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考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儿庄考察报告
篇一: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
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
十二月初,老师带领我们赴山东考察台儿庄古城。
这是一次全面学习建筑、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旅行”。
原本打算看看台儿庄大捷纪念馆,体验一下曾经那战火硝烟的气息。
因为我对台儿庄认识也就这些,但是台儿庄却给了我意外的收获。
这里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了我,北方的豪迈和大气,江南水乡的秀丽和婉约,南北建筑文化交汇于此,让我深有相见恨晚,目不暇接的感觉。
古城布设了大战文化、鲁南民俗文化、票号文化、私塾文化等博物馆,充分展示古城文化内涵。
把遗存的古民居和店铺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
重点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最大程度地追求历史的原真性。
台儿庄夜景也是极美的亭、廊、坐凳、栏杆、栈道、水渠、城门、城墙、花墙、牌坊、影壁、景石、景树、望楼等采用地埋灯、射灯、LED灯、红灯笼等,以简洁的照明设计手法,体现古城内敛、幽静、自然的风貌,将灯光与古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体现了运河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再现了“一河渔火,歌声十里”的江南韵致。
这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和流水的完美结合,建筑物依
水而建,随流水变换建筑形态,随形生变,依势而曲,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给人以大方庄严地感觉。
流水和建筑相得益彰,建筑物因流水而灵,流水因建筑物而有骨。
南北文化的碰撞诞生了建筑的杰作。
这是鲁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吴家票号的正门,建筑呈古典的对称形态,雄伟壮丽,气势恢宏,依稀可见当年繁华的情形,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吴家票号繁荣昌盛的景象。
同时也体现了吴家票号在此地的独一无二地位。
徽派建筑有石雕、木雕、砖雕组成,正因为这三个组合,让一个大家庭的四合组院,有了很多精彩的雕刻图案,徽派结构具有传统技巧,房梁架设不用一根铁钉
即可以互相支撑成形,正是徽派建筑风格绝妙之处,徽派建筑颜色多以黑白为主,颜色古朴大方。
因为有水,所以台儿庄被称为江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是诗人眼中迷离的梦,只有在南方才可以欣赏,而现在台儿庄让你同样可以领悟江南的神韵。
看这座小桥标准的江南风格,雕栏画栋,与流水,树木,花草,蓝天相互映衬有一种优雅的自然美景。
建筑风格迥异的清真古寺也坐落在台儿庄,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O余年历史,是台儿庄古建筑之一。
庭院内银杏大树参天、古松苍翠,青桐树挺立殿门两旁,又新栽
了塔松和泡桐树使这座清真古寺,更显得气势雄伟,肃穆庄严。
这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属于哥特式建筑特点,华丽的外表,浓郁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效果。
简洁大方,线条分明,结构对称,运用色彩的鲜淡,明暗对视觉进行冲击。
其建筑两旁松柏苍翠,鲜花争艳,把美轮美奂的教堂点缀的更加美丽,异国的风情的建筑出现在台儿庄这片神奇的土地。
构成了独特的风景。
篇二:台儿庄调研报告
附件2: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临沂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年级:姓名:专业:学号:
一个寻梦的地方
——关于台儿庄古城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台儿庄历史文化深厚,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
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作为新时期重建的台儿庄古城蕴藏着千百年来的文化运河文化、古城文化,踏寻古
城寻觅古城最淳朴的文化成为我们一行人的愿望。
二、调查目标:
了解运河古城民俗文化。
三、调查内容:
(一)运河大鼓
作为在明末清初运河古城两岸渔鼓艺人在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为今天的运河大鼓。
运河大鼓是大鼓演奏的一种形式至今已经历4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我们一行人,刚刚走进古城就听见,一副蕴含沧桑感的嗓音萦绕耳畔,近眼看去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一手持钢板,一手敲大鼓,酷似京韵大鼓。
这便是运河大鼓。
待演出结束我们和运河大鼓一人褚思泉攀谈起来,一副嘶哑的嗓子造就了运河大鼓的韵味,学会了绵阳叫才会大鼓调。
一副颤巍巍的鼓架成就了大鼓的虚音。
一个人,一个鼓,两块钢板成就了“运河大鼓”这种说唱艺术。
它通俗易懂又具有故事性,在乡间街道深受百姓喜欢。
“运河大鼓”已经在民间流传几百年,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特别是在娱乐资源相当贫乏的乡村,表演大鼓的人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现在走红的娱乐界巨星。
运河大鼓讲究字正腔圆,伶牙俐齿,粗犷豪放,激越高昂,其表现金戈铁马、攻城掠寨的战争场面,龙腾虎跃、南征北战的动人场
景尤其擅长,常常让听众惊心夺魄,记忆犹新
在以前运河大鼓演出的主要阵地是农村、矿山和集镇等,其演出形式主要是地摊说唱,当场集钱,有时也进曲艺厅或小剧场售票演出或包场演出。
艺人到农村演出,多是在夏季和
冬季农闲季节的晚上开场,每到一村,先找村里的人头或热心人帮助安排吃住,唱完后换家换户齐钱粮,富裕人家多给点,穷户少给点或不给也行,一般唱大部头书,唱个十天、二十天是很正常的。
在六七十年代,运河大鼓是运河两岸广大劳动群众主要的娱乐方式。
XX年运河大鼓入选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虽被选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河运大鼓的传人却都改行,作为河运大鼓艺人的褚思泉也仅以每人60元的收入在台儿庄古城以上班的形式得以生存。
(二)柳琴戏
沿着古街继续前行,在以船型为建筑的建筑物有一戏台,台上共四人一人打板,一人弹琴两人唱戏。
台上两位老年人唱的很起劲,节目结束后我们向前请教。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
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
在最早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
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
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
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没有道具服装,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
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至简之理。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
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
XX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经过交谈,了解到年轻人对柳琴戏喜爱与继承却令
人失望。
(三)鲁南皮影戏
“嗙、嗙、嗙、嗙、、、”大钵声远远传来,走进一看,是皮影,顿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见今天终于有机会让我们一睹风采。
又唱又演真是热闹,走进后台,
两名表演者,一人伴奏一人连唱带舞弄皮影,三根杆子连接着皮影的头和手在艺人师傅的手里被演绎的活灵活现。
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而成熟于唐宋时代。
皮影戏,顾名思义就是影子戏,用一张洁白无瑕的丝网展开撑起来作亮子,这个亮子大致有5尺长4尺宽,竖立在选定的场地上,把观众和艺人隔成了台前幕后,亮子的后上方有一光源,把亮子照得雪白一片,根据剧情的发展,把不同角色或道具排到亮子后面,紧贴亮子,通过透视的原理,角色及道具的影子就透射到亮子上,戏中的场景不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寒窑圣殿,戏中角色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亮子前的观众都能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挑线的与演唱的总能配合得天衣无缝。
50多岁的陈守科先生是鲁南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小时候跟父亲学习皮影演技,自从改革开放后子承父业,一直从事着皮影演出。
一条吱吱作响的扁担,三个破旧的道具箱子,
先后走过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每年都演出100多场,深受群众喜爱。
在陈守科家里,保存着800多件皮影,是“文革”时期陈守科的父亲陈德义老先生藏在土墙的夹缝里留存到今天的,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现有《东游记》《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四套完整的皮影。
因为皮影戏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皮影戏师傅陈守科在台儿庄古城每月XX多的收入让自己很满意,古城给他和鲁南皮影创造了一个机会。
(四)琴书
一人拉着琴弦一人弹唱的曲艺形式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鲁南琴书艺人李修春为我们介绍着这种曲艺形式,也是面临徒弟改行,李师傅希望琴书有人可以继承。
“只要能把琴书发扬光大,只要大家想学,谁学我都教。
”诚恳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李师傅的哀伤,不禁让我们深思民俗艺术的传承问题。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
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
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
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
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
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
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
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
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
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XX
年5月20日,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四、调查结果:
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各异。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局。
运河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今是经济社会,做生意、上班、打工的人多,有很多人没有时间参与运河文化的建设,而且有些人还计较经济报酬,这就使运河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
与此同时,在运河文化的传承上出现青黄不接局面。
因生活条件提高,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讲报酬,虽然经常演出,但质量不及过去,所以运河文化的组织和发展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使许多老人和热爱运城文化的人感到揪心。
总而言之,人们缺乏兴趣爱好的动力,没有舆论支持,也没有经济收益作为促进因素。
与此同时,民俗世家逐渐没落,年轻人对于民间艺术的关注与日剧减,导致运河文化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真正能够完整地将老艺人们的技艺继承下来并能将其继续发展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民俗工艺都不再占有优势,甚至开始步入“风烛残年”的阶段,亟待新生力量的加强巩固。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运河古城民俗文化能
够合理、有序、正常地传承与发展,需要当民众和外界各个领域的大力支持。
下面是我们针对运河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
第一,积极联系、组织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对运河文化进行现场观摩和指导。
在获得专家学者的认同后,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申请民间文艺表演和传承的经费,同时与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让演出更能符合大众口味,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完善运河文化管理会的管理制度,使运河文化成为一个高效、严谨的社会组织,对运河文化筹得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合理有效的组织演出,积极对外进行宣传,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运城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使运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第三,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措施,充分认识到运河文化目前所处的地位,认识到其在当地的重要性,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法,以期更有效的对运河文化进行保护。
第四,加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力度,即鼓励上一代老年人通过家族传承或者招收徒弟等方式来传授运河大鼓、柳琴戏等的民间技艺,从而使得它能够得以代代相传,发挥“传帮
带”的作用,逐渐解决运城文化青黄不接的突出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在当前之所以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与长期以来我们倡导的现代性建设对传统的否定、摒弃有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现代国家建设往往将传统的、地方性的知识视为落后的或不相适应的甚至是与之对立的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以挤占地方性知识的生存空间、消减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为代价的。
因此通过这次以运河古城民俗文化为依托的调查研究,我们希望以此来扩大同其他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并相互借鉴,以更好的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
本次实践活动,对我们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
让我们更进一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关心国家政策,关注各种规定,着实是一种大的进步。
我们将秉承临沂大学实的校风,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走好大学的每一步,争做当代合格大学生。
篇三:参观台儿庄古城心得
游台儿庄古城心得资料整理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使职工进一步了解和铭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弘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磨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XX月11日和12日,我局组织全体职工,远赴枣庄现代革命
斗争纪念地微山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追寻抗战胜利的足迹,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
6月17日晚上出发,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18日早上来到了枣庄市台儿庄纪念馆。
全体人员参观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全面详实地了解血战台儿庄的具体情况。
展览馆、台儿庄大战全景画馆、影视馆的台儿庄大战革命影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极其惨烈的战斗场面,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深情回顾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迎头痛击日军、浴血奋战,直到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
明白了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对民族先烈与日寇拼死搏杀的动人场面和一件件抗日的感人事迹充满了感动和敬意!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军人以宁死不屈的勇敢精神,手拿落后的武器,与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用生命和鲜血,换取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鼓舞了军民的士气,以胜利的事实彻底粉碎了侵略者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带给我们无比的精神力量,硕果累累的
冠世榴园为我们奉上甘甜的石榴果汁,欣赏着身边的秀美景色,我们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生活的
幸福美好,提醒我们要珍惜、保护和热爱这一切!
19日到达了钟灵毓秀的微山湖红荷湿地,红色之旅深入展
开。
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上一碧万顷、野鸭翔集、湖光潋滟……,壮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舟车劳累顿感全无。
登上盘龙岛,大家参观了铁道游击队战场旧址小李庄以及
刘洪大队长、芳林嫂等英雄居住的小渔村,仿佛置身于当时危机四伏的恶劣环境中,感受到游击队员们的机智灵活、英勇善战。
听着讲解员讲述游击队员们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看着人
们争相在英雄的雕像旁合影留念、快乐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心中倍感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的不畏牺牲、誓死保卫每一寸国土,才换来后人自由、快乐的生活!
几点体会:
1、通过参观学习,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不论是在台儿庄大战还是在铁道游击战影视城,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心中的理想信念甘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使我对共产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今后,我将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向党靠拢,像那些革命先辈那样,为共产主义事业、为我们民族振兴事业奋斗我的余生。
2、更加激发了爱国热情。
在台儿庄大战中,40余万中国将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条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歼灭日军1万余人,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灭,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孟良崮战役中,千千万万将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献身……所有这些,使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我们今天祖国的强盛崛起,今天和平、和谐、和乐的生活环境是
来之不易的,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这次红色之旅,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在中华
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感受到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要敢于面对困难,更加努力地工作、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年的枣庄人,最近才第一次踏入台儿庄,无论怎么说都有点不可思议。
枣庄这片土地上,有着太多的文化积淀。
滕州,是滕国故里,也是被称作科圣的墨子的家乡,更有汉画石像馆这样的历史文物。
薛城,是古薛国的故址,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的封地,还是造车鼻祖奚仲的家乡。
近代,枣庄更是出现了铁道游击队这样的民族的骄傲。
这些地方我都一一领略过了他们的风采,却唯独没有去过台儿庄。
当岁月消逝了往日的尘嚣,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夜。
七十二年之后,我第一次踏上了这片曾经洒满中国战士鲜血的土地,作为一个枣庄人作为一个学历史的学生,心中的不平静可想而知。
踏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看着那些照片和残留的遗迹,让我和我同行的同学无不为之动容。
那与敌人搏斗的战士,那战后遗留的废墟,无不撞击着我们的心。
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幸福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当我们还在沉浸在台儿庄大战的悲痛历史的时候,我们的车又驶入了台儿庄古城的门口。
那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沉重的心情轻松了不少。
引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古朴的建筑和随处可见的潺潺溪流,我们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小镇一般,一幢幢的楼房,以及充满古代韵味的店面,吸引着许多游客来此旅游,不仅有一家人一起来的,更有许多单位组团而来,让
人不得不赞叹古城的魅力之大。
如今面对枣庄资源枯竭的情况,市政府决定走经济转型的道路。
主打旅游业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
于是台儿庄古城建设成了重中之重。
山东省枣庄市启动了“运河古城”重建工程重建工程进展迅速。
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体已经拔地而起,来自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建筑大军的正在精雕细琢,飞檐走壁间,处处如火如荼。
源远流长的京杭大运河明朝末年经微山湖改道向东流经台儿庄,台儿庄因河而兴,“商贾辐辏,圜匮桎比,亦徐(州)兖(州)间一都会也”,“一河渔火,歌声千里,夜不罢市”,俗称“天下第一庄”(《峄县志》)。
1938年之春,面对日军疯狂进犯,中国军队在这里据河设防,奋勇抗敌,血战半月,歼敌万余,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台儿庄遂为举世瞩目,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之地”。
然而,战后的运河古城台儿庄,房“无半掌之壁不饮弹”,地“无方寸之土不沃血”——“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
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建国后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台儿庄与祖国同步,励精图治建成了一座集齐鲁风姿与江南秀色与一体的河港商贸旅游城。
台儿庄大战遗址遗迹以及台儿庄大战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