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院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0~2025)
二〇二〇年九月
目录
序言 (1)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概况 (1)
(一)建设成就和取得经验 (1)
建设成就:
1.学校事业跨越发展 (1)
2.体制机制活力彰显 (2)
3.基础能力快速提升 (2)
4.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3)
5.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4)
取得经验:
1.体制机制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5)
2.坚持发展至上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5)
3.加强作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5)
4.狠抓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5)
5.坚持质量为本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5)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
1.办学理念更新不够到位 (6)
2.师资队伍水平仍需提升 (6)
3.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6)
4.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增强 (6)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形势 (6)
三、“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目标 (8)
1.事业规模 (8)
2.产教融合 (9)
3.师资队伍 (9)
4.培养质量 (9)
5.服务能力 (9)
(三)发展战略 (9)
1.集团化战略 (9)
2.guo际化战略 (10)
3.信息化战略 (10)
4.优质化战略 (10)
(四)主要任务 (10)
1.推进产教融合,优化办学机制 (10)
2.强化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 (12)
3.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12)
4.引进培养并重,强化队伍建设 (14)
5.增资扩容升级,推进基地建设 (16)
6.稳定事业规模,夯实发展根基 (17)
7.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18)
8.强化创业教育,推进优质就业 (19)
9.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科研品质 (20)
10.打造智慧校园,提升应用水平 (21)
四、重点项目 (22)
五、保障措施 (22)
(一)推进民主管理,提供动力保障 (22)
(二)实施目标管理,强化措施保障 (22)
(三)争取政策支持,增强外力保障 (23)
(四)加强经费筹措,落实投入保障 (23)
(五)优化后勤服务,做实基础保障 (23)
“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是学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努力实现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的办学目标的重要
阶段。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供给侧产业结构改革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支持**“创新驱动、工业强市、引领、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六大发展战略实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的新要求,依据**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概况
(一)建设成就和取得经验
“十三五”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办学实力明显提升,积累了办学经验,积蓄了发展能量,为“十四五”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校事业跨越发展
——办学主体实现提挡转型。
建成 guo jia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完成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任务,立项建设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整体转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步入规模发展、转型发展轨道。
——事业规模保持稳步提升。
各级各类在籍生***人,其中五年制高职****人,其他全日制在校生****人,专科学员***人;学校年均为企业员工、退役士兵、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等开展社会培训****余人次。
——guo际合作取得重要突破。
投资****万元,与德guo工商总会海外商会(简称AHK)合作建立“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推进了培养模式与guo际接轨;与德guo 约翰-格奥尔格、英guo水桥学院等在教师互派、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始了
积极的交流合作。
2.体制机制活力彰显
——发展方式创新创优。
市zf明确学校划归开发区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区共建共管的管理体制;学校主动融入园区经济,牵头成立**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配合推动开发区牵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与集团成员单位联合办学、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互惠共赢、“双主体”育人的格局初步构建。
——内部运行机制优化。
实行管理队伍优质化、管理行为规范化、管理机制层次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逐步构建了教育教学三级监管体系,形成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3.基础能力快速提升
——基础办学条件根本改善。
新校区建设被列为市zf十大民生实事建设项目之一,投入**亿元建成,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体规划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师资队伍质量快速提升。
引进教师87人,高级职称到9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由**%提高到**%;现有教职工400人,其中专任教师280人,省职教领军人才8人,正高级职称5人,省特级教师6人,市“533英才工程”首批培养对象11人,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成员25人,市学科带头人27人;两名教师荣获市首届、二届“感动市教育十大人物”。
——市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对接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等四大类专业群,五年高职开设机电、数控、模具、计算机、电子、物流、会计、艺术设计、涉外旅游等9个专业,数控、计算机、物流、工艺美术等4个专业被评定为省特色、品牌专业。
——实训基地全面改造升级。
实训设备总值达5100万元,其中“十三五”期间投入3000万元。
中央财政支持320万元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和省财政支持300万元的电子实训基地通过省级验收;省财政支持1000万元的三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中,智能式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通过省级验收,高新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在建;物流基地被列为省职教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完成升级改造,成为全guo 领先、省内一流的物流综合实训基地。
4.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突出。
以培养模式改革带动教学改革,构建了“专业技能证书、行业执业资格证书、核心课程合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有机衔接的标准体系,形成了“学做合一,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科研成效全面提升。
获得省教学成果评比一、二、三等
奖各**项
——课程资源建设成果丰硕。
主持或参与开发14门、共享102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出版 guo jia“十三五”规划等教材15本;开发12门校本项目化实训教材,制定了四大专业群的岗位说明书,建设了4个专业的精品课程、行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项目、教学案例等九类资源的主题素材库。
5.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强化“体验德育”确立品牌。
坚持“以体验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育人理念,实施“体验式”德育,建成素质拓展训练、创业教育实践、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字德育应用等五大中心,富有成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探索第二课堂项目化管理,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德育与技能训练、兴趣培养结合,合理规划、科学管理课余时间,促进学
生健康、主动发展。
“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毕业生双证率和就业率均达98%以上;师生在 guo jia、省市各类大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得guo赛****,guo jia实用新型发明专利****项。
其中在全guo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两课”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个,第七届guo 际发明展览会评委会最高奖“宝钢特别专项奖”***个,成绩排名全省领先;学校连续**年被评为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并获得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校长奖等。
——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增强。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多人,其中五年高职****多人;积极支持区外资企业生产,每年安排顶岗、轮岗实习学生近***人,形成稳定、长效服务机制,被市zf表彰为服务大企业先进集体;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开发***项。
学校被认定为市首批就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被评为市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回顾“十三五”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经验对“十四五”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1.体制机制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省内首创市、区共建共管的办学机制,成立职教集团,促进区校互融,改革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为学校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坚持发展至上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始终保持强烈的发展愿望,抢抓、善用、创造机遇,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完成各项重大项目创建,谋划五年高职转型发展,为学校事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3.加强作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转变工作作风,注重统筹谋划,坚持求真务实,关注细节过程,为学校快速高效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作风保障。
4.狠抓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打造“谋发展、敢担当、重落实、善创新”领导干部和教师队伍,凝聚智慧和力量,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5.坚持质量为本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人才品牌,提高社会贡献度,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向“十四五”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办学理念更新不够到位。
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仍然跟不上现代职教发展和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需要进一步明确;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的客观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有待落实。
2.师资队伍水平仍需提升。
人才引进渠道不宽,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高技能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师团队数量较少;梯队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评聘制度尚需完善,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需要进一步推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差距;适应高职发展需要的学术氛围、教科研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
3.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生源市场不够稳定,优质生源数量有待提升;产教融合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需进一步构建;部分专业和产业发展脱节,课程和岗位能力脱节,教学内容和技术换代脱节;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学做合一”教学改革仍需推进;品牌和特色专业需要进一步打造。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形势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落实全guo职教
工作会议精神和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不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同时,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更加明显,面对 guo jia经济建设步入新常态,特别是随着“中guo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从自身来看,学校地处 guo jia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市、区共建共管新体制,以及在成功申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后,必将注入新的更大的发展活力,其社会影响力、基础办学能力、产教融合水平等方面也必将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为学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举办高职教育提供重要的机遇。
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经济社会层面看,企业办学的主体意识、主体作用还没有很好地显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办学活力不足。
从学校层面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不完全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和途径还有待创新,高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还不够明显,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与高职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教科研工作有待加强。
三、“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dang的****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精神。
适应经济新常态,遵循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策应“学在**”品牌打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以提升质量为重点,坚持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校的社会贡献度。
(二)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 guo jia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机遇,策应 guo jia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主动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以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品牌强校为主线,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学校的事业规模稳步发展,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品质明显优化,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十四五”末,努力将学校办成“特色显著、苏北领先、全guo知名、接轨guo际水准”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
1.事业规模:建成3~4个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集聚资源要素,专业稳定在12个左右。
“十四五”末,实现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不低于1000人/年,其中,guo际合作培养200人/年左右。
2.产教融合:建立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学校专业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深度融合。
完成 guo jia“产教融合工程”——“双元制”性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新建校外实训基地20个;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争取3~5个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
3.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有思想、善实践、会创造,严谨治教、诲人不倦”的活力型、实力型、魅力型教师队伍。
新增专任教师40人;高级职称占比由28%提高到32%,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数由22%提高到30%;重点建设专业教学团队10个,其中建成为院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3个;建成双师素质培养基地10个,使“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业教师的85%以上;建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4.培养质量:推进落实“能吃苦、能合作、能创新,身心双健、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学在**”职教品牌。
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为98%以上,对口就业率为80%以上,就业满意率为90%以上,毕业生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率为100%。
5.服务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为社会培养五年制高职毕业生2000人以上,为企业输送顶岗、轮岗实习生1000人以上;新增 guo jia专利20项以上,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10个以上,实现技术服务收入到款额300万以上;实现年职业培训5000人次以上,年职业技能鉴定1000人次以上。
(三)发展战略
1.集团化战略:抓住**打造台资企业新高地的新机遇,把握学校深入园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推进**高职校职教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集团理事会合作管理与资源共享制度,整合优化集团化、社会化的职业教育资源,明晰各方的责、权、利,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和利益链融合体,更好实现职教集团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中的平台与纽带作用。
2.guo际化战略:依托学校业已建立的双元制培训中心、扎实推进“双元制”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德guo“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积极借鉴guo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与guo际其他类别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和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空间,在模式借鉴、课程建设、文化交流、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实现学校办学与guo际有机有效接轨。
3.信息化战略:以创建省级智慧校园为重点,加快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增强信息化管理素养和能力;做好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设计,实现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促进信息化手段的有效运用,从而提升学校治理的水平和效率。
4.优质化战略:明显提高学校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水平,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一批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和专业群,创成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质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素质整体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明显提高,社会适应力不断增强。
(四)主要任务
1.推进产教融合,优化办学机制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
依托学校地处 guo jia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域优势,借助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政策优势,发挥市、区共建共管学校的体制优势,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
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预警机制,对接**“4+2”优势特色产业(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4+3”特色服务业(即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加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实现企业合作“双主体”要求的落实,积极有效地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四对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努力做实集团办学。
在进一步完善**高职校职教集团章程与运行机制的前提下,探索按照企业集团的运作模式,试行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建立集团内部契约型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在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咨询、指导等作用;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指导、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依托职教集团人才资源,组建专兼结合的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提供“短、平、快”的科技服务。
——突出校企协同育人。
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双主体育人作用,在3~5个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互兼互培互通、共建共研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研发产品和课程,共享技术技能成果,柔性引进10名企业专家,按专业群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合作企业,建成“双元制”性公共实训基地。
通过以上的措施,有效地拓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2.强化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
——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布局。
面向**“4+2”工业体系,要继续开设机电、数控、模具、计算机、电子等专业,新增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专业。
面向**“4+3”现代服务体系,要继续开设物流、会计、旅游和艺术专业。
“十四五”末,专业优化为12个左右,形成3~4个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现代化专业群。
——突出专业内涵。
加强对现有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督导评估,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骨干专业”的
思路,根据“做特、做精、做强”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的优势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植,使之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流品牌和特色专业,并积极推进专业资源集聚和专业教学改革。
“十四五”末,创建成3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打造4个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
3.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改革培养模式。
以服务就业为导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构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聚合zf、行业、企业的资源,按专业大类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引导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产学研联盟等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
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指导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继续推进德guo“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guo际接轨。
“十四五”末,开发与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个左右。
——深化课程改革。
在课程建设方面,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建立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在课程实施方面,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以专业平台课、方向课为重点,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推行实施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互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完善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推行课堂教学公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在课程保障方面,加强图书馆建设,强化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公共基础课程
和专业群平台课程达到校级精品在线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达到院级精品在线课程标准,稳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程达到20种以上;建成虚拟现实图书馆平台1个。
——改革评价模式。
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并将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
推行柔性化的学业评价办法,将课程考核与项目学习“作品”、学业成绩与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等有机挂钩,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学业评价考核体系。
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健全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与考核机制,完善学生、督导、同行和学生实习企业等参与的评教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社会评教体系。
“十四五”末,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应的奖惩制度。
——培养技能精英。
不断完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培养和选拔机制,将大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精英。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坚持以大赛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以专业社团为载体,构建“分阶段、模块化”的训练体系,在训练中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专业素质的同步提高。
响应guo jia“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积极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参加创新大赛、青少年发明家、guo际发明展等赛事参赛工作。
“十四五”末,学生技能大赛、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牌60项以上。
4.引进培养并重,强化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