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圣母无染原罪堂历史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圣母无染原罪堂历史简介杭州天主教堂始建于1659年((顺治十六年)),由意大利特伦多(Trento)
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在当时浙江巡抚佟国器的大力支持下,在杨廷筠(明朝监察御史、天主教徒)旧居武林门内观巷(即今天水桥)附近征购土地,将1627年(天启七年)由杨廷筠、艾儒略建于原武林门内观巷的教堂进行重建。
1661年(顺治十八年),新堂内部启用,但未竣工。
新堂命名为无原罪圣母堂。
这座圣堂是当时全中国最精美,维持得最好的一座。
它的造型取西欧教堂格式。
隔成中间正殿和两旁侧殿,靠边两行柱子,砌在砖墙之内。
中间两行柱子顶上,各镶嵌一块榫木,左右架横粱,前后搁行粱。
堂内设三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圣体龛子仿西式雕琢,围上中国绣幔更是相得益彰。
两边祭台,一座供圣伯多禄像,伯多禄一手执钥匙两枚,一手指上天之门。
另一座供圣保禄像,表现着一个传道者的姿态,左手擎着十字圣架,右手指着一条标语,写着“我们宣扬被钉的基督”。
圣堂四周是大量壁画。
壁画绘着耶稣的一生事迹,从诞生到升天为止,接着是圣母行实,人生四末,十二位宗徒,四大圣师,各修会始祖及修会会衣。
另有圣经上和教会史上最有名的事迹,如保禄归化、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圣教等。
每幅画像下有一块白漆粉板,用典雅的文字,秀丽的书法,解说图象的内容。
同年6月,卫匡国因病逝世后,由洪度贞(Humbert Angeri)承继兴建教堂及至全部告竣。
1691年(康熙三十年),浙江巡抚张鹏翮兴起教难,将天主堂改为佛庙,并下令焚毁堂内所有书刊。
次年教难平息,康熙下谕勒令巡抚张鹏翮按原式修复。
但不料,当年8月2日新堂又遭火焚。
从此一直未修复。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到杭州,经过天主堂,差内臣进堂细看,赐银200两修建圣堂,并在堂门上加“敕建”二字。
1723年(雍正元年),朝廷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天主教受冲击、衰落,教堂改为祠堂。
1730年(雍正八年),浙江总督李卫兴起教难,凿掉该堂康熙题写的“敕建”二字,改作天后宫,并亲自撰文勒刻《天主堂改为天后宫碑记》,为时长达134年之久。
1862年(同治元年),太平军在江苏、杭州等地与清兵作战,教堂一度被太平军占用。
1864年(同治三年),浙江代牧田嘉璧(又名类思,Louis Gabriel Delaplace,1820--1884年,法国人)收回自1730年改为天后宫的老杭州天主堂。
1876年(光绪二年),冯伯德神父(Protais Montagneux,1825--1877年,法国人)从教堂西侧延伸,扩建祭台间两间。
1910年(宣统二年)5月,浙江代牧区划分为浙东、浙西代牧区。
浙西代牧区主教是田法服(Paul Allert Faveau,1859--1949年,法国人),主教座堂就
设在杭州天主堂。
1912年11月(民国元年),圣堂又遭火灾,并再次修复。
1916年(民国五年),田法服主教从圣堂东侧延伸,扩建了3间。
至此,教堂共11间,总长41米,加上更衣所总共12 间。
1950年,教堂外街道(街名下仓桥)建公路,天主堂整个院落的大门(原系条石砌成,上有花草禽兽浮雕,古朴庄重)被拆除,改建为一般普通大门。
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教堂被文革期的机构“社会治安指挥部”所占用,内部被隔成十几个小间作为关押罪犯用,其它附属房子均被占用,主教府被26家居民户所占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宗教活动开始恢复,宗教教产也逐步得以落实。
1982年5月,杭州市政府批准将杭州教堂发还给天主教会,并由政府拨款5万元修复教堂,且于12月12日正式举行复堂典礼。
1991年,教堂进行依法登记,领取“浙江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1992年,成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参考资料`
1)《浙江省宗教志》资料汇编(一),1993年由《浙江省宗教志》编辑部出版。
2)《浙江天主教》,郭慕天编著,1998年由《浙江省宗教志》编辑部出版。
3)《宗教文化》,陈村富主编,1997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4)《杭州市志》
杭州天主教历史
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神父(Matteo Ricci,1552--1610年)到达北京,并广交士大夫。
时任工部员外郎、杭州人李之藻与他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数学、历法和天主教教理。
1610年3月(明万历三十八年),李之藻由利玛窦在北京施行洗礼,圣名为良,成为天主教徒。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李之藻因父亲去世,请假奔丧。
4月从南京邀请耶稣会士郭居静(Lazaro Cattaneo,1560--1640年)、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3)二神父和钟鸣仁(又名巴相)修士到杭州传教。
三人寄住在李之藻的家中,郭居静为李之藻的父亲举行丧礼,钟鸣仁向参加丧礼的亲朋好友和来宾宣讲天主教教义。
5月8日,郭居静在李之藻的家中举行了第一台弥撒。
这一天被后人称为杭州开教日。
6月,杭州人监察御史杨廷筠受洗入教,圣名为弥额尔。
由于李之藻家住灵隐和天竺之间,离城较远,教友往返不便,郭、金二神父就从李家迁居杨家。
杨廷筠一家本笃信佛教,家中设有佛堂,改信天主后,把佛堂改为敬拜天主的圣堂,设有祭台,备有祭衣。
从此,天主教在杭州扎根,并得以发展。
1612年(万历四十年),耶稣会士林斐理神父(Felicien da Silva,1578--1614年,葡萄牙人)和石宏基修士(澳门人)来杭州协助传教。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南京礼部尚书沈漼控告天主教传教士的邪气惑众,图谋不轨,在南京等地掀起驱逐传教士的风波。
从各地来杭州避住在李之藻、杨廷筠家中的传教士达八九人,杨为之支付生活费,并购买房屋作耶稣会士住院,住院内设立初学院。
同年,金尼阁神父从罗马带来教宗保禄四世赠送的图书7000余册,包括人文、哲学、神学、教义、医学、法学、音乐等方面内容。
到1625年(天启五年),杭州教友已发展到1600人。
杭州的李之藻、杨廷筠与上海的徐光启被并称为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柱石,杭州也成为当时中国天主教传教中心。
1627年(天启七年),杨廷筠出资在杭州观巷建造教堂一所(在今中山北路天主教堂西),是杭州第一座天主教圣堂。
据费赖之《郭居静传》记载:“1627年杨弥格(即杨廷筠)在杭州建筑教堂一所,居静即住其中。
居静晚年弱甚,步履须请人扶持,然神志甚清,手亦能执笔,劝人入教,始终未辍。
”又据巴笃里(Bartoli)记载:“郭居静在自己堂内供奉救世主像,并建立救世主善会。
不少教友守斋,穿苦衣,打苦鞭。
”关于杨廷筠建造新堂一事,艾儒略(Julio Aleni,1582--1649年)口授的《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说:“天启七年丁卯秋,偶游他邑,忽切念此举,不可稍缓,急急言旋,遂改造圣堂于武林门内观巷。
”据方豪考证“观
巷”即今中山北路天主教所在地。
由于郭居静晚年生病行动不便,1627年伏若望神父(Jean Froez,?--1638年)到杭州帮忙工作,伏因工作繁忙,积劳成疾,竟先郭居静逝世,丧礼7天,送葬的达200人。
伏死后,由孟儒望(Ean Monteiro,1603--1648年)来杭州接替。
1640年郭居静病逝,享年81岁,在杭州传教近30年,是首任杭州本堂神父,死后葬于杭州大方井天主圣教墓地。
据《人物传》记载,1628年(崇祯初年),阳玛诺又在钱塘门内建造教堂一座。
“先是艾儒略建天主堂在杭之观桥西,地宇湫隘。
天启初年•,阳玛诺复营建于钱塘门内,绰有可观。
”
1643年(崇祯十六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07--1661年)来华,先到兰溪,后来杭州居住。
费赖之《卫匡国传》记载:1645年,卫匡国居住在分水,住房十分宽敞,门上写有“泰西天学博士寓此”,屋内桌上放着书籍、望远镜等,还有一座祭台,上面挂着一幅耶稣基督像。
清兵到分水,兵总叫他穿上满洲服装,并护送他回杭州堂内,贴布告保护,当时在杭州堂内尚住有孟儒望和阳玛诺。
1654年(顺治十一年)6月,卫匡国抵罗马,为中国礼仪进行申辩,终获教宗谕旨《按所述实况》,允准敬孔祭祖。
1658年,卫匡国回到杭州;次年3月1日,阳玛诺逝世。
当时浙江巡抚是佟国器,他是顺治正宫皇后的从弟,他的夫人在北京已领受洗礼,圣名亚加大。
由于当时正值杭城安置清兵八旗于城西南隅,而钱塘门内的教堂已圈入清骑兵的营地,教友进出教堂不便。
卫匡国得到佟国器的大力支持,将杨廷筠旧居附近一大园地拨给教会,另建新堂。
1659年(顺治十六年),卫匡国开始建堂;1661年,新堂内部启用,但未竣工,新堂命名为无原罪圣母堂。
据戈卞(Gobien)《中国皇谕志》记载:“这座圣堂,不可否认,是当时全中国最精美,维持得最好的一座,尽管比起回教主要清真寺来,不如它们宏伟壮丽,但在整洁装饰方面确是独一无二的。
它的造型取西欧教堂格式。
隔成中间正殿和两旁侧殿,靠边两行柱子,砌在砖墙之内。
中间两行柱子顶上,各镶嵌一块榫木,左右架横粱,前后搁行粱……。
”
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各种鲜艳的色彩,相互调配,加上中国油漆的光润,更显出中国工艺的巧夺天工。
堂内设三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圣体龛子仿西式雕琢,围上中国绣幔更是相得益彰。
两边祭台,一座供圣伯多禄像,伯多禄一手执钥匙两枚,一指上天之门。
另一座供圣保禄像,表现着一个传道者的姿态,左手擎着十字圣架,右手指着一条标语,写着…我们宣扬被钉的基督‟。
”“但在这圣堂里,最令人注目的,也是最吸引群众前来观赏的,是圣堂四周的大量壁画。
这是中国画家,用西方的图象为蓝本,按中国绘画笔法画成的,看来似乎粗枝大叶,却适合中国人的审美感,而认为是一套精美杰作。
壁画绘着耶稣的一生事迹,从诞生到升天为止,接着是圣母行实,人生四末,十二位宗徒,四大圣师,各修会始祖及修会会衣。
另有圣经上和教会史上最有名的事
迹,如保禄归化、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圣教等。
每幅画像下有一块白漆粉板,用典雅的文字,秀丽的书法,解说图象的内容,效果非常理想。
”
除圣堂外,另建厅屋3间,初学院、膳厅及附属房屋,卧室14间,住院三方是宽敞的花园,环境优美舒适,并可远眺山峦和西湖。
同年6月2日,卫匡国因霍乱感染逝世,葬于杭州大方井。
据柏应理记述:卫氏卒后十八年,尸仍完好如初,不落一发一须,不败腐发臭;华人目睹者皆奇之。
前田类思主教,尝告徐家汇耶稣会教士曰:卫卒后百年,尚有教士目睹其尸,将其置于椅上而作共同祈祷状者。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十五日,中国遣使会士李玛窦致陶莱脱会长之书中有云:方井南墓窟内共有九瓮,置西铎遗骸;就中某铎乃金神父贮入者,距今仅数年耳。
贮入前,其尸历久不坏,完整如终时,臂膝伸屈,一如睡眠之人。
年中屡有人为之剪发修指甲,盥面整容,卧于木椅上,置于上层堂角。
度因堂内温重,尸遂变;教外见者甚多,无敢轻举妄动而占其地者。
此外,关于卫公之奇迹尚有数则,虽今教外人亦津津乐道。
继卫匡国主持杭州教务的是洪度贞(Humbert Augeri,1616--1673年),字复斋,法国籍耶稣会神父。
1656年(顺治十三年)抵华,到杭州传教,继续把卫匡国的新建圣堂竣工,并由一位教友捐资在郊区另建了一座小堂。
1664年,因杨光先兴起教难,洪度贞与兰溪多明我会士一同被押送北京,两个月后押禁广州。
1670年,奉康熙谕旨在押传教士全部解放回堂,洪仍回杭州。
1673年,洪在杭州逝世,葬大方井。
1657年(顺治十四年),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Prosper Intorcetta,1625--1696年,字觉斯)抵华,先在江西建昌传教,后奉派来杭州。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来杭,殷铎泽乘船到黄金桥迎驾,靓见康熙,获赐果饼酥3盘。
康熙遣侍卫赵昌到天主堂赐银20两。
当康熙经过天主堂前大街,殷铎泽又与泮国良(Emmanuel Laurioice,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在门前跪迎,两人受传到拱宸桥上御船见驾,国良获赐银20两。
1691年(康熙三十年)9月,浙江巡抚张鹏翮出告示禁止天主教,从而发生抢掠教堂事件。
殷铎泽向北京传教士告急,徐日升、张诚上疏求弛教禁。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3月19日,康熙帝出谕旨解除教禁。
殷铎泽赴京谢恩,杭州堂失火,康熙勒令张鹏翮重修。
1696年,殷铎泽在杭州病逝,葬大方井。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再次南巡,杭州天主教堂主持人泮国良赴无锡恭迎,获赐御肴四大银盘。
康熙到杭州后,又赐宴湖舫及银200两修建圣堂,并在堂门上加“敕建”二字。
泮国良特邀清代大画家吴渔山(名历)神父赋诗志念:
堂前街静少尘埃,驾过从容问几回,
诗句笑看留御府,始名忻阅下乌台。
旌旗晴拂当门拥,炉篆花迎入户来,
拜手执香同父老,欢声歌祝似春雷。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5月,巴黎外方传教会士颜当主教(Charles Maigrot)
经杭州赴北京时,在杭州过圣神降临大瞻礼,举行大礼弥撒,并给教友们举行了坚振圣事。
《正教奉褒》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四月圣驾南巡临幸杭州,初四日传教士杭州艾斯玎,宁波郭中传,绍兴龚当信趋诣行宫,叩天颜。
”艾斯玎(August Berelli)是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由此可知继泮国良主持杭州教会的是艾斯玎。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指令耶稣会士测绘全国地图。
全图于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测绘竣工,称之为《皇舆全览图》。
测绘浙江、福建、台湾、江南及河南的是冯秉正(Jos Francois de Moyriac de Mailla)、雷孝思(J·B·Regis)和德玛诺(Romanus Hinderer)。
测绘结束后,德玛诺留住杭州,并于1718年在杭州北郊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耶稣圣心堂,女教友都在此堂领圣事。
1719年12月31日和1722年6月23日,天空中显现出两个十字架,德玛诺和杭州教友及一些教外人都看到了这一奇景。
1723年(雍正元年),朝廷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天主教受冲击、衰落,教堂改为祠堂。
1730年(雍正八年),浙江总督李卫兴起教难,把德玛诺驱逐出境,凿掉该堂康熙题写的“敕建”二字,改作天后宫,并亲自撰文勒刻《天主堂改为天后宫碑记》,为时长达134年之久。
1862年(同治元年),太平军在江苏、杭州等地与清兵作战,教堂一度被太平军占用。
1864年(同治三年),浙江代牧田嘉璧(又名类思,Louis Gabriel Delaplace,1820--1884年,法国人)收回自1730年改为天后宫的老杭州天主堂。
同年7月,主教派谢德望、李安德神父进驻天主堂。
1876年(光绪二年),冯伯德神父(Protais Montagneux,1825--1877年,法国人)从教堂西侧延伸,扩建祭台间两间。
1910年(宣统二年)5月,浙江代牧区划分为浙东、浙西代牧区。
浙西代牧区主教是田法服(Paul Allert Faveau,1859--1949年,法国人),主教座堂就设在杭州天主堂。
1912年11月(民国元年),圣堂又遭火灾,并再次修复。
1916年(民国五年),田法服主教从圣堂东侧延伸,扩建了3间。
至此,教堂共11间,总长41米,加上更衣所总共12 间。
1950年,教堂外街道(街名下仓桥)建公路,天主堂整个院落的大门(原系条石砌成,上有花草禽兽浮雕,古朴庄重)被拆除,改建为一般普通大门。
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教堂被文革期的机构“社会治安指挥部”所占用,内部被隔成十几个小间作为关押罪犯用,其它附属房子均被占用,主教府被26家居民户所占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活动开始恢复,宗教教产也逐步得以落实。
1979年7月26日,杭州市委批复同意开放中山北路天主堂。
经过整修,于1982年12月12日正式举行复堂典礼。
1986年下半年,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大力支助下,主教府内的26户居民陆续全部搬出。
1991年,进行依法登
记,领取“浙江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1992年,成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杭州天主堂的历史,可谓久经风雨,历尽沧桑。
但今天的杭州天主堂正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她不仅是天主教杭州教区的中心、浙江省天主教两会的驻地,也是浙江天主教会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主要参考资料
1)《浙江省宗教志》资料汇编(一),1993年由《浙江省宗教志》编辑部出版。
2)《浙江天主教》,郭慕天编著,1998年由《浙江省宗教志》编辑部出版。
3)《宗教文化》,陈村富主编,1997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4)《杭州市志》
杭州天主堂历任本堂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