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慈善助学理念与实践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慈善助学理念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思想上全方位分析当代中国慈善助学理念的形成,认真研究新形势当代中国慈善助学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结合时代特点,探索培育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

【关键词】培育慈善助学和谐社会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全党“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决定》还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我党首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的完整表述,也是首次将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进行表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这为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前慈善助学理念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慈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构建对教育进行资助的体系上做了不少探索。

这一过程也正好是我国当代慈善助学理念逐步形成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培育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从当前所蕴涵
的社会意义来看,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基本意义在于让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得到社会群体、个人慈善捐助的形式得到极为广泛的理解和认可,为这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文化氛围上的保障。

这同国家在奖、贷、勤、免、补等方面的资助最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即寻求社会公正。

现代慈善助学是要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公正、不平等现象,对既有利益分配上的弱者实施救助,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

因此,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最基本出发点就是社会公正,或者准确地说,是教育公平。

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则是要通过鼓励和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建立和健全相关慈善法规,使全社会形成和谐、友爱的公益心理。

应当说,和谐是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基本归属,而这一归属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本质要义基础上的。

众所周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遵循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

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
培育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是一项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注册登记的国内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

这说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
的慈善文化,培育当代慈善理念还任重而道远。

不过,可喜的是一方面,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初步形成了“奖、贷、勤、补、免”的资助体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个人开始关注教育事业。

毋庸置疑,三十年来我国慈善助学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慈善助学理念是功不可没的。

概括起来,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执政理念。

第二,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

数千年来,儒释道思想凝聚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慈善助学的思想渊源则可以直接从中提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学在唐宋之际开始兴盛。

一千多年中,无论是国家主办还是社会资助的义学,其发展都延续不断。

第三,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依靠和面向民众。

长期以来,我国的慈善助学活动主要限于社会精英层面,慈善助学思想并没有深入民众;而传统的慈善助学行为往往局限于乡族邻里。

事实上,发展当代慈善助学事业要依靠和面向民众,这是指一方面要培育深入民心的慈善助学理念,使全社会深知慈善助学事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慈善助学的对象是普通的贫苦学生,这就既要摒除唯阶级论的思维,又要有合理的管理方式、严格的审批程序与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慈善助学基金不滥用。

第四,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向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向作用,并不是要使国家成为慈善助学的主体;相反,国家的导向作用应该着实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宣传和交流、政制保障上。

目前,我国已制定《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纲要》明确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

因此,广泛地宣传慈善助学思想,深入地进行慈善助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培育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进而培育大众的慈善心理,提倡新的道德文明,体现中华慈善事业全新的方式和内涵并弘扬我们的传统精华,重铸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使助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更加紧密联系社会,贴近生活,教育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2004年,第71-74页。

[2]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3]《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见新华网:
/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 595497.htm
[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学习辅导》,人民
出版社,2006年。

[5]《导读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

详见:《导读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8]《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国社会报》,2006年5月24日。

[9]《慈善助学领跑公益事业20年》,《公益时报》,2008年9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