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概论设计报告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引言航天航空产业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国防以及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重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 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航天航空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从最早的热气球到现代的太空飞船,航天航空技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飞行家莱特兄弟的成功飞行标志着航空产业的开端。
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航空工业迅速兴起,航空领域的发展推动了航天产业的诞生。
在战争期间,航天航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战期间,飞机和火箭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中,成为决定战局的重要因素。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冷战时期的航天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
此后,航天航空产业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战略产业之一。
2. 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航天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航空、卫星技术、导航、无人机、航天器制造等多个领域。
许多国家都将航天航空产业视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航空领域,民用航空业的发展迅猛,航空器制造、民航管理、航空运输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新一代的超音速客机和无人机技术的突破,使得飞行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
同时,航空工业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绿色航空,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
在航天领域,各国纷纷投资大量资源开展载人航天和无人探测任务。
人类已经成功登陆月球,并计划在未来登陆火星。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空间站的建设和太空资源的开发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3. 航天航空技术的重要性航天航空技术对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工业链的升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航天航空产业带动了航空器制造、导航系统、卫星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总结报告[推荐五篇]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总结报告[推荐五篇]第一篇: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总结报告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总结报告说实话,选修《航空航天概论》的初衷,并不是对航空航天有多么的热爱,而是听同学说这门课很好过,并且听说几乎可以不去上课,只要最后交个论文,肯定高分通过。
于是,很遗憾,课程开始的前几周我都没有去上课,直到有一次为了完成大物实验报告,我和一个曾经选修此课程的同学一起去上课,他说这个老师和之前的不一样,我想这不都一样吗,这么水的一门课。
可是,后来我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了。
开始我并不知道选修这门课的人有多少,只是当看到教室后面四排全部被坐满心中微微有点诧异(大学教室一般是后面先坐满,后来才知道我们教室本来是满员的),因为我曾经看到的有些选修课就那么四五个人在,老师在讲台上泰然自若的讲,台下同学是否云游天外就不得而知了。
我还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听讲的内容是飞机如何通过调节机翼来调整飞机的方向以及升落,当时看到PPT上飞机起飞以及转向的画面,脑中似乎某根弦被触动了,原来只要通过如此微小的改变就可以灵活的控制飞机(其实飞机在我眼中是如此的神秘,我一直不曾理解是什么支持它精妙的飞行,不理解螺旋桨或者涡轮会有如此大的动力),这种神秘感将会支持我去探索去了解。
PPT做得很不错,图文并茂,讲解也很生动独到,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不过,一旦PPT 放出那种很多文字的片段,就会有种无聊感,毕竟这门课程是个新兴课程,所以我建议吸引同学的关注,引起同学兴趣是第一要事,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图片多一点视频,这样才会让同学印象深刻。
正如老师您所说,您十分认真的教此课程,并且很自豪地说自己教得比北京专业航天学校教得还要好,我表示赞同,像您这么认真教的老师真心不多。
现实是学生假装在下面听课,而老师则假装在上面讲课,真的很“和谐”。
尽管开始对这个课来了兴趣,但是课程已经过了,我得坦白,十多节课,我就来了那么四五次,后面放关于钱老的视频,这个我是非常认真的看了的,当时百感交集,触动很大,当看到有人反对质疑钱老的工作时,我也十分愤怒,没有核弹的威慑,怎么会有安全的生活环境,我又一次正视了科学家。
航天概论总结
航天概论总结1. 航天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航天是指利用航空技术和航空器材进行太空活动的一门学科。
航天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宇宙、了解地球、提供通信和导航等服务,同时也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支持。
航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火箭实验和宇航员训练,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人类终于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随后,航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航天器的发射、轨道控制、返回和着陆等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使得航天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宇宙。
2. 重要的航天探索任务2.1 人类登月任务人类登月任务是航天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将宇航员登陆在月球表面,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登月活动。
此后,人类陆续进行了多次登月任务,不仅进一步探索了月球表面的地质情况,还为人类未来太空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2.2 太空探测任务太空探测任务是人类对宇宙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不同的行星、恒星和星系发送探测器,人类可以获取关于宇宙起源、行星构造、星系演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例如,美国的“旅行者”号和“哈勃”望远镜等探测器,都为人类解开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贡献。
2.3 通信和导航卫星的部署航天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通信和导航。
通过发射通信和导航卫星,人类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和导航服务。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3.1 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目前,载人航天技术正朝着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
不仅在火箭发射、航天器设计和太空生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创新,还计划在未来开展太空旅游和建立太空基地等项目。
载人航天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利用。
3.2 太空资源的利用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资源的重要性。
太空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包括氦-3、金属、水等。
利用这些资源将为人类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航空概论课程设计
航空概论课程设计一、引言航空概论是航空工程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介绍航空工程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原理及相关技术等内容。
作为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为了使其更具有实践性和生动性,我们进行了一次航空概论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航空概论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预备知识讲解、模拟实验、课程拓展。
具体内容如下。
1. 预备知识讲解本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预备知识,包括航空工程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原理及相关技术等。
讲解内容包括:•航空工程的发展历程:从莱特兄弟飞行到现代民航,介绍航空工程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航空工程的基本概念:介绍航空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飞机结构、航电、航空材料等。
•航空工程的原理:介绍航空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空气动力学、热力学、力学等。
•相关技术:介绍航空工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飞行控制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航空维修技术等。
2. 模拟实验本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深入理解航空概论中的相关内容。
模拟实验包括:•飞行模拟器体验:利用飞行模拟器,模拟飞行过程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飞行,让学生感受到实际飞行的过程,理解航空工程中的相关知识。
•飞机拆装体验:利用真实飞机零部件,让学生进行飞机拆装实验,加深学生对飞机结构和航空材料的理解。
•航空发动机体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航空发动机的相关知识。
3. 课程拓展本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航空工程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并拓展课程的相关知识。
课程拓展包括:•管制塔参观:让学生参观管制塔,了解航空管制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航空展览参观:让学生参观航空展览,了解航空工程中的最新技术和应用。
三、课程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航空概论课程的理解;•使学生了解航空工程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原理及相关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和课程拓展,让学生亲身体验航空工程的应用和前沿技术。
航空航天概论报告
航空航天概论报告前掠翼飞机——无奈的过去,渐醒的未来所谓前掠翼飞机,是指机翼前、后缘向前伸展(前掠)的飞机。
它的梢弦在根弦的前面,左右翼俯视投影形成一个V字。
飞机在飞行速度至接近音速的过程中,会有激波的形成,对飞行造成极大的阻力。
为推迟激波的产生,减小激波的阻力,首先由德国人提出了前掠翼、后掠翼飞机的概念设想。
两者的作用原理完全相同。
前掠翼的严重问题是在结构方面,沿结构曲线方向的弯曲变形会使外翼沿气流方向增大迎角,增加外翼部分升力,进一步增加机翼的弯曲变形。
在足够大的速度下,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机翼弯曲折断。
这个现象称弯扭发散。
开始弯扭发散的速度称弯扭发散(临界)速度。
为了提高前掠翼的弯扭发散速度,需增加机翼抗弯刚度,这就会导致机翼结构重量的增加,以致完全抵消采用前掠翼带来的好处。
这就是前掠翼飞机很少被采用的主要原因。
而70年代以后,出现了利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即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向铺层)能克服上述现象。
70年代以后,有人提出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克服前掠翼发散的缺点,也就是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向的铺层,使机翼的弯曲变形引起附加的负扭转变形,从而抵消由升力引起的前掠翼正扭转。
同时由于变弯度技术、放宽静稳定度技术和电传操纵控制技术等的发展,前掠翼飞机遂又受到航空界的重视。
前掠翼飞机有着其他翼型的飞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结构优势:前掠翼结构可以保障机翼与机身之间更好地连接,并且合理地分配机翼和前起落翼所承受的压力。
这些优势用其它方法很难达到或者不可能达到,它大大提高了飞机在机动时、尤其是在低速机动时的气动性能。
此外,前掠翼的结构设计,还可使飞机的内容积增大,为设置内部武器舱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隐身性能。
在跨音速下,和后掠翼相比,前掠翼的前掠角每增加1度,激波线的斜掠角增大超过1度,而普通后掠机翼则是后掠角每增加1度,激波线增加少于1度,所以前掠翼飞机能更好地推迟激波的产生。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实验报告
实验一、飞行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风洞的功用和典型构造;2.通过烟风洞实验观察模型的气流流动情况;3.通过低速风洞的吹风实验了解升力与迎角、相对速度之间的关系;4.通过对不同的飞机模型进行吹风实验掌握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二)实验内容1.观察翼型模型或飞机模型在烟风洞中的气流流动情况;2.观察飞机模型的迎角大小和相对速度对升力的影响规律;3.观察飞机模型在受到扰动失衡之后如何自动恢复到平衡状态;4.观察飞机模型通过操纵设备来改变飞机的哪些飞行状态。
(三)实验设备实验设备主要包括:直流式低速风洞、烟风洞、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飞机吹风模型教具。
如图1-1所示是烟风洞构造示意图。
烟风洞也是一种低速风洞,主要用于形象地显示出环绕实验模型的气流流动的情况,使观察者可以清晰地看出模型的流线谱,或拍摄出流线谱的照片。
1-发烟器;2-管道;3-梳状管;4-实验段;5-沉淀槽;6-烟量开关;7-烟速调整纽;8-模型迎角调整纽;9-发烟器及照明开关图1-1 烟风洞构造示意图烟风洞一般由风洞本体、发烟器、风扇电动机和照明设备等组成。
风洞的剖面呈矩形,为闭口直流式。
烟从发烟器1产生,沿管道2流向梳状管3(很多并列的细管),烟雾通过梳状管形成一条条细的流线,流线流过实验段4时,就可以观察气流流过模型时的流动情况。
烟雾流过实验段后流人沉淀槽5,最后流到风洞的外面。
发烟器底部装有电加热器,把注入的矿油点燃而发烟。
为了看得更清楚或方便摄影,风洞实验段后壁常漆成黑色,并用管状的电灯来照明。
如图1-2所示是一种简单的直流式风洞的构造示意图。
风洞的人造风是由风扇旋转式产生的,风扇由电动机带动,调整电动机的转速,可以改变风洞中气流的流速。
1-电动机;2-风扇;3-防护网;4-支架;5-模型;6-铜丝网;7-整流格;8-天平;9-空速管;10-空速表;11-收敛段;12-实验段;13-扩散段图1-2 直流式低速风洞直流式低速风洞的工作过程如下:电动机1驱动风扇2转动产生人造风,人造风首先通过收敛段11,使气流收缩,速度增大。
航空航天概论第四版课程设计
航空航天概论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航空航天概论是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课程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航空航天概论的相关知识,加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优秀的航空航天工程师打下基础。
二、设计内容1.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针对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相关的课题,撰写一篇完整、规范、严谨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要求从问题分析、研究方法、结果表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述。
2.航空模型制作: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要求,进行航空模型制作,包括模型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外观设计、电路设计等方面,要求模型能够实现基本飞行功能。
3.航空飞行信号采集与处理:要求学生利用单片机等硬件工具,进行航空飞行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包括实现精度控制和数据采集等方面。
4.航空无人机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按照无人机设计标准,进行无人机的设计和制作,要能够实现飞行稳定、稳定传送图像等功能。
三、设计方法1.学术论文写作:通过老师授课并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基础学术论文写作,加深对问题分析和研究方法的理解。
2.航空模型制作:通过老师演示制作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制作模型,夯实模型制作基础。
3.航空飞行信号采集与处理:通过项目实战指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号采集和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4.航空无人机设计与制作:通过讲解无人机设计原则和实际制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无人机设计和制作过程。
四、设计评估1.学术论文写作:评估学生论文质量、研究深度、契合度、规范性、创新性等方面。
2.航空模型制作:评估学生模型制作难度、外观效果、飞行稳定度、基本功能实现等方面。
3.航空飞行信号采集与处理:评估学生信号采集能力、精度控制能力、单片机程序实现能力等方面。
4.航空无人机设计与制作:评估学生无人机制作难度、飞行稳定度、稳定图像传输能力等方面。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即开展科研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化对航空航天概论相关知识的理解,为将来的航空航天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器概论与总体设计学习心得
航天器概论与总体设计学习心得航空航天概论心得体会: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将人们带入了崭新的航天时代。
我热爱宇宙,更热爱航天,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航天事业的战士,乘着载人飞船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遥控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
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
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
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
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
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报告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航空”与“航天”两者仅一字之差,却被分为了两大技术门类,通过对《航空航天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航空航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从我对本课程的学习,对航空航天的区别作如下简要的叙述。
众所周知,陆地为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浸没的部分;海洋为地球表面广大的连续海水水体;大气层指地表以外包围地球的气体。
这种气体在距地表数千千米的高层上仍有极少量存在。
按照距地球高度划分通常大致可以把100-120千米以下的大气层称为稠密大气层,也称为大气环境或人类的第三环境;而100-120千米以上地球稠密大气层之外的广阔的空间区域,简称空间或外空,又称为宇宙空间或太空。
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被称为人类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
陆、海、空、天是人类活动的四大疆域。
而第四环境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诞生而出现的。
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
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
第一,飞行环境不同。
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
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
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
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
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
第二,飞行时间不同。
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最大航程计约2万千米,最长飞行时间不超过一昼夜。
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都很有限,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
虽然通用轻型飞机应用广泛,但每次活动范围相对更小。
而航天器在轨道上可持续工作非常长时间,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可与空间站对接后在太空运行数月之久。
航空航天概论
航空航天概论《航空航天概论》是1997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庆芝。
该书以航空器和航天器为中心,对其学科和各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尖端科学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
本书是为航空航天院校低年级学生编写的入门教材,使学生初步了解航空航天领域所涉及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概况。
全书共六章。
第一章绪论是一般概述,第二章是飞行器飞行原理,第三章是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第四章是飞行器机载设备,第五章是飞行器构造,第六章是地面设备和保障系统。
原理论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丰富、翔实,文字通顺易懂、可读性强。
本书是航空航天院校教材,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学、科技人员参考。
以下是目录参考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航空与航天的基本内涵第二节飞行器的分类一、航空器二、航天器三、火箭和导弹第三节航空航天发展简史一、航空发展简史二、火箭、导弹发展简史三、航天发展简史第四节飞行环境一、大气飞行环境二、空间飞行环境三、标准大气第二章飞行器飞行原理第一节流体流动的基本知识一、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二、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三、空气动力学的实验设备――风洞第二节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一、飞机的几何外形和参数二、低、亚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三、跨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四、超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第三节飞机的飞行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一、飞机的飞行性能二、飞机的稳定性与操纵性第四节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一、直升机概况二、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第五节航天器飞行原理一、Kepler轨道的性质和轨道要素二、轨道摄动三、几种特殊的轨道四、星下点和星下点轨迹五、航空器姿态的稳定和控制思考题第三章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发动机分类第三节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一、发动机主要机件和工作原理二、发动机辅助系统三、航空活塞式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第四节空气喷气发动机一、涡轮喷气发动机二、其他类型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三、无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第五节火箭发动机一、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二、液体火箭发动机三、固体火箭发动机四、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第六节组合式和特殊发动机一、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组合二、涡轮喷气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组合三、特殊发动机思考题第四章飞行器机载设备第一节飞行器仪表、传感器与显示系统一、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测量二、飞行状态参数测量三、电子综合显示器第二节飞行器的导航技术一、无线电导航二、卫星导航系统三、惯性导航四、图像匹配导航(制导)技术五、天文导航六、组合导航第三节飞行器自动控制一、自动驾驶仪二、飞行轨迹控制三、自动着陆系统与设备四、电传操纵五、空中交通管理第四节其他机载设备一、电气设备二、通信设备三、雷达设备四、高空防护救生设备思考题第五章飞行器构造和发展概况第一节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和所采用的主要材料一、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二、飞行器结构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第二节飞机和直升机构造一、飞机的基本构造二、军用飞机的构造特点和发展概况三、民用飞机的构造特点和发展概况四、特殊飞机五、直升机第三节导弹一、有翼导弹二、弹道导弹三、反弹道导弹导弹系统第四节航天器一、航天器的基本系统二、卫星结构三、空间探测器结构四、载人飞船五、空间站第五节火箭一、探空火箭二、运载火箭第六节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一、航天飞机二、空天飞机思考题第六章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第一节机场及地面保障设施一、机场二、地面保障系统第二节导弹的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一、组成和功用二、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三、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第三节运载火箭的地面设备与保障系统一、航天基地二、航天器发射场三、中国的航天器发射场和测控中心四、发射窗口思考题。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飞机设计
航空航天概论——50座支线客机设计人类由空想实现了飞天梦,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开始寻求更高效与快速的飞行器,飞行器不断被改进,更加完善与多功能。
听完航天航空概论,我设计一款0座支线客机。
现将该机命名为TJ-001,其基本参数为:飞机尺寸:翼展(m)20 机长(m)30 机高(m)7 重量(t)15 载客(人):50载重(t):6 最大速度:750~800km/h 起飞降落距离:起飞850km/h 降落450km/h 航程:7000km TJ-001采用下单翼,单立尾,垂直尾翼形式;因为该机为超音速飞机,为了减小激波阻力,大多采用了后掠角比较大的机翼,因此,后掠角的横侧向静稳定作用可能过大,以致于当飞机倾斜到左边后,在滚转力矩的作用下,又会倾斜到右边来。
于是,飞机左右往复摆动,形成飘摆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不正常现象,可以采用下反角的外形来削弱后掠机翼的横侧向静稳定性。
垂直尾翼之所以能对飞机产生侧向稳定作用,是因为当出现了侧滑以后,垂直尾翼上产生的附加侧向力的作用点位于飞机重心的上方,因而相对于重心也形成恢复力矩。
腹鳍因位于重心的后下方,则起方向稳定作用和侧向不稳定作用。
增加增升装置:翼尖小翼。
增升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在起飞降落时增加机翼的升力,从而降低飞机的离地和接地速度,缩短起飞和降落的滑跑距离。
增加翼尖小翼有三个优点:①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小翼可以阻碍气流流动;②减小翼尖涡漩;③减小诱导阻力。
TJ-001采用两台涡轮桨扇发电机,这种发动机界于涡轮风扇和涡轮螺桨发动机之间,产生推力的装置是桨扇。
是可用于800km/h以上速度飞机飞行的一种燃气涡轮螺旋桨风扇发动机。
桨叶薄而后掠,前缘尖锐,直径小,重量轻,这对提高桨扇的转速较为有利。
桨扇的桨叶数目较多,可以弥补桨叶短和后掠角带来的缺点。
其突出优点是推进效率高,省油。
桨扇发动机与正在使用的先进涡轮风扇发动机相比可省油20%,与波音707和DC-9飞机的发动机相比,可省油60%。
航天技术概论报告
航天技术概论报告题目:简述F22情况组员:发展史与简介:设计分析一:动力系统设计分析二:隐身F-22的维护与保养:完成日期: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F22发展史与简介F-22Raptor(猛禽)是由美国洛克希德²马丁(Lockheed Martin)设计的新一代重型隐形战斗机。
也是目前专家们所指的第四代战斗机(此为西方标准,俄罗斯标准则为第五代)。
发展历程1971年美国战术空军指挥部提出的下一代战机的研发计划。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动力3家公司联合研制小组的YF-22中标,并按要求制造两架原型机。
1990年9月29日,第1架YF-22首飞,10月26日进行了第1次空中加油。
10月30日第2架原型机进行首次飞行。
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航空系统公司开始制造第1架F/A-22的部件。
2001年8月,F-22研制成功10年后,美国终于下定决心投入巨资批量生产F-22战斗机。
2005年在美国空军正式服役的量产型则为“F-22A”。
2009年4月6日,奥巴马政府时任国防部长盖茨宣布,国防部将向国会建议删减许多大型武器采购计划,包括在制造生产的187架F-22战机完成后,减少乃至停止生产这一昂贵战机。
F22的性能与基本资料F22-A武器配备个人总结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进行了F22飞机模型的制作,还锻炼了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一起相互配合学习,让我们更有团队协作精神。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对这些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不是很多,只是略懂皮毛。
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大家相互帮助中,让我对国外的先进航天技术有了一定认识,也让自己更加关心我国此方面技术的发展状况,发现我们和美国在航空航天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我国自行研制的歼十、歼二十等飞机和美国的相比差距不是一点点。
这让身为国防生的我们更有了一种对祖国国防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未来的战争的胜利更多的在于一个国家的空军的强大与否,我们只有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技术,装备空军,才能让我们拥有和平安定的家园。
航空航天概论结题报告
航空航天概论结题报告《航空航天概论》1结题报告(第一章至第三章)在这几周的公共课学习之后,我非常庆幸我能选到《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这门课,因为它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我平时的专业课、基础课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让我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兴趣的飞行器的图片,我也因此知道了很多前人们为了飞上蓝天而做出的努力。
几节课下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前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飞向天空的梦想,并且为此做出了各种尝试,甚至于不惜丢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这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全心全意投入到飞天的梦想中去的精神和信念应当获得今人至高的敬意,而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我们不该仅仅知道莱特兄弟,更应该知道万户、蒙特高菲尔兄弟、凯利爵士、奥托李连泰等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通过公共课让我对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
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此外,我还见识到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舰载机等等飞机的图片和说明,拓宽了我对飞机的认识。
知道了我国战机的各种型号,从歼5到歼20,强5,枭龙,歼轰7等等,我国的战机越来越先进了,虽然很大部分是改进的苏联的机型,但也足以显示我国的实力在不断地增强。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很多,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我必须要认真学好自己专业的知识,或多或少地,将来我们也许也能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甚至于世界的航空航天事业出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衷心地祝愿人们在不远的将来能踏上通向宇宙更深处的道路,开启人类走向宇宙的新篇章。
1903年12月17日,由美国奥维尔·莱特驾驶一架由兄弟俩自制的名叫“飞鸟”的飞机试飞成功,开辟了人类航空事业的新纪元。
首次试飞离开地面飞行120英尺(36.58米),持续飞行12秒,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载人飞行。
航天科技概论思想报告
航天科技概论思想报告这学期学习了航空航天概论相关知识,了解了航空事业的发展史,飞机的飞行原理、飞机的基本构造、飞机的机载设备、航空发动机、机场地面设施保障系统和航天技术。
在我理解,空间技术目前指的主要就是航天技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间技术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自从空间技术诞生发展至今,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高科技技术,对于经济、国防、文化、科研以及国家政治声誉等都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从5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发展空间科技,到现在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空间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了光彩。
航空航天技术是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
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
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空间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在空间技术发展过程中,人类从各个方面对于太空进行可能的利用。
空间资源的开发在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逐渐被高度的重视,具体的开发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对于太空的资源,目前得到利用的还只限于人类认识到的部分,但是已经对于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从卫星电视到GPS,从资源探测到太空育种,几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个人,都受到了空间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航空和航空基本知识1、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大多是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对材料的要求很高。
经过几十年的航空航天材料研究,研制出了纳米颗粒炸药、碳纳米管高硬度材料、铝氧纳米管材料和新型密封材料、电子绝缘聚合物材料、新型“热塑料”材料以及原子级硅记忆材料和铝-硅合金等,并发现了纳米孔隙网材料等。
而且新材料工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采用温轧法、粉末冶金法、非晶复合技术工艺、急速凝固法、树脂膜浸渍法和等温化学气相浸渗法制造出了高强度合金材料、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抗损伤复合材料编制机等。
与此同时,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应用上也有重大进展,形状记忆合金、量子隧道效应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火箭尾喷管应用纳米复合涂层、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盘;采用复合材料排布机编制燃料箱;采用红外材料制成手提式定向反射仪以及用氮化物基材料制造出电子器件等2、航空航天结构系统用于支承和固定飞行器上各种仪器设备,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运载器发射和空间运行时的各种力学环境(振动、过载、冲击、噪声)以及空间运行环境。
航空概论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航空概论实验,使学生对航空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航空原理和航空器的构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航空领域的兴趣。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航空实验室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航空原理模型2. 航空发动机模型3. 航空器结构模型4. 气动实验台5. 航空电子设备模型6. 实验指导书四、实验内容1. 航空原理模型观察(1)观察模型,了解其基本构造和功能。
(2)了解模型所展示的航空原理,如空气动力学、推进原理等。
2. 航空发动机模型实验(1)观察发动机模型,了解其构造和原理。
(2)通过实验,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如吸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
3. 航空器结构模型实验(1)观察结构模型,了解其构造和功能。
(2)通过实验,了解航空器结构的受力情况,如机身、机翼、尾翼等。
4. 气动实验台实验(1)观察气动实验台,了解其构造和原理。
(2)通过实验,了解气动力对飞行器的影响,如升力、阻力等。
5. 航空电子设备模型实验(1)观察电子设备模型,了解其构造和功能。
(2)通过实验,了解航空电子设备在飞行器中的作用,如导航、通信、武器控制等。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熟悉实验内容、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
2. 观察模型,了解其基本构造和功能。
3. 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场地。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航空原理模型观察:通过观察模型,了解到航空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如机翼、机身、尾翼等。
2. 航空发动机模型实验:实验过程中,发动机模型成功实现了吸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等过程,验证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3. 航空器结构模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航空器结构在受力情况下保持稳定,符合航空器设计要求。
4. 气动实验台实验:实验数据表明,气动力对飞行器的影响显著,升力和阻力是影响飞行器性能的关键因素。
航空航天分析报告
航空航天分析报告一、引言航空航天是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航空航天领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当前态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航空航天发展历史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著名的“莱特兄弟飞行器”于1903年成功实现了有人动力飞行,开创了现代航空的先河。
此后,人类不断开拓航空技术的边界,实现了超音速和超高空飞行。
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成就在航空航天领域,人类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首先是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
宇航员已经成功进入太空,甚至登陆月球。
这些使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奠定了基础。
其次,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迅捷便利。
如今,航空交通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方式之一,极大地缩短了距离,拉近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四、航空航天领域的挑战与机遇航空航天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航空器的飞行安全、航天器的可靠性等。
安全问题一直是航空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
因此,航空航天领域需要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空航天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望推动人类深空探索,同时也能够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
五、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将持续加速。
首先,航空交通将进一步普及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一代飞机将变得更加环保高效,同时航路规划和管理系统也将进一步优化,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载人航天将朝着深空探索的方向发展。
有人类登陆火星的计划,也有人类探索其他星系的设想。
这些激动人心的目标将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不断向前。
此外,无人机、太阳能飞机等新技术也将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六、结论航空航天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航天设计质量分析报告
航天设计质量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航天设计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航天设计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程,质量是确保航天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设计质量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保障航天任务的成功。
2. 设计流程航天设计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等多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航天设计的起点,关系到航天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通过分析用户需求,确定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 需求的正确性:需求应准确表达用户的期望,避免歧义和模糊等问题。
- 需求的完整性:需求应全面覆盖用户的各方面需求,避免遗漏关键内容。
- 需求的可行性:需求应考虑到技术可行性和资源限制,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设计目标。
2.2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包括航天器的结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等。
在概念设计阶段,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 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概念设计应基于科学原理和经验,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 设计方案的创新性:概念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具备竞争力。
- 设计方案的优劣比较:概念设计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评估,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2.3 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对概念设计方案的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确定具体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
在详细设计阶段,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 设计的科学性:详细设计应基于科学原理和工程经验,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设计的合理性:详细设计应满足各项技术指标和工程约束条件,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 设计的可测试性:详细设计应考虑到测试和验证的需求,为后续的工艺流程提供支持。
3. 质量控制措施为确保航天设计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检查、设计评审、测试验证等。
关于《航空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航空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的思考航空航天技术是表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热力学、计算机技术、材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喷气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工业实力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为了振兴国家,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很多航空航天类的院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继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受到在校大学生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后,航空航天知识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
因此,开设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普及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日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航空概论》课程是我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针对航空特色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航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学航空、爱航空、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兴趣,使他们初步建立航空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航空概论》作为一门全校公选课,开设对象以低年级学生为主,选课的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很复杂,层次参差不齐,而且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其中有些理论知识,例如空气动力学、飞机发动机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机械呆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厌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航空概论》是一门关于航空方面知识介绍的基础课程,基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考虑,教学内容应该通俗易懂,不能有太多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要注意扩宽知识面、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反映出科学前沿,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趣味性与知识性,在实际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有鸟类飞行可延伸到现在飞机,有放风筝延伸到飞行原理,进而讲解飞機的构造原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例中汲取航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报告——实现火星着陆探测与返回的方案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的飞天梦正在逐渐实现。
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伟大构想到航天员加加林的飞绕地球,从阿姆斯特朗跨出人类登月的第一步到各种系列探测器。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深空探测活动方兴未艾,并且已从地球空间探测扩展到火星空间探测。
作为距离地球次近的一颗行星,火星有着许多与地球相似的地理环境特征,蕴藏着巨大的探索价值。
迄今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已达40余次。
随着世界航天强国和新兴国家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空间探测器飞往火星,并将掀起新一轮火星探测的高潮。
“十一五”期间,在中俄两国政府航天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开展了中俄联合火星探测项目。
中方独立研制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搭载俄罗斯“福布斯”探测器飞向火星,实现环绕火星的科学探测。
我国参与的“火星—500”项目也正在有序的开展。
但是,火星探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探测火星的难点在于飞行速度、持续飞行时间和推进系统。
因为个人水平原因,本设计报告不论述探测器着陆,而简单论述火星往返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与组成——核推进器火箭技术与空间交会与对接技术。
核推力器火箭技术对远征火星而言是十分具有可实行性的。
虽然核推力器火箭并非不可或缺,但是它和其他新研究一起可以让整个行动更安全、更有效。
核推力器火箭的原理非常简单,事实上就是一个将冷却气体变成火箭排气流的气冷核反应堆。
对于那些对核反应堆的印象来自核电站的人而言,将核反应堆缩小到可以装入火箭内的想法似乎很荒谬。
事实上,核推力器相当小。
我们被两个因素所迷惑:冷战期间出于安全原因故意混淆了反应堆所需的铀的数量以及发电站和火箭发动机对核能的不同要求。
出于经济性考虑,核发电站需要连续运行了20年以上,并且要装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核发电站需要大量核燃料和减速剂,以及大量屏蔽设备。
核推力器火箭仅在太空中使用,总共只运行大约1小时。
需要的核燃料和屏蔽设备要少得多。
20世纪60年代研发出的试验性核推力器并不比当时普通的火箭发动机大。
美国和苏联都研制出了核推力器火箭,并在美国的内华达沙漠和苏联的某地做过试验。
是《禁止核试验协定》中止了这些计划,因为
这些试验会排放少量放射性物质到大气中。
核推力器对远征火星的可实行性在于它结合了化学火箭发动机的高推力和稳定的高排气速度——大约是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2倍。
假设质量为M的火箭携
,V0是燃料喷射速带推进剂质量为P,那么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v0ln(M+P)
M
度。
化学火箭燃料喷射速度在4500m/s至5000m/s之间难以存在提升,所以如果使用化学燃料火箭,增大速度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化学燃料比重,然而由上公式,要携带M质量的有效载荷,欲提升速度,所需化学燃料与速度呈现e的指数递增关系。
通过单纯增加化学燃料量来使增大速度显然作用不大。
但如果使用核推力器,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增大燃料比重。
这意味着大型航天器用适量核推进剂就可以加速到很高的速度。
所以核推力器火箭技术不仅解决了持续飞行续航能力,而且对于飞行速度也有很大改善。
当然,过去50年的经验教训必须铭记于心。
航天员和大众的安全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即使最小的核推力器放射性事故也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不幸的是,使用化学火箭发动机的事故记录也并不光彩,就连最新的设计也经历过重大事故,造成运载火箭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携带惰性核反应堆的运载火箭发生故障时不会造成任何与人员相关的危险。
核反应堆和火箭发动机必须装备自动防故障装置,任何重大事故隐患都必须根除,这是可以实现的。
核推力器火箭核推力器以惰性状态发射,在空间中仅发生一次裂变,惰性核裂变不具有放射性。
它由浓缩铀构成,放射性不比花岗岩铺路石料大,只有反应堆工作时它才会具有放射性。
运载火箭如果发生故障,不会因为携带惰性核推力器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危害。
为了避免核推力器火箭在大气层内出现事故和探测器从火星返回地球,我们可以采用空间交会与对接技术。
空间交会对接是指两个航天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它是实现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空间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道上服务的先决条件。
交会对接过程分4个阶段:地面导引,自动寻的,最后接近和停靠,对接合拢。
在导引阶段,追踪航天器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操纵下,经过若干次变轨机动,
进入到追踪航天器上的敏感器能捕获目标航天器的范围(一般为15~100千米)。
在自动寻的阶段,追踪航天器根据自身的微波和激光敏感器测得的与目标航天器的相对运动参数,自动引导到目标航天器附近的初始瞄准点(距目标航天器0.5~1千米),由此开始最后接近和停靠。
追踪航天器首先要捕获目标的对接轴,当对接轴线不沿轨道飞行方向时,要求追踪航天器在轨道平面外进行绕飞机动,以进入对接走廊,此时两个航天器之间的距离约100米,相对速度约3~1米/秒。
追踪航天器利用由摄像敏感器和接近敏感器组成的测量系统精确测量两个航天器的距离、相对速度和姿态,同时启动小发动机进行机动,使之沿对接走廊向目标最后逼近。
在对接合拢前关闭发动机,以0.15~0.18米/秒的停靠速度与目标相撞,最后利用栓一锥或异体同构周边对接装置的抓手、缓冲器、传力机构和锁紧机构使两个航天器在结构上实现硬连接,完成信息传输总线、电源线和流体管线的连接。
我们可以通过并发展此项技术,一次性发射两艘化学火箭,分别运载探测器与核推力器,让核推力器在绕地球轨道上与探测器进行交会对接之后,再奔向火星。
等探测器将要完成探测火星任务时,再从地球发射两艘化学火箭,都运载核推力器,核推力器在绕地球轨道交会对接成功后,用核推力器将另一个核推力器运向火星,解离后再与探测器对接,将探测器运载回来。
理论上说,将探测器换成飞行器、货运飞行器乃至载人飞行器也可。
在可预见的未来,火星探测对人类来说不再困难。
但是人类是否可以踏上火星,就靠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的努力了。
参考文献:
【1】远征火星/(英)特纳著;陈昌亚,方宝东,俞洁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7
【2】载人火星探测/(俄罗斯)卡拉杰耶夫主编;赵春潮,王苹,魏勇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10
【3】/know/show.php?itemid=87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航天知识—交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