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复习资料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
城市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
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1)水力论或环境基础论2)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3)军事论或防御据点起源论
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2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出现了地域上连片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
3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大城市同周围的中小城市组成了大城市群或城市带。
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2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3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出现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4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
古代城市:兴起过程中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
近代城市的发展:分为起步、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三个阶段
现代城市:1工业化起步时的健康发展时期。
2“大跃进”所引起的高速城镇化时期。
3工业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止的阶段5城市化恢复发展时期。
6城市化稳步迅速发展阶段。
人口与活动的集聚是城市最基本的特点
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
内部规模经济:通过企业内部扩大规模和提高技术来降低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城市或企业外部向城市或企业外部要素向城市或企业集聚引起城市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成本。
也称为集聚规模经济。
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
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城市集聚的最直接而明显的外部效应就是近邻效应。
共享经济利益、劳动力市场经济利益、信息经济利益
方面。
使城市成为比周边地区市场利益更大、利益实现效率更高的经济利益引力中心。
经济利益引力中心的存在,对周边产生了的吸引作用,使城市成为区域内的“利益洼地”,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
济。
可细分为两种:工业群集型经济、购物外在经济
经济要素集聚形成规模化、有城市特色的产业链,成为一座城市的主导经济。
城市聚集的形成和实现是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城市产业聚集的过程中,产业或企业发展对所在区域逐渐发生影响的过程称之为地方经济的外在化。
由城市规模效应而引起的外部收益被企业或产业内化而使产业聚集的区域创新环境得到改善,产业聚集规模更大,效益更好,这一过程称之为城市经济的内在化。
是指一座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
生的效能。
城市职能:对外界区域发挥的有利作用;城市机能:对内部发挥的有利作用。
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1)共同功能—基本功能,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
2)特殊功能,是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3)主导功能4)辅助功能
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设置往往出于政治控制的目的。
工业社会时期: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聚集和扩散;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
后工业社会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渗透和辐射;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
1)功能升级增量规律2)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3)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空间布局,确立城市功能运作的有效方式,对原有城市功能中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使城市功能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实现城市价值的不断增值。
1、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优化
2、城市产业配置优化
3、城市人口及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5、城市重点功能和独特功能的培育及优化
市各项事业发展而担负的责任和职能。
城市政府的职能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等。
1、决定城市经济整体效益2、决定城市功能和性质3、影响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结构一般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城市生产力结构可划分为城市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经济组织结构等,城市生产关系结构可划分为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关系,是指城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
复杂性、异质性
个人在社会实体中主要存在四种网络关系:亲缘社会网络关系、地缘社会网络关系、业缘社会网络关系、泛缘社会网络四关系
社会群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条件:必须有联系的纽带;有共同的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有群体规范;有群体意识。
1同心圆模式理论: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到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
2扇形模式理论: 城市居住用地和住房购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这一规律
3多核心模式理论: 除CBD是大城市总体上的中心,城市内部还存在其他中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周边一定范围的地域。
公共性、先期性、自然垄断性、产业性和福利性、共享性和外部性
用于城市而产生的城市所有动态过程和行为的总称。
城市运行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市民、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
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和人口从分散在乡村向某一特定地点集中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城市或城镇。
同时,
小城镇和边远城市的人口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集中,形成了更大的中心城市和大型、特大型城市的过程。
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从农村向工厂集中的过程,既是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本质就是产业的集聚。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2、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所经历的轨迹,可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1、城市集聚是城市化进程的主旋律
2、城市集聚的不经济现象:当产业集聚度和产业规模超过临界值,就会造成工业生产和人口的过度聚集,出现聚集不经济现象。
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平均相差30多个百分点);在20世纪中叶之前,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大大快于欠发达地区;20世纪后期,欠发达国家出现了相对较快的城市化发展速度。
1949-1978)2、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
的挑战
造、改建、改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持续过程。
城市经济的变化与城市更新:城市产业结构(产业门类、产业类型)的变化与城市更新、城市产业层级的变化与城市更新、城市财富实现方式的变化与城市更新、城市财富形态的变化与城市更新等
建筑寿命与城市更新:土木结构的城市建筑寿命为30-50年;钢筋混凝为50-70年;石材为100-300年。
安全的居住一般为50-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