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28篇:读文随笔∣阅读教学要有“儿童眼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128篇:读文随笔∣阅读教学要有“儿童眼光”

阅读教学要有“儿童眼光”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往往会直接以成人的视角切入课堂,不自觉地忽视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七年级的学生刚入初中,教师在七年级教材尤其是上册教材的教学时,尤其要有儿童的视野与眼光。最近,我在《初中语文教与学》2021年第9期读到了温儒敏教授的一篇文章《教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味——以统编语文教材经典课文为例》,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语文学习》2021年第6期,原题是“教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味——以统编语文教材15篇经典课文为例”。温老师原是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授,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自然是十分熟悉。他以文学史家和教材主编的双重身份来观照初中语文教学,着眼于这些作品的“文学味”,但我从这些作品中读出了“儿童眼光”。

《春》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该文是朱自清先生在1933年专门为《初中国文读本》写的,收入课本之前没有预先发表过。文章长短适中,内容较为浅易,都特别适合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阅读。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引导学生用几幅图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着重分析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贯穿以朗读的训练,最后请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学生虽然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总感觉与课文的内容有所隔膜,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一味地教授各种语文知识与技能。在这篇课文中,朱自清把自己想象成了孩子,是用孩子的眼光来发现春天,诉说春天。如温教授所说,文中诉说的许多感觉是模糊的,比喻也只能抵达其附近,而要真正领略这篇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还得调动感悟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在教学时不妨请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字里行间的趣味,甚至抛开各种修辞知识,直面文字,读出感觉,并调动想象力,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表达读完某些句子之后的感受与印象。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如此。温教授提倡教师“裸读”文本,不管之前有没有教过这篇课文,都要重新阅读,读出新的不一样的感受来。在他看来,这篇课文所描写的种种新奇的玩意儿是最能引起好奇心的,在教学时,就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你对文中的哪些事物、事情、人物感兴趣”,并自由说说感兴趣的原因。在这个环节,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来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百草园的各种新奇的动物和植物固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貌似枯燥烦味的三味书屋又何尝不是儿童的“乐园”。对于三味书屋所代表的教育方式,鲁迅先生并没有进行辛辣的嘲讽,而是“善意的揶揄”,尤其是描写老先生读书时的场景,以及学生在课上的各种活动,更是充满了童趣,即使是貌似成人口吻的句子“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也充满着孩童式的任性与顽皮。温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育太过注重“意义”的提炼,太过关注作家这样写有什么考虑,而不太注重如何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阅读可能引出的想象与思考。因此,完全抛开这些教学环节,直接进入所谓的内容概括、表现手法分析等环节,就显得过去程式化和成人化了。当然,对于文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等句子中包含的伤感与无奈,也可以请学生充分体味。

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表现儿童思维与趣味的片段,尤其是写“我”对长妈妈印象不好的内容时,有着儿童的心理特点。温教授建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孩子心目中长妈妈的不同印象,认识孩子的那种幼稚中的可爱,联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对于“伟大的神力”,可能就需要学生转换心理角色,站在成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表现儿童色彩的内容不多,但开头描写清朝留学生的片段,也是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社戏》一文删去了“我”成年时看戏的几段话,保留了童年时到赵庄看戏的内容,“这种童年记忆中往往都有童话般的梦幻感,是阅读中最感人的,会引起读者联想各自的童年”,教师

不妨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期的类似经历,使学生建立与“这一篇”文本的联结,而不是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对于小说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也应以感性体验为主,理性分析为辅。我之前倾向于在教学中补充教材编者删去的文段,请学生将其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式、互文式阅读,虽然能够读出一些批判的意味来,但毕竟失去了很多阅读的乐趣。《故乡》的表意重点在“现在的故乡”,对于过去“美丽的故乡”,教师往往一笔带过,教学重点放在“今昔对比”上,这一点无可厚非,不过可能会损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当然,学生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读出“永远失去了童年生活后的成年人的悲哀”,也是难能可贵的。温教授建议,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体味文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抒情,而不满足于简单归纳什么主题意义。他还说,一篇作品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和感觉,即使没有附加什么“意义”,也有一种难得的审美。我一直主张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要注重方法、策略与能力的训练,现在看来,这一观念略有偏颇,至少在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之前,可以请学生调动情感体验与想象,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孔乙己》中的儿童形象,与《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都不太一样,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关注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外,还应着重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之情,这种冷漠在小伙计身上有所体现,但在课文后半部分,小伙计的视线中明显多了一些同情与怜悯。

除了鲁迅的一些作品外,温教授还分析了朱自清的《背影》。这种勾勒式的梳理,对于语文教学是有指导意义的,也有助于一些不良教学现象的纠偏,值得教师阅读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