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长女重返遵义回忆浙大西迁岁月,双胞胎自行推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步青长⼥重返遵义回忆浙⼤西迁岁⽉,双胞胎⾃⾏推车
浙江⼤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历史上最的七年,是浙⼤办学历史上最重要
的发展时期。
在湄潭⼯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达45位,其中,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
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分简陋的条
件下,潜⼼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
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还为贵州
黔北以及湄潭、⽂化、经济的发展起到巨⼤的影响和推动作⽤。
苏德晶⽼⼈虽已85岁⾼龄,但⾝⼦⾻硬朗,⾛在湄潭“西来庵”(当时浙⼤师⽣郊游处)的青⽯
梯上,步履稳健。
每到⼀处刻有浙的青⽯碑前,她便驻⾜仔细查看,寻找着⼉时的记忆。
她是
著名数学⼤师苏步青的长⼥。
1941年,她和姊妹及母亲来到遵义,当时苏德晶才12岁,在遵义
住了⼀年后,⼜随⽗亲去了湄潭,直⾄1946年才回杭州。
此次,雷⽲传媒、遵义市及湄潭县委
宣传部联合拍摄5集纪录⽚《湄潭旧事》,苏德晶借此机会回到“第⼆故乡”,不仅在这⾥找到了
童年的⾝影,更是感受到了⽗亲当年的不易。
往事历历在⽬
1937年7⽉,抗⽇战争爆发,同年8⽉,⽇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
为了学业,为国家保留
⼀批知识精英,浙江⼤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踏上西迁办学的艰苦历程。
1937年9⽉,
浙⼤⼀年级迁往浙江西天⽬⼭上课,同年12⽉全部迁往浙江建德,这就是浙江⼤学的第⼀次搬
迁,第⼆次迁往江西吉安、泰和,第三次迁往⼴西宜⼭,第四次迁到了贵州。
“举校西迁时,⽗亲接到⼀封加急电报,说我外公松本病危,要他和我母亲松本⽶⼦去⽇本
仙台见最后⼀⾯,他却让母亲独⾃回去,说他要留在祖国,最后母亲也毅然留下。
”苏德晶⽼⼈
回忆说,浙⼤西迁到建德时,母亲⽣下了三弟,不能再随⾏,⽗亲把他们送到了平阳避难,直
到1940年暑假,竺可桢校长特批了⼀笔费,并给母亲特签了⼀张免检证,途经都匀、贵阳,才
顺利让他们来到了遵义。
浙⼤回迁60多年后,苏德晶⽼⼈不仅还听得懂遵义话,⽽且
还能说⼀⼝地道的湄潭话,记者与之交流备感亲切。
⽼⼈说:“我们共8兄妹,凡西迁到遵义
的兄妹,平时交流⼤多说贵州话。
”可见那段岁⽉,那段经历,对他们影响之深。
通过和苏德晶⽼⼈交流,记者得知,当年来到遵义,她和⽗母及三个弟弟就住在官井附近
的茅草房,茅草房前有⼀块空地,⽗亲就在此种菜,⾃给⾃⾜减少家中开销。
茅草房旁边有⼀
些⽯墩,成了他们兄妹玩耍的地⽅。
“⽣活虽然,但我们过得很开⼼。
”⽼⼈告诉记者,那时他们
的邻居是物理系教授竖星博,竖教授对他们⼀家⼈很关照,⼿⾥随时拿⼀根“⽂明棍”边的野狗,
孩⼦们总爱围着他⾝边转。
“那时候母亲还常常在官井为全家洗⾐服。
”此⾏先到官井,⽼⼈说:“如今官井还在,只是
没了青⽯板。
当时除了在遵义职⼤附中上课外,最喜欢到那个⽼图书馆去看学⽣打篮球。
”半年
过后,竺可桢专门为苏步青解决了搬迁费,浙⼤迁往湄潭。
迁移
在苏德晶⽼⼈的记忆中,当年的湄潭县城外有⼀道城门,由于是最后迁到,他们⼀家⼈只
能住在城门外的破庙⾥。
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庙叫“朝贺寺”,和他们做邻居的是著名⽣物学家
罗洛,两家⼈⾮常熟悉。
⽗亲整天忙于⼯作:上课、搞科研,晚上备课到深夜;母亲忙于带孩⼦、做家务。
好⼏次
半夜醒来,她都看见⽗亲还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写教案,母亲则在⼀旁补袜⼦或⾐服。
在湄潭⽣活五年,时光荏苒,在⽼⼈的记忆中,⽗亲把烟戒掉了,唯⼀爱好就是每天喝⼀
点⼉⽩酒。
在湄潭,苏步青的妻⼦还诞下了⼀对双胞胎,但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去世⼀
个。
由于家⾥孩⼦多,⼀家⼈⽣活⽐较艰苦,仅靠苏步青的⼯资,难以糊⼝。
苏步青买了⼀把
锄头,每天下班后或休息⽇,就⾚脚开荒种菜。
⼀天傍晚,竺可桢校长来到他们住的破庙前,
看见苏步青正挑⽔种菜,妻⼦背着⼉⼦烧饭,细⼼的他发现苏步青家锅⾥全是萝⼘、地⽠⼲,
就问其因。
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多,薪⽔全拿来
买⽶也不够吃,地⽠⼲蘸盐巴,我们已经吃了⼏个⽉了。
”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
青的⼤⼥⼉苏德晶和⼤⼉⼦苏德雄破例吃在学校,住在家⾥。
虽然是数学教授的⼥⼉,苏德晶笑说⾃⼰数学并不好,在湄潭,她从初中读到⾼⼆,数
学、物理曾不及格导致留级,⽗亲的学⽣每星期还专门来给她补课,不过她始终没有继承⽗亲
的“数学头脑”,但⽗亲从未⼤骂过孩⼦,特别是在学习上,⽗亲最多只⽤⼿在孩⼦头上敲⼀敲。
回忆起过去,苏德晶⽼⼈话语中带着激动。
她说,当时在县城根本看不到⾃⾏车,⽜车也
很少见,都是⼿推车。
不过,她最难忘的是湄江河,“当时洗⾐服没有肥皂,只有皂⾓,母亲拿着锤⾐棒和皂⾓到河边洗⾐服,我就帮忙带妹妹、弟弟们在河边钓鱼,母亲总是呵斥他们不准下河。
”说到这⼉,⽼⼈眯着眼睛笑了,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说:“⼩时候弟弟们很顽⽪,根本不听母亲的话,母亲洗完⾐服转⾝⾛后,他们就全部下河疯耍,回家后⽪肤晒得黝⿊,准挨骂。
”
荏苒
西来庵离湄潭县城仅⼏公⾥,浙⼤在湄潭七年时间⾥,那⼉⼀直是浙⼤师⽣郊游的地⽅。
苏德晶⽼⼈来到西来庵,对那⾥的⼀草⼀⽊都凝视许久,似乎在找寻⽗亲的影⼦。
在西来庵内,有⼀间浙⼤西迁历史陈列馆和湄潭吟社。
在陈列馆内,分布着浙⼤部分师⽣资料和部分科研项⽬。
苏步青在湄潭期间完成了《影射曲线概论》、《微分⼏何学》论⽂。
⽼⼈在许多展出的相⽚前辨认“⽼熟⼈”和她的邻居们,特别是在⼀张⽼相⽚前,她眼眶湿润了。
原来,这是⼀张他们⼀家⼈在湄潭朝贺寺门前的全家福,居然还能见到如此珍贵的⽼照⽚,她不尽感慨万分。
⾛到隔壁的湄潭吟社,⽼⼈告诉记者,许多⼈都只知道⽗亲是数学⼤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学⼤师、作家和诗⼈。
在湄潭期间,苏步青和数学⼤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
在国难当头的⽇⼦⾥,使⼈们品茶吟诗,或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漫誇桃李遍天下,更盼光风润⼤千。
”这是⽗亲82岁时写的⼀句诗,那年他退居⼆线,他的学⽣已经有许多许多,国内国外的,真正是桃李遍天下了。
苏德晶说,⽗亲将⾃⼰的⼀⽣献给了数学。
他早年留学
⽇本,博采众长,别开⽣⾯,在仿射空间曲⾯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早期中国学习现代数学并作出卓越贡献的突出代表。
⽗亲年逾⼋旬之后,仍然关⼼青年学⽣的学习和思想。
有⼈曾开玩笑称⽗亲苏步青为“数不清”,指的是他的学⽣数不清,实际上,⽗亲更注重培养⾼质量的⼈才。
“假如不西迁,浙⼤就没有了,原以为⽗亲早被历史遗忘,但现在发现湄潭县对浙⼤求是依旧如此,让我。
”再次来到“第⼆故乡”,苏德晶⽼⼈还带来了⽗亲的亲笔书法《咏琵琶绝句》,并将它赠送给了湄潭县浙⼤西迁历史陈列馆永久收藏。
寻影
1902.09.232003.03.17,中国科学院院⼠,中国杰出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与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
主要从事微分⼏何学和计算⼏何学等⽅⾯的研究。
他在仿射微分⼏何学和射影微分⼏何学研究⽅⾯取得出⾊,在⼀般空间微分⼏何学、⾼维空间共轭理论、⼏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何设计等⽅⾯取得突出成就。
苏步青⾃1931年3⽉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本东北帝国⼤学的⼒学博⼠荣誉回国,受聘于国⽴浙江⼤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
1952年10⽉,因全国⾼校院系调整,到复旦⼤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代表,以及第七、第⼋届全国政协副和民盟中央副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