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打造西藏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专访拉萨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冯兴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6
问:请简要介绍下您的工作成长履历。

答:我是1990年毕业于西藏民院的历史系,直接被分配到林芝教委工作。

1994年由于夫妻两地分居,调到了拉萨。

刚好那时拉萨八中成立不久,我就主动选择去了这所学校。

2010年7月,组织安排我到拉萨实验小学任职,直到2019年8月一直担任校长,包括后来的集团校校长职务。

这期间,我依旧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2019年,北京援藏团队来到了我校,组团式援藏校长任职后,我就转成了拉萨实验小学的党总支书记。

回顾起来,我在西藏教育系统工作任职已整整30余年了,教书育人一直是我的重要志趣和使命所在。

2015年被评为“全区首批名校长”,2017年8月被聘为正高级教师。

可以说,在党的教导和培育下,我从一名专任教师逐步走到校长的岗位。

西藏培育和锻炼了我,也成就了我的职业生涯。

能够做一名老师,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问:拉萨实验小学是西藏老百姓心中的名校。

作为校领导,您对拉萨实验小学的整体发展和社会功能如何定位?
答:拉萨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62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后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屈一指的基础教育优质学校。

2014年,学校从林廓东路搬迁到林廓北路,开始实施“名校办分校”的发展政策,走集团化办学道路。

2016年,实验小学教育城分校、东城分校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至此,拉萨实验小学已形成“一校三址”的地理分布格局,并在管理体制上执行“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一直以来,拉萨实验小学以筑牢实验总校为核心,通过统一执行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等发展途径,共同研究和探索促进两所分校的同步、
同质化发展策略。

目前从整体的社会效益方面看,拉萨实验小学“一校三址”的空间布局,有效缓解了适龄儿童择校入学的招生压力,促进了拉萨市区教育
潜心打造西藏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专访拉萨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冯兴娟
巴果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区2020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大课题“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教育发展成就研究”(项目编号:
XZJYKTZD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巴果,女,藏族,教育学博士,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兼任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资源的均衡配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

拉萨实验小学作为西藏基础教育的窗口单位,在为区内外初级中学提供优质生源方面一直发挥着示范引领性作用。

学校荣获了一系列佳绩和殊荣,包括西藏第一所“家长学校”发祥地、全区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移动—影子校长培训基地等。

近年来,学校更加聚焦于质量提升,实现管理的全面提档和升级。

通过“中国好老师”等公益行动,结合对口支援力量的合作创建,逐步打造和孕育精品教学项目,促进学校品质整体提升。

具体举措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致力于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

就西藏自治区整体地理位置而言,包括拉萨市区都属于高海拔缺氧地区。

在这里办教育特别是办出优质的教育,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和资源。

我们的初衷是即便高原缺氧,也要努力办一所西藏群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学校。

为此,首要提升自身的教育内涵与质量水平,从打造优质师资开始,培养和培育优质的生源基础。

在升学指挥棒的压力下,拉萨实验小学依然注重以阳光教育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保持童真和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筑牢攀登人生高峰的梦想。

拉萨实验小学先后经历了集团化办学到盟校共同体学校,再到中国好老师基地校、教育人才援藏受援校等办学历程。

期间,学校办学的一招一式、发展状态以及优质效果,展示了西藏自治区优质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映射出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西藏教育资源投入的成效反馈。

二是注重引领和辐射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

拉萨实验小学通过引领辐射及传帮带等有效途径,促使百姓家门口拥有不止一所优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积极带动和引领西藏其他学校,共同办出特色与质量并举,致力于培育合格生源的优质学校。

2014年,与拉萨市城关区藏热小学、雪小学以及夺底小学建立了联盟共同体。

之后,拉萨市实施城乡结对工程,与尼木县续迈乡等农牧区小学建立了结对帮扶。

还与那曲市色尼区小学在内的多所地市级学校建立了“手拉手学校”。

通过上述联盟、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促成拉萨实验小学与其他学校之间形成师资共育、管理共建、信息共享、教研共举等良性互动的辐射引领局面,促进西藏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本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辐射原则,着重聚焦于育人价值和正确导向,在理念统一、思路创新的基本框架下,鼓励各盟校、各结对学校探索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共同为新时代西藏基础教育发展贡献联合办学的智慧力量。

问: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设施场馆的建设更新,更体现于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创新。

请从这一维度给我们分享一下拉萨实验小学的实践举措。

答: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从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到现在人人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仅从拉萨实验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经历了从现代化教学条件不具备发展到如今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套完整、功能齐全。

从使用录音机、投影仪跨越到如今的触摸式一体机化多媒体教学,甚至发展到智慧校园建设阶段。

可以说,校园场馆的建设到教学设施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融入建设等,无不体现着西藏基础教育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背后也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支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从拉萨实验小学的探索实践看,办学理念既显于阳光下,更融于活动中。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每一天”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初衷。

2011年,学校被命名为西藏“素质教育改革校”。

伴随拉萨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和一校三址的分布格局,学校对“阳光教育”做了更宽广、更深刻的内涵解读,把传承实验人文化特质的阳光元素统统融入于阳光育人活动的办学理念中。

在“阳光教育”的总体办学理念指引下,实施主题为“1+X ”的综合实践课程,推行“阳光课程”“阳光德育”“阳光评价”等一系列实践举措。

首先,引领教师积极研发系列“阳光课程”。

校本
4
2021.06
课程是落实办学理念的核心载体,推行阳光教育的关键抓手在于“阳光课程”。

2016年8月,在教育城分校首先开发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共同构建的“1+X ”新课程体系,着重对基础性课程进行延伸、补充和发展,使其成为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至2017年3月开学时,学校已拓展开发出9大类47项创意型课程体系,覆盖三个校区,供全校五千余名学生自主选择。

具体内容包括以科学素养培育为主的3D 打印、机器人搭建、科学实验及快乐数学等,有着重培养审美情趣为目标的书法、戏剧和琴棋演绎等,也有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手工、茶艺、花艺等;还有球类、跆拳道、武术、舞蹈、合唱等普及艺术体育素养项目。

所有课程都采取“全员走班、自主选课”的教学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施效果。

其次,推行“阳光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兼备素养。

积极构建三级德育工作网络,通过“三线一围”,即德育处、班主任、少先队共同营造育人氛围,形成“全程德育”,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和处处育人,践行“把常规做到极致”的全过程、全员育人模式。

努力挖掘实践体验型综合德育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融入主题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同时,盘点校内外德育教学资源,通过阶段性活动和常规性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月一主题、一月一重点”的覆盖全年级针对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针对孩子们年龄和特质需求的差异性,结合不同主题开展针对性实践体验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实现了德育日常化、活动精细化。

再次,探索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阳光评价模式。

早在1994年开始,拉萨实验小学探索改革用一张试卷笼统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一方式,率先在一年级数学考试中增加了口试环节,试图更全面地评价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尽管当时的口试手段并没有那么规范和多元化,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飞快,不得不感叹通过数学也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神奇功效。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建立
了自信心,引导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口述解题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和能力的综合训练。

20多年来,拉萨实验小学的这一探索性学业评价方式,践行得越来越富有成效,学生的综合素养表现也愈发全面、完整。

至2016年,学校已总结形成较为完善的《小学学科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着重围绕小学生的“五项基本能力”(即字体、听力、操作、口语、交际)来实施多元评价手段,将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推理、思维、习惯、交往等要素也纳入到动态评价体系中,做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主体互动化。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于各自平台的成功喜悦,变得更加自信。

阳光评价从根本上促进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问:正如您前面所说,拉萨实验小学积极致力于从分数优质型向素质优越型学校转变,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基本保障,学校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拉萨实验小学始终倡导向素质教育要质量的发展理念,积极开辟素质教育新空间、新模式和新特色,着力在德育、美育、体育等各领域寻求最佳突破口。

为此,大力倡导科研兴校、科研强校。

力争科研助力教学,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教育规划重大课题“西藏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评价”荣获自治区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借助教科研手段,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师视野的拓展,融会贯通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学探寻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学相长的方法,将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逐步情境化、校本化和个性化,由思考状态进入到执行状态,从科研尝试到科研转型,最后提升到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创生状态。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申报课题,尝试科研。

2011年,学校组织教师首次申报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教育重点规划课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由此开始了洋思教学法
5
在西藏小学的本土化训练尝试。

刚实施课题那会,教师们在课堂上既无法做到“自主”,也没有“能动性”,更谈不上“创造”。

然而,课题开展半年后,我们欣喜发现:实验班级的课堂训练效率大大提升,教学成绩明显好转。

教师们首次尝到了利用课题推进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甜头。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课改意识、探究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也给这样的老师提供机会和平台,展示个人教学改革成果,让其他教师深感榜样就在身边、卓越触手可及。

这是一项全程双赢的互动激励过程:科研促进教学,“教”与“学”互动推进。

第二阶段:从宏观到微观的科研转型。

大课题比较注重于宏观方面,而教学是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究和积累过程。

经历科研尝试后教师们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融合提升。

为此,学校极力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让教师们的科研实践从追求个体专业化发展开始,通过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反哺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而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

学校的科研转型从三方面展开:研究主体从依赖少数骨干教师转向动员全体教师,提倡名优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合作的科研实践;研究内容从教材、大纲的基本内容选题转向教学实践中的动态问题,从宏观大课题转向微观实践小课题;研究形式逐步扩展到教研组,改革课题组织结构,构建各学科联动、各年级合作的研训一体化立体科研网络。

2014年,学校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科研带动作用,开展小课题研究,号召全员参与,投身于各学科、各年级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花,面向全体师生,着眼于课堂发现问题,寻找可行性对策。

一年后,“词语-句子-作文册写作法”“规范书写数字练习本”“律动操”“复合式课堂”等多项科研课题及其成果得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

第三阶段:科研支撑,蔚然成风。

2016年,学校统筹组织全员力量,集体申报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教育重点规划课题“西藏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研究”,核心目的就是以学科为单位,分课程组开展大小系列课题研究,大课题引领小课题,小课题支撑大课题。

为高质量监控该课题的全程实施进程,学校领导班子带头蹲组包班抓落实,所有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按专业相近原则划分到各教研组,实行教学质量包抓制度,通过磨教案、磨授课、磨说课等途径,有效促进了精品课的产生,一时间主抓教学和过程监督在全校范围内蔚然成风。

第四阶段:整合资源,科研提质。

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和新的教学改革标准,要求必须明确课程发展定位,将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重新配置,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为此,学校进一步依托科研手段转型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一方面,激发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整合社会及家长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的课程开发共同体,构建多元化、立体性课程资源体系。

同时,有效实施学科间整合、学科内整合、拓展性整合、研发性整合四条可行性途径,切实为师生发展提供广阔的课程研发空间,既能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全科型优质教师,又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学科间整合方面,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以主题问题去连接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体验到游刃有余的学习方式,建立比较系统的思维方式。

学科内整合方面,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小学数学内容,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依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基于校情、教情以及学情,通过改编、调整及补充等方式,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使其呈现聚合之美、简约之美和高效之美。

学科的拓展性整合方面,从已有的国家基础性课程着手进行拓展,开设了语言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基本实现了由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共同构建的“1+X ”新课程体系。

学科的研发性整合方面,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主题为引领,融入藏文化元素,构建了拉萨实验小学藏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包括《藏文书法》《藏族民间故事》《藏族棋艺》等9册课程读本。

6
2021.06
回顾拉萨实验小学这几年的教科研发展历程,我和我的团队也一直在总结经验,不断探寻新的创新发展路径。

可以说,课程从改革到实施,再到具备一定的研发创生能力,是拉萨实验小学多年发展历程的宝贵经验,凝聚着几代实验小学教师的课程理念和办学主张。

问:立足校情,展望未来,结合拉萨实验小学的发展成就与经验,您对西藏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答: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步伐和政策更新速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落地过程及其成效,优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对于教育管理者和专任教师而言,未来我们培训的机会增多,要求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空间也在迅速拓展。

学校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度,学会洞察教学改革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实践的落地成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为此,我认为未来的西藏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始终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政治站位思想,铸牢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无论在三尺讲台上还是在研发校本课程过程中,都要牢记政治站位及核心意识,开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是始终牢记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脱离社会需求,更不能违背个体成长的教育规律和发展需求。

任何教学改革与教育实践活动,不能脱离这个根本目标。

中小学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几个不同层面的挑战与困境。

从社会需求层面看,当前相对于薄弱学校而言,个别所谓优质的基层学校对社会开放度仍然不够,跟家长需求的对接渠道不够畅通,结果学校越办越封闭,甚至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办学体制机制层面看,需加大力度推动灵活创新的办学机制,让学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让校长有自己的办学
思想和价值理念,关注学校的特色建设与内涵可持续发展;从学校管理层面看,传统的组织机构强调人财物的“持有率”,而从组织变革角度看,我们更加关注学校拥有资源的有效价值及其功能的发挥。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无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软件内涵建设,都不是花样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明确办学定位和社会功能,加快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内涵式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改革中,什么样的课程整合手段是有价值的?课程整合到底有哪些方式和好的案例?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整合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层次,且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层级“拼盘”。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特别是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定位于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依托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学科的培养目标,以课程体系或整合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促使形成师生互动、资源整合、教学相长的大课程意识,进而促进提升综合育人功能。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现阶段的西藏基础教育中,不同的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只关注当下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相对匮乏教育理论的根基和支撑。

在我看来,其实教育理论才是推动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基本所在。

正所谓思想有多远,行动才能走多远。

只要初心未变、一切为了学生且为了学生的一切,那么,教育改革永远都有自己的底气和勇气。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教育发展历程中党和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倾斜优惠政策和配套的人财物支撑政策,西藏的基础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自身发展经验,未来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办学基础和经验上,继续奋力前行,进行创新突破和改革探索。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西藏基础教育一定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培养合格公民和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做出更大、更辉煌的贡献。

责任编辑/薛莉娟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