怎么会觉得幸福?幸福感来自心灵的满足,生活需要慢慢品味。

忙碌是心灵的死亡。

当然也知道,漂亮的话好说,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

但想要将简单生活作为一种信仰,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若干年后,经历过一些什么后,有这种明媚而不刺眼的成熟并快乐的气质。

自己一个人静静的磨上一杯咖啡,香气飘满小屋。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当我把蒋勋的《生活十讲》看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写的太好,一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因为他讲了很多社会现象,也讲了很多人生哲理,人生中许多的大道理并不是说要发生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有大彻大悟,日常生活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

本书一共分为十个部分,我拿出来几个章节出来分享一下读后感。

一、新价值时代变了,人的价值观也在改变。

过去的精神世界似乎没有因为物质匮乏而空虚,反而如今的物化,有钱,有房,有车,锦衣玉食,人们却在抱怨自己内心世界空虚,无聊。

当人们太醉心于物质的追求,满足,就无暇去读书,修身养性,去充实丰富个人精神世界了。

毕竟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你选择一味追求财富,那么你的精神世界很可能就是一片空白,自然感觉空虚寂寞无聊。

物质容易被填满,因为它是实体物,空间就这么大,当物质堆积起来,就满足了。

可是精神是无形的,终究填不满,故有人发出感叹,学无止境。

民国那个时代的大师都有一种风范,气质,为什么呢?很多人从小就熟读古文经典,四书五经信手捏来,这不是说他们迂腐,封建,这些经典很多都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能够培养人一种好的品格,教人尊师重道,仁爱友善,高尚的情怀,加上他们后来又学习一些西方先进的思想,中西合璧,进退有度,大师风范油然而生。

所以我们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更多要思考如何去填补我们的精神世界,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不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

二、新伦理、新信仰这两个部分想合在一起,我们的意识形态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需要内省,反思自我。

最初的信仰是人们观察自然,敬畏自然从而建立起来的,但信仰建立起来以后,就要开始实践,也就是行深。

这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有些老人经常把孩子们叫到跟前来,然后训斥一顿,问他们原因,他们解释说总得让孩子们产生敬畏感,害怕一些什么,这样做事才会慎重。

当你有所顾忌,有害怕的东西存在,自然会先考虑一番。

我们有所信仰,相信人在做,天在看,那么做事就会三思而后行,会考虑我们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德,遵守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

生活十讲读后感【1】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

20Xx年,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

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

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

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

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

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

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

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

“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

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

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

“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

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

”“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

”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

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

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

”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

《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生活十讲读后感【2】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生活十讲》这本书。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蒋勋写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包括了十个方面。

蒋勋先生认为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在商品化,人们正在物化,唯利是图,一切以钱为中心。

这就引起了许多问题,比如毒奶粉,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彼此之间也变得冷漠,因而出现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件。

我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此类现象。

不过现状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学校里从不教怎么在社会中生活,也不教基本的道德层面的知识。

所以大学生犯罪也是层出不穷。

他们肯定知道犯罪可能要坐牢,可是为了利,再加上道德的沦丧,他们还是去做了。

这就反应出了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

在我看来,清代的科举是以八股来控制读书人,那现代就是以试卷来麻痹读书人。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犯罪行为,其中许多是受到了不良诱惑才引发的。

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暴力色情的东西。

这些东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利可图。

国家zf必定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总会有无法彻底解决的事。

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基本的伦理,在最后一步解决问题。

当今想当官的人肯定不少,不过是为了人民而做官的又能有几个哪?许多“官二代”的行为被曝光后引起了我的思考:当官就能超越法律吗?再加上一些官员贪wu腐bai,让我深感官场的黑暗。

其实当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哪?如果为了出名成为流传千古的大人物就太功利了,这样的努力本身就变了味。

有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学校做题时,老师说要有创造性思维。

可是题目的答案却是唯一的,何谈创造?我相信美国的学生会更有创造力,从他们高科技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

学生时期应该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可是却被浪费了,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总gdp也是很高的,但人多啊,离富裕还差很多。

人们也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可是科技是需要创造的啊!书中谈到了文学。

读书是了解文学的过程,读书笔记是结果。

书中也说过:“如果你注重过程,那你就去学文学;如果你注重结果,那你就去学哲学。

”现在学生读书,老师检查的方法是看读书笔记,大部分学生也注重结果。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哪?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讲到了“情”“爱”“欲”。

可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都尽量避免谈这些。

不过有个比喻我还是来分享一下: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花,又看到了蓝天,他都很喜欢,这可以说是专一。

那为什么一个人喜欢一个女人就不能再喜欢另一个,这不也是专一吗?最后讲的是吃。

我觉得吃货没什么不好,美食家那才叫舒服,吃吃美食就好了。

如果为了保持身材刻意减肥就太没必要了,你喜欢吃就吃,没人管你,为什么非要压抑自己。

如果世界上没有胖瘦高矮,人看起来就都一样(除了脸),那一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许多家长对小孩说过要多吃点才能长高,这是很荒谬的。

长得高有什么好,一不小心撞门上,天塌了还得顶着。

我很佩服蒋勋,他观察的很多,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生活十讲》对我很有启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生活十讲读后感【3】无疑,谈生活,生活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

我们只能从心出发,去探寻那种美好的可能性。

蒋紫壬的这本书,据他的自序里说是由人将他当年从事近十年的一个广播节目录音整理之后出版的。

而书中的内容,也的确牵涉广泛,内容丰富。

其根据的固然是台湾社会当年的生活万象,而在一个侧面上说,也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所在。

虽然从书的结构看,是就十个方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地探讨生活的问题,及我们可以去探索、去改善的途径。

而从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一个深谙社会脉搏与生活之道的知识分子对于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忧虑,以及他古道热肠地劝勉。

之所以不说教导,是因为那种浅显文字间散发出的平和与真诚。

他似乎是在同阅读者聊天,讲一些故事,说一段自白,不知不觉间就让是非分明地道出来,而那又的的确确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那一路我们都是参与其间的,尤其,那种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很感染人的。

他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去合乎人性,拥抱自我,因为考试是不会考的。

我们固然被灌输了大量知识,但是那不等于智慧,也没法简简单单就转化为智慧。

以至于善恶的观念都模糊不清,因为我们不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同时也没有用艺术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把积郁的情绪释放出来。

所以当下的境况下所谓教育,不是在教书,实在说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整个社会的教育都缺乏思想性,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缜密性都不够,那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的。

他说,一个不重视建设文化,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中受伤。

物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过去年代的传统里那种风范却丧失了,导致自己对于人没有清晰的定位。

而单一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塑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信,也缺乏人性的社会面貌。

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同巴黎,人们各自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种不用通过与人比较就能相信自己的勇敢,安安静静地就获得满足的自信。

他说,文化倘若不与现实结合,不落实到生活中去,就可能只是一个假象。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些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拿到编撰教科书资格的人,当然会成为官学的维护者,不然就与自己的身份抵触了。

而面对那种没有节制地放任与纵容的巨大体制,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麽,不要轻易服输,努力让我们自己还有让孩子们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抗争。

这个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却也是大众的责任。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社会之中,无法脱离而独立存在,而个人的行动塑造出了社会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他说,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动乱,是在发展之中既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力量的约束,受了西方伦理的影响,将自己独立出对家族的依赖和责任;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法律,作为公民的道德与公民意识这样的约束体系却又还没有建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