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
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
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包括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3、内环境及稳态:
人体的细胞、组织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
4、心指数 = 心输出量 / 身体表面积
5、安静状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导致
二、问答。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应激性
(4)适应性
(5)生殖
2、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实现途径?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中枢对各种刺激分析判断;通过传出神经将反应信息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体液调节
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或靶组织、靶细胞,从而引起特殊生理反应。
(3)自身调节
组织、细胞不依赖与外来的神经、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生物节律
除了以上三种调节方式,各种生理活动还会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神经调节:反应快、准确、作用时间短
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
7、举例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1)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可逆的。
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2)正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不可逆的。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二)
1、用“离子学说”解释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细胞膜内K+浓度远大于膜外,而膜外Na+
浓度大于膜内。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K+顺浓度差外流。
③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
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2、试述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全”或“无”现象。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即产生,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
(2)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就会向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幅度不会因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3)脉冲式。
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1)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
(2)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将乙酰胆碱释放的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到达接头后膜,与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头后膜上K+、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K+外流,使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去极化。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的阈电位时,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4、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导的?
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a 在无髓神经上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b有髓神经上动作电位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
5、试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
(1)动作电位沿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系统,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引起邻近的终末池和肌质网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从肌质网流入肌浆,肌浆中Ca2+浓度升高,并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导致一系列蛋白质构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Ca2+再回收。
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肌浆中Ca2+的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肌质网贮存,由于肌浆中Ca2+浓度降低,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6、试述肌丝滑行理论。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和整块肌肉缩短。
(三)
一、简答。
1.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1)向心收缩: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发生在后,做机械功。
可分为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
(2)抗不能克服的负荷以及保持一定体位时肌肉进行
等长收缩。
(3)离心作,可防止运动损伤。
(4)超等长收缩:更接近比赛时人体运动形式,肌肉发力突然,传递速度快,产生较大收缩力。
2.什么是运动单位以及运动单位动员?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3.为什么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大?
(1)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反
(2)肌肉力,同时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二、问答。
1.肌纤维的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征是什
么?
速度 颜色 颜色和速度 速度和代谢特征 肌球蛋白重链
快肌 白肌 快缩白 FG
MHC-Ⅱ
MHC-Ⅱb 快缩红 FOG MHC-Ⅱa
慢肌 红肌 慢缩红 SO MHC-Ⅰ
类型 特征 形态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
速度力量疲劳
快肌纤维 直径大,收缩蛋白多,肌浆网
发达,由较大运动神经元支
配,神经纤维粗,传导快。
快 大 易
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活性
高,无氧代谢能力强。
慢肌纤维
毛细血管网丰富,肌红蛋白
多,线粒体多而大,由较小运
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细,
传导慢。
慢 小 不易
氧化酶活性高,线粒体大而
多,线粒体蛋白多,氧化脂
肪能力强。
2.试述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2)酶活性改变。
长跑运动员肌肉中与氧化供能有密切关系的酶活性较高;与之相反,短跑运动员肌肉中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酶活性较高;中跑运动员居中。
(四)
一、简答。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多种化学物质、抗体、激素等。
功能:
(1)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2)运输
(3)调节
(4)防御和保护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还与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保持有关。
其生理特性和功能有:
(1)血小板的粘着
(2)血小板的聚集
(3)血小板的释放
(4)血小板的收缩
(5)血小板的吸附
二、问答。
1、试述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红细胞数量
一次性运动后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长时间耐力运动增加更为明显。
(2)红细胞压积
由于一次性运动后单位容积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因此红细胞压积应该是增加的。
但与训练水平有关,从训
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在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
(3)红细胞流变性
依据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不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差别。
一次性极限强度运动会使红细胞率过滤下降、悬浮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且影响组织供氧和使心脏负荷加重,运动成绩下降,对运动后恢复有不良影响。
2、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红细胞数量
经过长期耐力训练的运动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由
于运动所以红细胞数、红
细胞压积、血红
蛋白含量
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
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这样,安静时降低了血粘度,减少血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
保证血红蛋白含量相应提高,又不至于明显影响血液流变性。
(2)红细胞流变性
经过系统训练运动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运动加快了对衰老红细胞的淘汰,代之以年轻的红细胞,降低了红细胞膜的刚性增加其弹性。
3、试述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
一次性运动引起血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机能亢进。
激烈运动时可以观察到以凝固因子Ⅷ为中心的活性亢进。
纤溶系统的活性亢进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
一般认为是由于运动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引起血管壁释放纤溶酶原激酶。
(2)长期运动
长期运动对血凝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但可提高血液的纤溶能力。
非运动者纤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运动者纤溶能力与年龄没有明显关系,而是随运动锻炼年限增加。
(五)
一、简答。
1、与骨骼肌细胞相比,心肌细胞的收缩特点是什么?
3、正常心脏的节律性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二、问答。
1、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心输出量?
影响因素:机体代谢水平、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等
PS: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 = 每搏量 ✖心率
心率范围心输出量
120-130⬆
140-150
180⬇
2、在心脏泵血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是如何保证血液正常流动的?
(六)
一、简答。
1、 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血液质点相互摩擦,血液与血管壁的摩擦
2、按血管功能分类,血管分为哪几类?
二、问答。
1、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动脉血压的?
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个因素是如何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
l体循环平均充盈次数
l心脏收缩力量
l体位、温度改变:
n当人体从卧位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回心血量减少,反之
n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容纳的血量增多,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容易引起头晕和休克
(七)
一、简答。
1、简述运动时心率的变化情况。
l运动可以导致心率明显增高。
运动时心率变化速率与因运动强度和时间而异 l机体完成较小运动强度时,心率在运动初期出现迅速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后较长时间维持在一个波动不大的范围
l随运动的持续,平衡被破坏,心率再次增高到最大心率(此心率视为运动疲劳点)3、简述心脏和血管的支配神经、递质和作用。
4、运动时脉压变化
5、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相同与不同。
异:
肾上腺素: 增强心脏活动,升高血压较弱
去甲肾上腺素: 强心作用较弱,升高血压较强同:
都属于体液调节都方式,主要作用于心血管
二、问答。
1、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2、试述压力感受性反射过程。
(八) 一、简答。
1、简述潮气量、补吸气量、深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和肺总容量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l 潮气量:每一周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l 补吸 :平静吸气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 l 深吸 :补吸 + 潮气 = 深吸
l 补呼 :平静呼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 l
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的气量
l l
4、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的特点。
l 平静呼吸:
吸气时: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完成吸气过程
呼气时:通过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使扩大的胸廓恢复,完成呼气过程
l 用力呼吸:
吸气和呼气过程均有肌肉参与收缩活动
用力吸气:除主要的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 用力呼气:除吸气肌舒张外,还
有肋间内肌
与腹壁肌的同时收缩
二、问答。
1、平静呼吸原理是什么?
吸气: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压下降,当低于大气压时,空气进
入肺
泡形成吸气
呼气:膈肌
和肋间外肌的舒
张,使扩大的胸廓恢复,肺缩小,肺内
压升高,当高于大气压
时,
肺部
气体
被排出体外形成呼气
2、呼吸形式有哪几种?举例说明不同技术动作选择何种呼吸形式。
胸式呼吸:双杠或倒立撑腹式呼吸:屈体直角
动作
2、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形成:婴儿出生后,胸廓和肺发育速度不均匀,胸廓发育速度大于肺,所以胸廓容积大于肺,它们之间的胸膜腔贴合的液体没有空气,因此形成胸内压,且是负压
意义:
n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n 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n 有助于呕吐反射和反刍动物的逆呕
(九)
一、简答。
1、除分压差的大小,还有哪些影响换气的因素?
l 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l 呼吸膜
l 通气/血流比值
l 局部器官血流量
2、什么是氧通气当量?如何用它评价呼吸效率?
(就是多少L 气体中才能摄入1L 的氧气)
氧通气当量 = 每分通气量 / 每分摄氧量(肺部)
评价:氧通气当量小,说明摄氧效率高,反之
3、如何合理使用憋气?
在完成最大静止用力动作,需要憋气配合,如大负荷运动练习、举重运动、角力、拔河、扳手腕等
二、问答。
1、 试述肺通气机能评定指标的评定方法和意义。
指标
方法 意义 肺活量 - 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连续肺活量 连续5次肺活量测试,每次间隔30s 判断呼吸机机能
时间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以最快时间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能呼出的气体 不仅反应了肺活量大小,还反
映了肺弹性、气道是否狭窄、
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
最大通气量
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深度进行呼吸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反映了通气储备能力
2、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氧离曲线的变化?
意义:反映了H b与O2的结合量是随P O2的高低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