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记念刘和珍君(测)-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叙事散文
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每题3分,共9分。
这些年学术界很多人都在强调“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于是,鲁迅和自由主义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广被关注的话题。
大体上有两种意见:有的学者认为,鲁迅“比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者们更加接近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鲁迅是“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根所生”,“鲁迅和自由主义者们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各自信念的不同,而在大家为信念所做功夫的区别”;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鲁迅对自由主义者的批判,表明他是“反自由主义”的,这正是鲁迅的局限所在——有意思的是,最初提出鲁迅“反自由主义”的是瞿秋白,但他认为这正是鲁迅精神可贵之处;而今天的论者,作出了同样的论断,但价值判断则截然相反:这都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的。
这里不准备对具体的争论发表意见,我根据自己的见解,来讨论鲁迅对“自由”问题的复杂态度。
还是从鲁迅一百年前在日本发表的文章说起。
仔细考察前文所提到的鲁迅对“科学”、“民主”与“平等”的质疑,就可以发现,他的质疑其实都是集中于一点:有可能导致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与独立性的压抑,即所谓“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
鲁迅因此而明确提出:“凡一个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之绝对之自由者也”。
既然人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他就摆脱了对一切“他者”的依附,彻底走出被他者奴役的状态,而进入了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状态,而这样的个体生命又是和宇宙万物的生命相联结的,如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说:“鲁迅的个体生命自由观,是包含着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佛教所说的大慈悲的情怀的。
他所讲的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境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马行空’。
这四个字是他的思想艺术的精髓,他的自由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独立的,不依他、不受拘束的,同时又可以自由出入于物我之间、人我之间,这是大境界中的自由状态”。
我们说的鲁迅“立人”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个体生命自由观上的,它的核心,就是追求“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因而反对一切形态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剥夺与奴役。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由”是鲁迅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创作业绩,正是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立人”理想的文化实践。
到了三十年代,他的自由理想就发展成为“反专制,争自由”的社会实践。
他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及“左联”,都是这样的社会实践。
当有人问他:“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他明确地回答:“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他后期集中精力于杂文写作,并将他的杂文集命名为《伪自由书》,这都是意味深长的:鲁迅的杂文,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不自由的时代,展现永不屈服的自由意志与不可遏止的自由生命:将鲁迅,
特别是后期鲁迅和自由对立起来,这真是一种可怕的隔膜。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引用了罗兰夫人的一句话:“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他对“自由”理念到中国的变形、变质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如一位研究者所分析的,“鲁迅为自由而战,就不得不呈现为双重的挣扎:既向片面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要求个人自由,强调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最终目标是自由,又向片面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正视现实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有时是缺乏个人自由的结果,有时则是个人自由发扬的结果。
他是以这样双重挣扎维护着自由与平等本质的同一性”,而在中国的现实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这种双重挣扎,使鲁迅既不见容于追求‘平等’而漠视‘自由’的左翼文化界,也不见容于强调‘自由’而漠视‘平等’的自由主义者。
自由的鲁迅一直就这样在被割裂的自由的夹缝中经受着孤独的煎熬——以上双方都有理由从各自理解的自由理念出发,责难鲁迅反动”。
我要补充的是,这样的双面“责难”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因此,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只能表明一种价值倾向,而其真正含义是要假鲁迅之名来推行自己的文化方向。
这更不是历史事实的陈述:实际状况是,鲁迅永远是孤独、寂寞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的一个永远的异数、少数。
(节选于钱理群《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有删改)
1.对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自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的个人自由
B.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的最终目标
C.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
D.要求正视现实不平等的自由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瞿秋白认为鲁迅是“反自由主义”的代表,这与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
B.作为个体精神自由的鲁迅,其思想一直就有“自由”这个基本概念。
C.鲁迅主张的人个体精神自由是一种非常大的“天马行空”的人生境界。
D.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等社会活动就证明了鲁迅很早就在争取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完全不同错,作者认为鲁迅在三十年代“反专制、争自由”,不代表作者观点与瞿秋白不同;B“一直”错,据作者分析,鲁迅的“自由”是逐步表现出的;D“很早”
错,是后期表现出来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学术界根据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价值来研究鲁迅精神。
B.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可以从瞿秋白和当今学者研究鲁迅看出来。
C.新文化运动的创作佳绩,就是鲁迅践行“立人”理想的成果。
D.鲁迅的杂文《伪自由书》内容就表明他生活在不自由的时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研究“鲁迅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而非“鲁迅的精神”。
C不是“立人理想”,而是追求个体精神自由。
D“内容”错误,应是“命名”或“标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绍兴的大梦
陈瑞琳
①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
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②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
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
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
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
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
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
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
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③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
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
刻般的强烈效果。
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④“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⑤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
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
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⑥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
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
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
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并致力改造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⑦又见三味书屋。
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
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
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⑧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青山绿水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
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⑨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
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
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
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有删改)3.简要点评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将古旧的砖瓦比喻成青苔白发,一方面表现了其年代久远的特点,(2分)另一方面年代久远仍旧挺立在崛起的高楼间,表现了其厚重的生命力,引出对英魂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2分)
【解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第⑤段作者插叙第一次游览周家祠堂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插叙的文字与下文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
(1分)第一次到周家祠堂,作为年轻姑娘,周家祠堂仅仅是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一次到周家祠堂,作者已经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走进周家祠堂,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价值,联系社会现实,内心深处充满了无限的感伤(酸楚)。
(2分)通过对比,凸显鲁迅大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插叙当年的小辫姑娘游览周家祠堂,周家祠堂仅仅是轻松游览的胜地;作者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后,再一次到周家祠堂,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价值,内心深处充满了无限的感伤;前后形成对比,来写鲁迅大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第⑥段中“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分)
【答案】(1)鲁迅在上世纪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揭露并改造“国民性”的事业,其理想与精神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凝聚成民族文化的精魂;(2分)(2)当下以至未来鲁迅所痛心的“国民性”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存在着,鲁迅的“大梦”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仍然需要鲁迅精神。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回答本题时首先答出鲁迅的大梦是什么,然后指出当下以至未来鲁迅所痛心的“国民性”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存在着,鲁迅的“大梦”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仍然需要鲁迅精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6分)
【答案】(1)以秋瑾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救国救民之梦;(2)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揭露“国民性”,力求改造人的灵魂的“立人”之梦;(3)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群贤”,沉浸在青山绿水之中,“畅叙幽情”,追寻生命价值之梦。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梦”的内容应该是具体且符合文意的。
)
【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
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
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
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
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
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
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
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
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
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
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
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
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
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
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
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
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
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
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
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
所以只得混混。
”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
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
凡承认饭需钱买,
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
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
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
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
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
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
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
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
”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
”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
”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能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能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
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
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就可以混混去过,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
C.第四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并列举了老舍、李大钊、毛泽东及教育领域其他人的薪水情况,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和成就。
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
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
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
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
【答案】B项3分,C项2分
8.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6分)
【答案】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或重视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重视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鲁迅既世故又直率。
(6分;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信息点:“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
”“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
”“。
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答案】(1)围绕表现传主生活智慧的主题,选取了传主的典型事例表现传主智慧和果断的精神特质。
突出中心。
(2)不仅论及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而且深入到鲁迅先生思想中的智慧,从而突出传主形象。
(3)本文大量引用传主话,来表现他对钱的态度和对世故的看法,既体现了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传主的精神品质。
(4)在谈及鲁迅薪水的时候,除了详细列举老舍、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薪水外,还详尽的介绍了1毛5的购买力,给人以及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突出了鲁迅对薪水的重视。
(答出三点得6分,每点2分)
【解析】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8分)
【答案】许寿棠认为,说鲁迅长于世故和不通世故都是不对的,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能够从全面的视角来了解鲁迅。
许先生认为鲁迅的世故是与时代的不调和,不随顺潮流,保持个性独立。
(2分)鲁迅先生与世俗之人有共同的喜好——爱钱。
钱被世上清高之人鄙弃,但鲁迅先生并不把对物质的追求看得低俗,他认为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有决定作用。
如,他接受蔡元培的大洋,却又痛骂国名党;他圆融婉转,应付所谓的学者名流,但这世俗的一面恰恰是鲁迅智慧的表现。
(观点2分,例证1分)鲁迅先生面对涉及民族大义问题时,又不趋炎附势,一味顺随,显得不合时宜。
因为鲁迅先生的世故是要把握尺度的。
因事制宜中又恰恰体现了鲁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的爱国主义品质精神的个性。
如,他拒绝参加中日通航典礼,文章中他对世故的精辟的理解。
(观点2分,例证1分)
【解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11.下面是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为鲁迅写的挽联的上联.试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补上下联。
(4分)
上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
【答案】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句子要注意句式一致、修辞相同、情感一致等。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
9月25日,是鲁迅130周年诞辰日。
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他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
近年来,“去鲁迅化”的声潮始终甚嚣尘上,从鲁迅教材“撤退”,到炮轰鲁迅的“戾气”,再到“鲁迅过时了”的声调。
这实在令人心疼!
鲁迅被脸谱化,大家都不陌生,鲁迅是战士,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贴上了各种令人不解的标签。
身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他更能体会到鲁迅被标签化的无奈、酸涩,甚至苦痛。
其实,鲁迅是多性情的,是丰富的,这可从周海婴的记述中找到佐证。
先生曾说过,“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改革,革除体制性弊端,不断前进了。
先生去世久矣,精神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未来还会……
对于“去鲁迅化”的声潮,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请仔细阅读上文,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答案】记住鲁迅,还原鲁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传承鲁迅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