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论治
摘要】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主
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瘀痰内阻。治以疏肝和胃、建脾补中、
清化湿热、活血化痰为主。
【关键词】慢性胃炎辩证论治临床经验用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4)02-0291-02
1、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中首位。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
皮遭爱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的改变。由于粘膜的再
生改造,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
增生的胃癌先驱病变。根据胃镜及病理学,慢性胃炎类可分为慢性浅青性胃炎和
慢性萎缩性胃炎二种,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水
肿或伴有渗出物、出血及糜烂等。此类患者经正规治疗可痊愈,病变也可不发展,但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主要依病理为依据,见固有腺体减少,胃粘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非典型性增生等组织学改变。慢性胃炎在临床
上常缺乏特异性症状,一般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
胀及嗳气。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嘈杂范畴。《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伤寒论》称之为“心不痞”。其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主要是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情志所伤和外邪
侵袭。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瘀血内阻,胃失濡
养而发为胃痛。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水谷,以降为顺;
脾为阴土,主运化,输布水谷津液,喜噪恶湿,以升为顺。脾升胃降,出入有序。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故胃痛的发生,关键在胃,
肝脾也起重要作用。
2、辩证论治
2.1疏肝和胃以治肝气犯胃
脾胃属中州,运化水谷,脾升胃降之斡旋功能与肝之疏泄有密切的关系,肝
气调达,疏泄通畅,则脾升胃降,出入有序;若肝气不舒则犯胃,胃气上逆,脾
气不升,中焦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运,化为湿邪。所以肝胃不和是慢性胃炎重
要病机之一。肝胃不和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畅所致。临床主要证状为胃
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甚则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大多
见于浅表性胃炎伴反流。肝胃不和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方以四逆散
合香苏散为主随症加减治疗。药用柴胡、枳实、白芍、香附、苏梗、甘草等,共
奏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活血止痛之效。此证型多为胃病之初始阶段,以实邪为主,肝郁虽属实邪,但多为无形之物,故治疗关键不在攻邪而在开郁,郁结一开,气血自通,疼痛自愈。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加减用药,若胃胀明显,可加槟榔,莪术以破气除胀;若两胁胀痛加川楝子、元胡;若嗳气频繁可加旋覆花、代赭石
以降胃气;若疼痛明显加五灵脂、蒲黄以活血止痛。若胀痛顽固,可用宣肺之法,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通有助中焦之升降,方中可加桔梗、杏仁对于胃脘胀痛,
久治不效者有出奇致胜之功。理气药多为辛香燥热耗气伤血之品,不可多用,中
病即止。
2.2清热化湿以治中焦湿热
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朱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脾胃温热之病呈上升趋势。此病的形成多由湿热邪气、饮食、情志所致,脾主湿属阴脏,胃主燥归阳腑。湿热
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因同类相如,暴饮、暴食、肥甘厚味,冷辛烤炸,
好烟嗜酒以及久思、易怒、过劳,或脾胃素弱、偏胜均可使脾胃功能失调而湿热
蕴生。人体阳气旺而偏热,阴气盛而偏湿,从而形成脾胃湿热之证。此证临床症
状多矛盾,胃脘痞或胀或痛;胸闷;四肢困重;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口苔
而粘;大便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滑。此证的特点是缠绵反复,疗程较长,难速痊愈。多见糜烂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消肿、脐样
改变、渗出物较多,甚则粘膜点片状出血,幽门螺杆菌(HP)(+)。治疗以清
热化湿和胃通络为主要手段,以清泄脾胃之热,调其气机升降,使脾升胃降之功
能恢复,湿热自除。方用黄连温胆汤为主随症加减治疗。药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加减:湿重加杏仁、车前子以宣肺利水;热重加
黄芩、连翘以清热燥湿;舌苔厚腻加藿香、偑兰以芳香化湿;若镜下见胆汁反流
可加柴胡、杏仁、一升一降以调畅气机;若见胃粘膜糜烂出血可用丹参配赤芍,
离经之血便为瘀血,以活血化瘀,消肿明显,粘液增多可加泽泻,白术以燥湿利水。(HP)(+)加连翘、蒲公英、厚朴以杀灭幽门杆菌。此菌感染为慢性胃炎
主要病因之一,又是胃炎恶变的首要病因,故选用HP敏感药尤显重要。
2.3健脾和胃以补后天之本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为运化之枢机,斡旋之至要。《脾胃论》曰:“脾胃内伤,百病由之而生。”因此脾胃为病,多见虚弱。其原因有二:
一是先天禀赋不足,每当受到内外邪之侵袭,则易于发生脾虚胃弱。二是后天失调,如外受寒湿所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致使脾胃内伤。脾胃虚弱,则运化
失职,水谷津液化生无源,则易致中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呈现出运货化无力。临床上可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四肢乏力、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可见于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镜下见:胃粘膜红斑或粗糙不同,粘液稀薄而多,胃酸偏低。脾胃虚则气血生化
不足,湿浊停滞,治疗当健脾和胃,运化中州,以恢复脾升胃降之功能。气血生
化才能如有源之水,泉源不断。方用香砂六群子汤为主方。药用党参、炒白术、
茯苓、半夏、陈皮、砂仁、木香、炙甘草等,共奏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脾
胃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为脾胃阳虚,阳虚易生寒湿可形成脾胃阳虚寒湿证,症见:
胃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方用理中汤。脾胃阳虚日久可伤及营阴,形成脾胃阴阳两虚证,症见:胃脘痛喜重按,手足心热与畏寒喜暖并存,方用小
建中汤以温中健脾,阴阳双补。此证用补不可峻补,以防雍滞,静药中加一二味
动药如佛手、甘松,以加强脾胃之运化功能,中焦脾土运化,升降有序,后天得养,诸症自除。
2.4理气活血以和胃通络
久病入络,络道阻塞而成血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降为顺,各种病因导
致的胃痛,无论是虚是实,均可使胃气阻滞,和降失司,而后气滞血瘀;胃中有热,热可灼津,血受熏灼则凝结瘀塞,形成血瘀;脾胃虚弱,运血无力,则胃络
血行不畅,或气虚生寒,阳虚寒凝而胃络瘀阻,各种胃病长久不愈多转为气滞血
瘀型胃痛,气滞血瘀型胃痛的形成的和发展也是由轻而重,渐行发展的,若病势
不能控制也可出现痰瘀互结,发生恶变。脾胃气滞,往往出现血行不畅之症,瘀
血内阻胃络。临床症状多见胃脘痛有定外,不喜按或拒按,胃痛日久不愈,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