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习惯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行为习惯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
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
习惯”。

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
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
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
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
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
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
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位于三乡镇交界处,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
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
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
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
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
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
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
的参考。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决心通过一
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
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
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
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
程中。

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
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在习惯的养成中,应
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

一个人良
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
效果。

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
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
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

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
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因此,道德行为习
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的界定
1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
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
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
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
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
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
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
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
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

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
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
习的自信心。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通过本
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
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
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
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
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
新思想。

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中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

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

”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接受
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

由于中
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

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
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


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2
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
中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
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行为习
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

无论谁评价都应该
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

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
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

以班为单位进行。

学校学生会应结合
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这些都为研
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
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
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

在由点
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
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八.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

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
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
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
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
然差了。

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
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
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
立竿见影。

九.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

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规范
3
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
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

(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

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
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
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3)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
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
目标。

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让每个学
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
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
到巩固为止。

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
以行”:
(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

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团队活动。

(2)
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

(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

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
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
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
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

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
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
活动。

如:春游、秋游、扫墓,庆元旦,特长生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文艺
汇演、“献爱心”等活动。

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如:开
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
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
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

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在班上多表
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

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
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
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
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

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
同的角度给予表
4
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
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十.课题研究的计划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
关理论,对良好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的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

2.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
际情况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3.成立课题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

1.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2.如实记录
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在开展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中,不断加强
理论学习,深入学生实际,寓“良好的行为规范”迁移于各科教学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开
展“养成教育在我心中”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使
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严格的督促和训练。

同时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进行反馈激励,
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会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不断摸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模式,完成质量较高的论文。

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

1. 汇总课题研究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
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有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
式进行展示交流。

2. 准备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接受课题结
题验收。

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 课题主持人邱丽琴负责课题研究的论证,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针
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等。

2. 课题成员们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成果,经验汇编等。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中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
待人)
2.中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3.中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卫生、劳动、体育锻炼、
安全等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势与方法的经验汇编。

十三.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

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较好的人员条件。

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都是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
骨干教师,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小组,这样的研究小组,既有利于帮助青年教
师学会管理班级和学生,又有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
5
敬业爱岗,踏实肯干。

因此,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二)外部条件:
1.本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教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广大家长必将越来越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形成合力,促进该课题的顺利研究与实施。

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保证,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

6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