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

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

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

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

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

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

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

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际的成功,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的称呼礼仪。

1.中英文化中姓名的差异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表现在姓名方面,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的姓名有以下主要不同点。

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

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组成的。

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

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

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显赫的斯图亚特家族的姓氏。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点是有关妇女的。

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

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

例如,一个叫Marry 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 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

她被称作Mrs.Marry Smith,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

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

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或尊者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字和称号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上,会遭来杀身之祸。

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

英国前首相Churchill,其父亲名Randolph,他的一个儿子也叫Randolph,祖孙同名。

美国前总统Franklin R oosevelt,他的儿子也叫Franklin R oosevelt。

石油大王R ockefeller也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

人们为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

西方还有的人喜欢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

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Washington、Lincoln、Franklin、R oosevelt等。

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

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

可是,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姓氏比名字的出现要晚得多。

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

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氏。

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普遍使用。

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00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

其中,汉英文化中姓名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英语国家却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列顺序正好与中国人姓名排列顺序相反。

因此,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

例如,如果一位名叫陆文浩的先生被不了解中国姓名的美国人称作041
“Mr.Jie”(杰先生),那这位“杰先生”一定会起鸡皮疙瘩,浑身不自在,尤其被男士如此称呼时。

同样,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把Bill Clinton称为Mr.Bill,保证会让全场震惊,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这样的称呼既贬损自己的身份,也让对方难以接受,所以在社交场合,此语一出,定让别人惊异连连。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在与不同文化的人士打交道,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植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否则会令自己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让交往对象也不知如何是好,影响未来交往的继续。

2.汉文化中的称呼方式
(1)敬语和谦称。

汉语中有一套敬语和谦称词素,加在称呼、住所等前面代替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喜欢用恭敬口吻称呼人和事,用谦恭口吻称呼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例如,前缀“贵(夫人)”、“令(堂)”、“尊(君)”等敬称,前缀“鄙”、“敝”等谦称。

因为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长达数千年,儒家尊卑有序的礼制,在人际交往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于是便形成一种习俗,用敬称故意抬高对方,以表示尊重,用谦称有意贬低自己,表现出一种甘居人下的谦虚精神。

但是,这种敬语及谦称现在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在日常会话中有被淘汰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2)称呼职务。

中国自古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称呼行政职务是最为常用。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行政职务是一个人成功和地位的象征,以职务相称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如“局长”、“主任”、“经理”等;也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董事长”、“李校长”等。

与汉语称呼中繁杂的职位敬称相比,英语称呼要简单得多。

3.英语的称呼规范
为了正确、恰当地称呼对方,必须尊从当地的习惯。

英语在社交场合中常用的称谓有以下几种方式:
(1)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Ms.(女士)
这是最普通和常用的称呼,适用于一般的男子和女子。

一般对男性称呼Mister加上姓氏,而对女性则根据婚姻状况,分别称为Mrs.+husbandπs surname(某夫人),Lady+ surname(某女士),Miss+surname(某小姐)。

这种称呼比较正式,是尊重的,但不是亲密的。

在称呼先生、太太或小姐时,可以带上对方的姓名,也可以只带上姓,但不能单独带名而不带姓。

例如,可以称“Mr.John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也可以称“Mr. Smith(史密斯先生)”,但不能称“Mr.John(约翰先生)”。

如果双方比较熟了,可以只称名而不带姓,那就不必冠以先生、太太或小姐的称呼了。

对于一对夫妇来说,先生和太太的称呼可以联用,如称“Mr.&Mrs.Smith(史密斯先生和太太)”。

关于Miss(小姐)的称呼,不但未婚的姑娘可以用,单身的老太太也可以称小姐。

对于不了解婚姻妆况的女子,也可称小姐。

现在有一个比较新的词“Ms.”,也很通行。

对于年长而婚姻妆况不明的女子,可以称“Ms.…”即某某女士。

(2)Sir(先生)和Madam(夫人),是对地位较高、年龄较长者的一种尊称。

使用时,也可以不带姓名。

中国学生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

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
141
不论她是否已婚。

(3)Excellency(阁下)是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的尊称。

例如,对主席、总统、总理、部长、大使等均应称阁下。

对女部长、女大使……等也称阁下。

如系当面称呼,可用第二称“Y our Excellency”;如用第三人称时则分别为“His Excellency”或“Her Excellency”。

如在场有数位贵客,可用多数称呼“Excellencies”。

但美国、德国和墨西哥,很少用Excellency,在美国,行文中较多使用“Y our H onorable”。

(4)在英语国家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加上姓来称呼,对于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呼他们的头衔。

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

例如,Judge Harry(哈利法官)、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G 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Dr.Brown(布朗医生)、Prof.G reen(格林教授)等。

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不称呼”某某局长”、”某某校长”、”某某经理”等,而可以在介绍时说明被介绍者的职务。

(5)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自己的名字,视为一种亲切的表示。

通常,见面之初,彼此不太熟悉,仍应称呼“Mr…”、“Mrs…”等,以示尊重。

稍熟以后,就改用名字相称,不再冠以“Mr.、Mrs.、Miss”等。

有时,对方会主动热情地告诉你:“Iπm James Wils on. Call me James instead of Mr.Wils on.(我叫詹姆斯・威尔逊,不必叫我威尔逊先生,就叫我詹姆斯好了。

)”美国有一家杂志曾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其中85%的称呼只喊名字。

但是,对于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不顾对方的习惯,也不论在什幺场合,就直呼其名,也会失礼,不可鲁莽。

因此,如果在介绍中涉及到称呼,一定要注意到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例如,“这是我们的张总经理”,就不能介绍成“This is our G eneral Manager Zhang.”,而应为“This is our general manager,Mr.Zhang.”又如在刘老师课堂上要提问题,不能按照中国的习惯这样讲英语“T eacher Liu,I have a question to ask.”符合英语的说法是“Mr.ΠMiss Liu,may I ask y ou a question?”英语中对老师的称呼,要么是Prof.+surname,要么就用Mr.ΠMiss+ surname。

二、问候的艺术
1.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

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

例如,A拜见B的英文和中文的问候过程:
【招呼】A:Hi,Sherry.May I come in?
【招呼】A:喂,小王,在家吗? B:哦,是老李。

【招呼、欢迎】B:Hi,John.C ome in,please! A:Thank y ou.
【欢迎】快请进。

【表示高兴】B:Itπs very nice to see y ou here.
241
【表示高兴】难得您到家里来坐坐。

【寒暄】A:Me too.H ow about these days? B:Very well.Thank y ou.
【寒暄】A:你父母和孩子还好吗? B:托您的福,老人和孩子都挺好。

而在简略的问候中,我们可能只能听见互道英语的“Hi!”、“Hello!”或中文的“你好!”如此简短的过程。

2.容易引起误会的汉语问候语
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

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

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清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

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

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 ood m 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 y ou eaten or not(吃了吗)?”或“Where are y ou g 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

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

为避免这种情况,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

3.英语中的习惯问候语
在西方,人们一般比较矜持,除非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听似有干涉意味的问话较为反感,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也说明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的内容具有中性特点,多以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 ood m orning(早安)!”、“G ood evening(晚安)!”、“H ow do y ou do(你好)!”、“H ow are y ou(身体好吗)?”“What’s g oing on with y ou recently(最近如何)?”、“H ow’s everything g 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 time no see.H ow are y 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H ow is y our husbandΠwife(夫人Π丈夫好吗)?”、“Is everything all right with the 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 y ou been on 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Is this y our first time to be here(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H ow long have y ou been here(到我国来多久了)?”、“Is this y our first position abroad (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H ow do y ou like the weather here(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What do y ou think of the city(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
4.英语中不宜问候交谈的话题
初次见面或不是十分熟识的朋友经介绍而认识时少不得在寒喧过后继续进行一些话题,在这种场合谈话的内容就必须加以注意,尽量避免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误会的话题,以免不经意冒犯对方,中断刚刚开始的交谈。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341
(1)忌谈隐私。

在英语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经济收人多少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英语国家的人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入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

美国人往往用“Y ouπve nosed into my affairs(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2)避免争论性话题。

避谈政治、宗教等可能人人立场不同的话题,议论他人的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这样的话题,有些人虽基于礼貌并不会当场与人争论,但在心中一定十分不舒服,可能说话者无意中得罪了人而不自知,这自然也失去了社交的意义了。

(3)学会赞美衣著。

避免询问他人穿著、饰物等之价格,此话一出,众人都会感到坐立难安,这点与我们的女性颇为不同,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衣饰价格永远是女人圈内最热门、谈论最多的话题。

在西方,可以对他人的打扮加以赞美,但应适可而止不可太夸张,免得对方以为你在暗讽他。

请记住:在英语中,赞美也是一种问候习惯,一种学问。

(4)切忌恭维高龄。

在西方,不可谈及他人之年龄尤其是女士,这是人所共知的。

值得一提的是,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的看法与我们大不相同。

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英语国家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老年人意味着得不到尊重,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

因此在西方,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在初次见面的问候称他们“Old SirΠMan(老先生)、Old MadamΠLady(老太太)”绝不像在汉文化中表示尊重而被接受,“老”字在中国是尊称,却会触痛西方的老人,可能从此再也不愿意与你交往。

而且在与老年人的初次见面,不要有让座或掺扶等我们认为尊重老人的行为,否则会令老人尴尬不堪,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问候他人时,无论在中英哪一种文化中都要注意避免采用一些不合常规的内容,即令人不快的内容、打探隐私的内容和易被误解的内容。

在国际交往中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求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两种文化信息的正确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达到对话的目的。

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称谓语和问候语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两种语言的称呼及问候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3]杨敏.英语交际的文化视角[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金正昆.文官礼仪[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赵 烨) 4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