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表现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ARCHITECTURE FORUM
建筑学报
42
更含蓄、更深层而持久的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一所大学校园里,有新旧两个区。旧区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都不很高大,形态朴素而庄重,掩映在绿树青草之中,素雅而幽静。新区是近些年建的,成群的高楼大厦,座座都是壮观气派、争奇斗胜。一位去国外多年的老校友回来看了几天之后,说:“在老区令人想读书,在新区令人想赚钱”。这种类似的情况在全国的大学校园中多得很。
技术表现的过热化,在人们的意识中可能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习惯将科学和技术连起来读:科技。虽然技术总是以科学的进展为基础才得以发展的,但是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的任务是对世界(自然的、社会的)的探索和理解。这是一项永远不能说是完成了的任务。因而科学的方法总是实事求是、严格认真、态度总是谦虚的。科学家总是说“如果我望得更远些,是由于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或“我的成就只是在无际的海滩上偶尔拾到了几颗晶莹的贝壳”。而技术的任务则是干预、控制、改造事物并制造新的物品。技术的成就常
是有意无意地被夸张了。这里特引一段巴西著名环保主义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何塞・卢岑贝格的一段很值得玩味的话:“在对自然界进行观察以及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科学总是表现得谦恭、深沉、同时又是令人满怀敬意的。而技术总是高高在上,作出主宰一切的姿态。在大多数技术官僚的手中,技术变得野心勃勃,并且是常常带有破坏性的。科学是不容许谎言存在的。当一个人说谎、虚构、或采用欺骗的行为方式时,那么从定义上说,这个人就已经不再是科学家。而技术却是充溢了谎言的。”当今绝大部分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使用的技术,以及相当数量的实用技术,都是为进一步集中权
力这个目标服务的。[1]技术的发展,从其本源之
动力来看,它总是为了使其主体(个人、团体、集团乃至国家)在与对方的竞争中压倒对方,从而取得最大利益;或是在向自然的索取中取得最大值。从技术发展源起和过程中,其所关注的始终是效能、效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技术总是服务于“积累最大化”这个市场经济目标。技术总是极端功利的。
“当前人类已经具有极大的能力,却不具有正确使用这种能力的智慧”。这已差不多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谁都知道人类已深陷生态危机之中,这正是人类滥用技术的结果。技术之所以表现出愚蠢的骄傲和可怕的破坏性、就
因为它的使用已失去智慧的指引。就因为它在市场的整合之下,一味服务于人类的权力欲和贪欲[2]。发展技术的思维方式总是只关心最基本的逻辑问题。它既不象科学那样谦虚深沉,也不象一切人文学科那样关注诸如“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什么东西能够培养‘人的美德’或者‘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这类伦理、道德问题。如果说在20世纪之初的技术专家们具有为了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而全身心投入、完全不顾其他的品格应当被赞颂的话,那么在20世纪之末,它已经越来越被看成是愚蠢的、错误的甚至可能是不道德的了。也许最富于象征意味的是,掌握了最新技术的专家,在全球的质疑和谴责之下,为了其“辉煌”的技术成就,已经克隆诞生了第一位无性生殖的女婴“夏娃”。它集中地表现了技术从其发展之目的、源头来看,是不关注伦理问题的,甚至可能与伦理道德发生尖锐矛盾。
当前在建筑学领域,情况正是极其相似。人们拼命地利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夸张地显示技术的权威,以此来体现“时代精神”。它傲慢地俯视着解放了它的“渺小”的人类,正如打开瓶盖的渔人看着瓶中冒出来越来越大的魔
王,还没想出办法来骗它回到瓶中去。或者说,海滩上的两个封着口的瓶子,其中一个是可供人驱使的金钢力士,一个是吃人的魔王,渔人还不具有识别它们的智慧,一下子把两个瓶盖都打开了。现在人类正为了“取得最大的利益”,也为了好奇,加速利用手中掌握的技术来向自然界索取。我们有些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大到没有必要。它们占用了过量的土地,今后还要无穷尽地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它们的超大尺度令制造它们的人不象是它的主人,倒象是在它们气势汹汹的高压之下供它们驱使的奴仆。更谈不上“诗意的栖息于大地之上”了。有些建筑形象奇诡,完全割断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完全令人和自然母亲隔绝。由于它们缺少维系感情的根系,过不了多久,就又遭淘汰而被拆除,另辟蹊径。反正有强大的技术可以利用,拆和建都容易做到,从而反复地、加倍地浪费资源,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同时这样的环境,也在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绪。人们急功近利,心情浮躁,人们认为技术万能,金钱万能,人们在炫耀权力、炫耀财富。这一切都在建筑上表现出来。
当然,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建筑上的不同表现,对于人精神亦有不同影响。有的设计者也在努力赋予技术以人文的内涵。奥托1972年所做慕尼黑奥运场馆群,其顶盖是以小块变色玻璃组成的帐篷,在强光下可以略略变暗,而其起伏的轮廓则与远处的阿尔卑斯山遥相呼应,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努威尔所作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所用的相机快门式幕墙(图2),既可根据外界光线强弱变化的自动调节开放大小、控制光量,同时形成了阿拉伯常见的装饰图案,从而点出建筑的主题。贝聿铭所做日本美智美术馆以钢和玻璃建成东方传统风格的大门也极得体,和谐地站立在绿色谷之中。这些都与被讥为“把肚肠全翻出来给人看”的蓬皮杜中心(图3)之给人的感受,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
决定建筑的因素是复杂的,并不全取决于建筑师。然而建筑师在这方面绝非完全无能为力。在设计里多一些为了实际需要而利用的技术,不要那些花架子,多一些真诚和实事求是,多一些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多一些和谐、谦虚和情感,是可以做到的,因而对人们的思想情绪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虽然那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注释[1][2]: 卢风、费平:《技术、经济学、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