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和机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动。

2、能力:能够用数学模型解释其表征的种群数量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

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讲解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一般流程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事先准备好的两份绘制曲线图的纸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播放细菌分裂的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1、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讨论:(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3)、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得出数学方程式。

2、结合问题探讨,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入下表,然后以

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

学生活动:将事先准备好的绘制图纸给两个学生,其余学生在书本上绘制。独立操作完

成图表。

教师指导:用投影仪投影学生绘制的两张图纸,比较,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并总结归纳。

时间(min)2

40 60

10

12

14

16

18

细菌数量

教学意图: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曲线图。

3、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有什么优点?教师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学生思考: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1)、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

(2)、归纳研究方法或步骤。

(3)、自学研究实例:问题探讨中细菌分裂的素材

教师小结: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或步骤。

(三)、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1、讨论以上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教师指导:播放水葫芦与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

学生活动:2、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

教师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课堂练习:

(四)“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生活动:1、如果用N

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

倍数,用N

t 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

t

为多少?

教师小结:该种群数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

N t =N

O

λt

学生活动:2、根据上述素材,估算1869年时,野兔种群数量为多少?(说明计算方法)

3、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素材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类似的情况(历年来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数据)。

课堂练习:

(五)、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思考:“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教师指导: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增长?

教师指导:播放高斯实验动画。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大草履虫在固定空间和食物条件下,其增长曲线为标准的“S”型曲线。请描述这种曲线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种群数量发展变化的因素不仅仅是空间容纳量和食物充足与否,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学生活动:列举干扰种群数量指数增长的因素。

教师指导:比如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相应增多,传染病更容易传播等等。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种群数量发展的最终趋势是什么?最终会维持在某个值,

并围绕这个值上下波动。

学生思考: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就会稳定的维持在K 值不变了吗?

教师小结:在有环境压力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真实的种群增长模式,然而S型增长并非脱离J型增长,它是J型增长的继续,任何一个J 型增长都要发展到S型增长。

学生思考:对家鼠的控制,以前主要是从减少它们的数量入手,比如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学生思考:请学生列举他们曾经看到过的灭鼠方式。以及这些灭鼠方法的效果如何?教师小结:然而家鼠的繁殖力很强,杀灭的数量很快会通过繁殖弥补回来,只要有充足的环境容纳量,繁殖速度甚至大于灭杀速度。

因此,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问学生,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积极思考两个问题。

学生思考:1、为什么以前仅仅从杀死老鼠入手不能很好的制止鼠害,有时甚至是老鼠更加猖狂。

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k值)?

教师小结: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把所学的知识“环境容纳量”应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列表比较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课堂小结: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思考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初步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课外作业:P69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概念、步骤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含义、条件、特点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三、“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 t=N Oλt

四、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含义、条件、、环境容纳量、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