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题库(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题库
单选题
1、非洲草原的犀牛是双角,亚洲只有苏门答腊犀牛是双角,而印度犀牛为独角。

犀牛角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敌害。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生活的植被环境决定的
C.犀牛角的出现是犀牛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
D.环境不变时,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不发生进化
答案:A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有统一性是因为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还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

A、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个体之间会存在许多性状方面的差异,如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但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
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基因决定的,B错误;
C、犀牛角的出现是自然环境对犀牛选择的结果,C错误;
D、环境不变时,基因频率也有可能改变,故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也能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A。

2、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 7000 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

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

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
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
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D.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根据题干信息,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退化的原因是“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只是进行了自然选择,A错误;
B、题干信息可知,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故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可能交配成功,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
C、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群正在空中飞行的家燕是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也是一个种群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一个物种不一定只有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不一定只有一个物种
D.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答案:A
分析:物种是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综合。

物种可以包含很多种群,但同一种群只能是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一群正在空中飞行的家燕是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也是一个种群,A正确;
B、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错误;
C、一个物种不一定只有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一定只有一个物种,C错误;
D、个体的进化不能决定种群的进化,个体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是生物
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A。

小提示:
4、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我国多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细菌形成抗药性。

若被细菌感染,则会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的变异类型主要是基因突变,变异对细菌都是有害的
B.抗生素诱发细菌基因突变,导致产生抗药性基因
C.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
D.抗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细菌产生了新的物种
答案: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

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
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
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

这样经过抗生
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

A、细菌为原核生物,可发生的变异类型主要是基因突变,细菌的变异中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抗药性强的变
异对细菌本身是有利的,A 错误;
B、抗药性变异是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存在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抗生素不能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B 错误;
C、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
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细菌抗药性增强,C 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抗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种,D 错误。

故选C。

5、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证明()。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②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性同时出现的
③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
④生物的进化呈现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⑤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⑥化石不能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
答案:D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
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
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
成的。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
进化的趋势,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
物越复杂,越高等。

①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
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①正确;
②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一次出现的,②错误;
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
而来的,③正确;
④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④正确;
⑤根据分析,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
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
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⑤正确;
⑥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至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所以可以记录地球和生
物进化的历史,⑥错误。

故选D。

6、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A.表现型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D.肽链结构
答案:A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对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选择,具有更多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
征的生物更容易在环境中生存下去,而生物的这些特征都是生物表现型的不同方面。

故选A。

7、经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群,他(她)们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主要原因是这
一人群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了()
A.基因重组B.基因分离C.基因互换D.基因突变
答案:D
分析: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1)物理因素:如X射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等。

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素、可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小提示: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型,掌握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8、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

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
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
C.抗杀虫剂按蚊群体的出现说明该按蚊种群已发生了进化
D.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A、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使用杀虫剂后按蚊产生了抗性,这说明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按蚊能够和抗性较弱的按蚊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并没有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
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使用杀虫剂后,按蚊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抗性低的个体会被杀死,抗性较强的个体能够存活,使得按蚊向抗药性的方向进行进化,C正确;
D、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表现型,抗性低的个体会被杀死,抗性较强的个体能够存活,进而影响到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D。

小提示: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多选题
9、下列关于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
B.种群内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一定更适应环境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D
分析:1 .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
应环境。

2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 .生物进化
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如染色体的倒位,A正确;
B、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下,种群内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而人工选择条件下则不一定,B
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金鱼由鲫鱼选择而来,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D。

10、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
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且保持相对稳定。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区不抗病豹和T区抗病豹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混合后的豹群中如果没有新基因产生,则不会发生进化
C.与引入雌豹之前相比,F区种群致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T区豹种群中抗病基因的产生是病原体诱导定向突变的结果
答案:ABD
分析:由题意可之,引入8只雌豹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
频率应该降低。

A、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增加了F区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说明F区不抗病豹和T区抗病豹之间
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变化,与出现新基因无关,B错误;
C、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因此与引入雌豹之前相比,F区种群致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

故选ABD。

11、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B.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C.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胚胎学的证据
D.从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答案:ACD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水平的证据、分子水平的证据等。

A、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B错误;
C、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胚胎学的证据,C正确;
D、对细胞色素c的一级结构,并进行比较,结果发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越近,其顺序同源性越大,D正确。

故选ACD。

12、隔离的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①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有生殖隔离
B.②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C.③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D.④环境能使生物发生进化,而生物不会使环境发生进化
E.⑤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答案:ACDE
分析: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
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隔离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
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A、地理隔离也会使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不合理;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B合理;
C、新物种形成,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C不合理;
D、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使环境中增加了氧气,环境也发生了进化,D不合理;
E、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E不合理。

故选ACDE。

13、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师融合网络“萌文化”趋势,将“冰墩墩”与“没有腰线”的圆胖熊猫形象贴合,既代表了中国人的敦厚与友善,也体现了冬奥会运动健儿呈现的强壮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
克精神。

图为熊猫进化示意图,其中始熊猫、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都已经灭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基因的定向突变
B.少数现代大熊猫在食性上表现出差异,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特点
C.始熊猫在小种大熊猫出现后逐渐灭绝,主要原因是后者个体生殖能力提高
D.巴氏大熊猫和现代大熊猫曾在距今一万年并存过,说明适应的阶段时效性
答案:BD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新物种形成的实质:产生生殖隔离。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且突变是不定向性的,A错误;
B、少数现代大熊猫在食性上表现出差异,体现基因间的差异,故体现了遗传多样性特点,B正确;
C、始熊猫在小种大熊猫出现后逐渐灭绝,是后者种群有更多的机会产生适应当时环境的后代导致,C错误;
D、巴氏大熊猫和现代大熊猫曾在距今一万年并存过,说明适应的阶段时效性,D正确。

故选BD。

填空题
14、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和_____。

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____、______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____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

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随机的不定向的原材料方向
解析:略
15、_____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答案: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解析:略
16、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与“物种的形成过程”相关的概念图:
A.___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____。

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种群基因频率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1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自然选择作用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②自然选择作用对象是性状而不是基因。

3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①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②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③物种形成途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植物也可通过形成多倍体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

4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①共同进化: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 .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同种生物具有了不同的性状,这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定向的选择有利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有利突变不断积累,导致种群基因库不断发生差异。

在地理隔离的作用下,一个种群被分割到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种群,不同区域的种群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来,当生殖隔离出现时,标志这新物种的形成。

所以,图示A为突变和基因重组,B为种群基因频率,C为导致,D为生殖隔离。

小提示:正确理解和记忆物种的一般形成过程是本题的考察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