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讲义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7)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8)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
②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黏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
③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
④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m以下,否则必须提高防渗设计标准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主管部门同意;
⑤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其渗透系数应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规定“填埋场天然基础层的饱和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5㎝/s,且厚度不应小于2m。


⑥地质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

(9)填埋场场址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和低洼汇水处;地应力高度集中,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区;石灰溶洞发育带;废弃矿区或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山洪、泥石流地区;活动沙丘区;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高压缩性淤泥、泥炭及软土区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

(10)填埋场场址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
建成后具有10年或更长的使用期,在使用期内能充分接纳所产生的危险废物。

(11)填埋场场址应选在交通方便、运输距离较短,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保证填埋场正常运行的地区。

★填埋场排放污染物控制要求
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控制项目有渗滤液、排出气体、噪声。

(1)严禁将集排水系统收集的渗滤液直接排放,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并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要求及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要求后方可排放。

(2)危险废物填埋场废物渗滤液第二类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为:pH值,悬浮物(SS),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 Cr),氨氮(NH3-N),磷酸盐(以P计)。

(3)填埋场渗滤液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其限值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执行。

(4)地下水监测因子应根据填埋废物特性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必须具有代表性,能表示废物特性的参数。

常规测定项目为:浊度,pH值,可溶性固体,氯化物,硝酸盐(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氨氮,大肠杆菌总数。

(5)填埋场排出的气体应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的规定执行。

监测因子应根据填埋废物特性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必须具有代表性,能表示废物特性的参数。

(6)填埋场在作业期间,噪声控制应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规定执行。

例题:
1.危险废物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 B )以上。

A.2000m B.3000m C.4000m D.5000m
(四)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第十二章)★相关定义:P252
(1)焚烧
指焚化燃烧危险废物使之分解并无害化的过程。

(2)焚烧残余物
指焚烧危险废物后排出的燃烧残渣、飞灰和经尾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态物质。

(3)二恶英类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总称。

即PCDDs和PCDFs。

(4)标准状态
指温度在273K,压力在101.325kPa时的气体状态。

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指在标准状态下以11%O2(干空气)作为换算基准换算后的浓度。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的特点P253
焚烧处置方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的过剩空气量与被处置的危险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氧化、分解而被破坏。

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它可同时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焚烧的目的是借助焚烧工况的控制,使被焚烧的物质无害化,最大限度地减容,并尽可能减少新的污染物产生,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对于大、中型的危险废物焚烧厂确有条件能同时实现使废物减量、彻底焚毁废物中的毒性物质,以及回收利用焚烧产生的废热这三个目的。

焚烧法不但可以处置固态废物,还可以处置液态或气态废物,并且通过残渣熔融使重金属元素稳定化。

焚烧处置技术的最大弊端是产生废气污染。

焚烧烟气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是粒状污染物、酸性气体、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重金属与二恶英等有机氯化物。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253
本标准从危险废物处理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的需要出发,规
定了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场所的选址原则、焚烧基本技术性能指标、焚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限值、焚烧残余物的处置原则和相应的环境监测等。

本标准适用于除易燃和具有放射性以外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管理。

2.熟悉危险废物焚烧厂选址的技术要求P253
焚烧厂选址原则
(1)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GB3838中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Ⅰ类、Ⅱ类功能区和GB3095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地区,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区。

(2)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

(五)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第十一章)
★标准中的相关定义P255
(1)贮存场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置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非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

(2)处置场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置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

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P255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及已经建成投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

不适用于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设施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2.了解贮存、处置场的类型P255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系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GB5085鉴别标准和GB5086及GB/T 15555鉴别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

(2)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浸出方法标准(GB5086.1-1997和GB5086.2-1997))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至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4)贮存、处置场的类型
贮存、处置场划分为Ⅰ和Ⅱ两个类型。

堆放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一类,简称Ⅰ类场。

堆放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二类,简称Ⅱ类场。

3.熟悉贮存、处置场场址选择要求P256
3.1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1)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2)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

(3)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4)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5)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6)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3.2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3.3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1)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

(2)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

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
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1.5m。

4.了解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项目P257
(1)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
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应根据贮存和处置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作为控制项目。

(2)地下水
贮存、处置场投入使用前,以GB/T14848(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项目为控制项目;使用过程中和关闭或封场后的控制项目,可选择所贮存、处置的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

(3)大气
贮存、处置场以颗粒物为控制项目,其中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置场,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控制项目。

例题:
1.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 A )以外。

A.500m
B.600m
C.700m
D.800m
模拟试题
环评工程师考试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试卷由两个题型组成,一是单项选择题,90道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二是不定项选择题,30道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

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该门成绩为90分以上即为通过。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是( A )。

A.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B.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C.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木导则
D.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解析:此题考的是大家对于教材新修订的环境保护部标准的掌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

”后三个导则均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行业标准与综合性标准执行上的优先顺序为( A )。

(2011年考试真题)
A.行业优先
B.综合性优先
C.按标准的严格性
D.按颁布先后
解析:此题是对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关系的掌握。

“有
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

3.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农村地区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 B )。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
解析:“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公众参与应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的哪个阶段完成。

( C )
A.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B.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C.贯穿于三个阶段中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解析:这是总纲修订之后的一大特点。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是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 B )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A.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
能区划及坏境现状
B.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
C.国土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D.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解析:详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

6.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是( B )。

A.均匀布设兼顾代表性
B.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
C.以环境敏感目标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
D.以上下风向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
解析: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收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
测点位。

”。

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 B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
解析:“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 max),和其对应的D10%。

”对于本题,乙污染物的P i最大,所以按乙污染物来确定工作等级。

再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表: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确定工作等级为二级。

8.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C )的范围。

A.100m
B.300m
C.200m
D.400m
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下列关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四期(春夏秋冬四季)监测
B.二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两期监测,必要时应作三期监测C.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D.三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解析:“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

1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监测点周围应有( C )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A.250°
B.180°
C.270°
D.360°
解析:这是对监测点位置周边的环境条件的考虑。

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夹角小于
30°;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米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米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最后还应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 A )小时浓度值。

A.4个
B.5个
C.8个
D.10个
解析:此题难度有点大,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复习教材中没有这个内容,这个内容是导则原文中的内容“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浓度值(也即中间间隔两个小时);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浓度值。

1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 A )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1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 A )。

A.评价范围小于50km和大于50km
B.评价范围小于30km和大于30km
C.评价范围小于20km和大于20km
D.评价范围小于10km和大于10km
14.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预测时,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 B ),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A.主导风向为X坐标轴,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为Y坐标轴B.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
C.南北向为X坐标轴、东西向为Y坐标轴
D.可以任意设置X、Y坐标轴
解析:详见“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评价范围的中心区域。

”。

15.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某项目主要
排放SO2、NO2、CO、CO2、TSP、PM10等污染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监测因子至少应包括( A )。

A.SO2、NO2、CO、TSP、PM10
B.SO2、NO2、CO2、TSP、PM10
C.SO2、NO2、TSP、PM10
D.SO2、CO、CO2、TSP、PM10
解析: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上述几个因子中,CO2不属于常规污染物。

16.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应选择( A )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A.所有
B.一部分
C.特殊
D.极为敏感
E.具有特殊要求
解析: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1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第三个等级的范围是( A )。

A.10000m3/d >Q≥ 5000m3/d
B.5000m3/d >Q≥ 1 000m3/d
C.20000m3/d >Q≥ 10000m3/d
D.10000m3/d >Q≥ 6000m3/d
解析:“参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将我国企业污水排放量分为5个档次:①≥20000m3/d;②[10000~20000)m3/d;③[5000~10000) m3/d;④[1000~5000)m3/d;⑤[200~1000) m3/d。


18.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一般情况,河流二级评价可只调查( C )。

A.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平水期和枯水期
D.丰水期和平水期
解析:“条件允许,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

1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水环境非点源调查的原则基本上采用( D )的方法。

A.现场调查
B.遥感判读
C.现场测试
D.搜集资料
解析:非点污染源调查基本上采用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2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以下能代
表食品工业所排污水特征水质参数的是( D )。

(09年真题)
A.高锰酸盐指数
B.氰化物
C.石油类
D.粪大肠菌群数
解析:此题考的是不同行业特征水质参数的问题。

可采取排
除法做题,很显然是D。

2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50 m3/s,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河宽30m,水深6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 C )水样。

A.6个
B.5个
C.4个
D.2个
解析:此种题在考试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题的。

首先根据流量确定是大河。

垂线的布设:
①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②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共设两条取样垂线,在取样
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河宽大
于50m者,共设三条取样垂线,在主流线上及据两岸不少于
0.5m ,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

③特大河:由于河流过宽,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数,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采样点的布设:
①水深大于5m 时,在水面下0.5m 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 处,各取样一个;
②水深为1~5m 时,只在水面下0.5m 处取一个样;
③在水深不足1m 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 ,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

2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所有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均应预测的影响时期是( B )。

(09真题)
A .建设期
B .运行期
C .服务期满后
D .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
2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公式h h s p
p Q C C Q C I S E )(-=中的c h 是指( C )。

A .污染物排放浓度(mg /L)
B .水质参数的地表水的水质标准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 /L)
D .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 /L)
解析:详见79页
24.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以下可简
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的是( D )。

(2011年考试真题)
A.断面宽深比为10
B.断面宽深比为10,弯曲系数为1.5
C.断面宽深比为8,弯曲系数为1.8
D.断面宽深比为25,弯曲系数为1.2
解析:根据(1)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2)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

25.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 A )进行预测。

A.专业判断法
B.物理模型法
C.类比调查法
D.数学模式法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对于各种预测方法的适用条件的掌握。

26.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时,( A )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

A.水域功能
B.工程性质
C.评价标准
D.环境现状
解析:“评价水环境影响所需的基本资料。


27.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为( A )。

A.I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解析:详见“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建设项目分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1)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

28.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某I类建设项目拟建在某温泉保护区内,污水排放量为100 m3/d,污水水质简单,该项目评价工作等级为( A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不能确定
解析:从题中可知,建设项目场地属敏感。

从“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中可知,只要建设项日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属“敏感”,其他依据不管如何,评价等级都是一级。

这个等级划分应该记住。

29.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一级评价项目,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应进行( B )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A.定量
B.定量或半定量
C.半定量或定性
D.定量或定性
解析:详见“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一级评价要求”。

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3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一般情况,对于地下水I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现状调查与评价范围为(B) km2。

A.>20
B.≤20
C.>30
D.≥50
解析:
3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频发、偶发噪声的评价量为( C )。

A.A声功率级
B.等效感觉噪声级(LWECPNL)
C.最大A声级(Lmax)
D.等效连续A声级(Leq)
3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 D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A.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前
B.固定声源投产运行中
C.固定声源施工后
D.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
解析:根据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噪声的影响特点,可按施工期和运行期分别开展声环境影响评价。

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将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将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一般分为运行近期、中期、远期)分别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33.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某中型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8~l2d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