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双重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双重性研究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虽然是为成年读者而作,但自其问世以来,却尤其受到了美国中学生的疯狂追捧。

主人公霍尔顿因五门课程四门不及格又一次被学校开除。

他满嘴脏话,满口谎言但又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

他被千万读者视为新英雄,却又无能为力、内心无比孤独的十七岁少年竟然被千万读者视为迷人的新英雄,同时他也被解读为一个内心孤独但又无能为力的妥协者。

评论界对霍尔顿这一复杂形象也曾褒贬不一,围绕道德败坏、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的确,无论是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还是行为方式几个方面,这部作品都充满了双重性和矛盾性。

这种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反映了二战后,人们对生活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排斥和他们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和构建。

除了人物性格充满了双重性,小说中人物对性和死亡两大主题的态度也充满了双重性。

因此本文拟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视角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双重性特征。

确切地说,该论文将从狂欢大众、狂欢仪式以及狂欢精神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来感受塞林格笔下人物的生存困境。

他们渴望与他人亲昵交往,不要有任何距离、等级束缚以及作者对人生存的关怀,对人存在价值的尊重。

基于以上理念,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基本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所用到的理论依据和写作目的。

正文第一章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狂欢化”、“狂欢化文学”、“狂欢式世界感受”几个基本概念入手,进一步来阐释“双重性”这一贯穿本篇论文的主线。

正文第二章分析狂欢大众身上的双重性。

这些狂欢大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人物形象身上具有相反两极属性的双重性,另一类是成对出现的人物形象身上具有的异常相似又惊人相异的双重性。

例如主人公霍尔顿看不惯周围虚假的环境自己却谎话连篇,被别人欺负想要暴力还击却胆小的要命,认为性既是肉体的又是精神的体验却为了摆脱孤独叫了妓女。

又例如同样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两人,霍尔顿会妥协保全
性命而詹姆斯.斯卡尔却选择从窗户上跳下去以死明志。

对于成对出现的人物形象,老历史教师史宾塞先生和年轻的语文老师安托里尼先生,两人不仅是老者与
青年之间身体的对比也体现了新旧思想的碰撞。

以及狂欢节上扮演小丑角色的阿克利和斯特拉雷德,他们虽然是小丑,却展
示了人性美与丑最真实的一面。

正文第三章分析狂欢仪式的双重性。

尤其是狂欢化理论中的加脱冕结构是狂欢化仪式的核心内容,即“笑谑地给国王加冕和随后的脱冕”。

加冕的意义不单是把象征权力的皇权赋予某人,它意味着升格。

相对的,脱冕就是一种降格,象征着地位的降低。

本章分析的不是对某个人的加脱冕,而是对小说中的爱情和死亡两个重要主题的加脱冕。

霍尔顿将爱情加冕成至高无上的纯粹之爱,又脱冕为肉欲和占有欲。

将死亡加冕为永恒和另一生命的延续又脱冕为生命的终止和一具冰冷腐烂的尸体而已。

正文第四章在前几章狂欢大众和狂欢仪式的双重性研究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分析小说中的狂欢化精神的双重性。

颠覆是狂欢化理论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体
现在作品中的很多方面,然而颠覆并不是最终目的。

巴赫金在颠覆现有存在的束缚中,始终期盼一种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彼岸,赋予狂欢以精神解放的深刻内涵。

那就是,颠覆中伴随着重构,颠覆中包含着人的精神诉求。

因此该部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交替与更新,肯定与否定,以及第二种生活和第一种生活几对具有双重性特征的概念来分析颠覆中人对精神自由世界的向往。

二是从理性与非理性,美与丑,永恒与非永恒几对具有双重性特征的概念来分析颠覆中,对人类情感最终归宿的构建。

结论部分总结了狂欢大众,狂欢仪式以及狂欢精神中所体现的双重性本质。

本论文发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及其周围人的精神诉求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对立的二元关系中彰显。

用狂欢化理论视角中的双重性分析这部作品,能更生动地揭示出小说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二战后人们精神世界的荒原现象和对“第二种生活”的自由向往。

于此同时也指出了该论文研究的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