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老字号”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并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传统工艺和经营特色,并有着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名称和商业品牌。

走过几个世纪的“中华老字号”在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不再困守于“老”,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新旧动能转换是大势所趋,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华老字号”必须认清这一现实,不断革故鼎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抢占一席之地。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家埠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合称为“三大年画”。

杨家埠是山东潍坊市东乡的一个村镇,明末清初时,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学习用木版印刷、制作年画。

经过画工长期的创作和制作实践,杨家埠印制木板的年画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技法与色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杨家埠木板年画在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从绘画的系统、雕版赋彩以及内容形式看,与杨柳青年画存
在一些相似之处。

杨家埠木板年画除了
制作一些简单的神马以外,还有一些较为
精致的贡笺(宫尖)和屏幅横披。

同时,画
工也在不断创新年画的内容和形式,旨在
不断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

杨家埠木版年画颜色鲜明,主题突出,价
格低廉,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
求。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杨家埠的年画
店数量众多,年画作坊星罗棋布,呈现一
派的繁荣景象,当时较为出名的年画作坊
当属和兴德。

咸丰初年时,杨家埠的年画
业发展至顶峰,仅是杨家埠一村就用纸八
百余件,此时,附近的寒亭、仓上、齐家埠、
倪庄、王家道口等地的村民也在学习印刷
年画,并且拥有自己的销路和市场。

20
世纪20年代前后,因种种原因,杨家埠木
板年画业发展较为缓慢,加之石印年画的
冲击,木版年画的市场份额消减,一度萧
条。

1949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
步伐也随之加快。

1951年和1952年,华
东局文化部与山东省文化局先后两次派
人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全面调查,组织
一些画家到杨家埠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
“山东年画改革工作队”具体指导年画的
改革工作和创作工作。

其间,举办了全省
年画工作代表会议,并在杨家埠成立年画
改进会。

年画业者提出“改画不能脱离农
村手工业印刷条件这一原则和必须具体
结合广大群众欣赏习惯”等问题,并进行
深入探讨。

这一期间,调查研究的画家为
杨家埠的年画业者创作了一些新稿,在此
基础上,年画业者创作出几十种新的年
画,使杨家埠木板年画在年画内容和制作
技法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杨家埠的年
画业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开始恢复并
进行新的创作,形成了一个年画创作的新
高潮。

杨家埠木版年画犹如民间文化艺术
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图画词典,反映了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寄托劳动人民朴实、纯
真、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深受人们
的喜爱,成为当时的家庭逢年过节必备的
一种家庭装饰。

然而,随着社会审美风向
的改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供人们选
择的精神文化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这种传
统工艺制作的年画受到了一定挑战。


今人们有机会接触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诸如杨家埠木版年画的
传统工艺的传承,但是“中华老字号”是一
个城市的历史印记,展现当地的文化底蕴
和风土人情,“中华老字号”凸显的文化底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孙珊
摘要:杨家埠木版年画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传统工艺以及持久的创新能力。

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代表中国向世界诉说着民族的故事。

如今,这些“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代表,面对新旧更迭速度加快的时代,要想更好地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将传统优势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推陈出新,方能历久弥新。

关键词:年画雕版新旧动能转化保护传承
46
人文研究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蕴与历史厚重感,是现代品牌无法替代的。

现今,人们认识到“中华老字号”的重要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对其进行挖掘和保护。

一些地区开启新旧动能转化,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为“中华老字号”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2019年春季,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组织雕塑专业的学生赴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考察。

师生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见到了已是花甲之年的年画雕版大师——颜克臣,调研了潍坊年画雕版的制作与保护现状。

出生于1958年的颜克臣,是潍坊市奎文区十里堡村人,他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尤其感兴趣。

1979年,20岁的颜克臣凭借临摹、刻画技艺参加了当时文化部门为拯救年画组织的美术学员培训班,师从年画全能艺人杨明智、雕刻高手尹国栋。

同年8月,颜克臣进入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工作,成为该研究所成立后的首批学员。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颜克臣始终没放下这门手艺。

在颜克臣看来,刻版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雕版决定了年画的艺术水平,平时在雕刻中需要做到心静如水,若刻刀稍一冲动,刻坏一处便前功尽弃。

要想成为木版年画雕刻的手艺人,不仅要吃苦勤奋、有美术功底,而且要心静如水。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历经绘画、雕刻木板、印刷、补色、装裱等近1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需要纯手工制作完成,最难的工序当属雕刻木板。

刻板分为线板和色板,年画有几种颜色就要刻几块板,一般的年画由7种颜色制成,加上线板,一副年画需要刻8块木板。

要想胜任雕版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艺术的修养,而且要长期的实践磨炼。

“说啥也不能让这手艺失传了,得有人来继承和发展。

”这是颜克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华老字号”的技艺传承人,他的责任感和内心的焦虑。

因此,平日里,颜克臣除了创作作品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艺的传承上。

对此,他采用“以师带徒手把手教学”的形式,重点培养徒弟学习刻
版制作的工艺和知识。

在他的言传身教
下,多数学徒已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但
是现在,肯静下心、坐下来学习老手艺的
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颜克臣说,“我现在
要做一个‘守艺人’,守住中国传统技艺中
那些好的、值得称道的东西。

能让这门手
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是我最
大的心愿。


前方有荆棘,未来有挑战,杨家埠木
版年画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考察
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人们应该思考的问
题是,面对现代化生活环境,传统的技艺
如何生存、发展、传承。

通过考察可以看
到,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技艺传承的现状
并不乐观。

其一,对于雕版古板的保护未
能采取有效措施,雕版能反映木版年画的
发展脉络,是每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再
现,是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重要的实物资
料。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一些古雕版已经
遗失、损坏,有的被个人收藏,不知所踪,
留下的较少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是其
发展脉络的实物见证。

如,古版木刻连环
画《白蛇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刻版
连环画,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套
完整的故事年画版,这套珍贵的古雕版一
直尘封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库房的角落
里,未能得到很好地保护,直到被中央电
视台栏目组发现,才重见天日。

其二,从
行业的市场前景看,木版年画艺术的商业
化之路还很长。

由于雕版没有版权或申
请版权费用过高,致使艺人惰于创新,出
现盗版现象,进而导致商品互相压价出
售,难以突出艺术作品的附加值,这一连
锁反应不仅限制了雕版的发展和创新,而
且制约了年画工艺的传承,从而使年画创
作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其三,如今在杨
家埠,掌握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特别是雕版
技艺的老艺人逐渐减少,加之作为文化载
体的年画,本身具有传承时间较长的特
点,一些年轻人并不愿意花十几年的时间
钻研一门前景并不乐观的传统艺术,这一
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杨家埠木版年画
的传承,而雕版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重中
之重。

虽然行业现状并不乐观,但近年来,
政府在政策上不断给予扶持,杨家埠木版
年画的发展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

一些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也在研究如何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让传统工艺为现代青
年人认可、喜欢,从而传承并发展杨家埠
木版年画。

如,张运祥发明的“年画工具
百宝箱”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这是一个
可以随身携带的考究小箱,里面既有精美
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画册,又有刻刀、木版、
拓纸、颜料等整套木版年画制作工具。


了它,年轻人可以自制贺年卡、生日卡、请
柬、红包、名片、藏书票等。

这一创意类似
于如今流行的烘焙或者陶艺体验,是古老
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符合当前人们个
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向。

张运祥认为:“只
有让木版年画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一部
分,才能实现这种民间艺术真正意义上的
传承。

未来传统文化将卖产品转变为卖
体验,其实是一条很有发展前景的路子。


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
地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进一步深入,高
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也为“中华
老字号”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通过调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社会的需求,结
合本专业的优势,创作出一批文化作品。

这些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充满青
年人热衷的时尚。

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
体验了传统文化,拉近了与传统文化之间
的距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
无形中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
传承者。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编辑张瑞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