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①主要成分
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②次要成分
CO2: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保温
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固体悬浮物: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广泛使用电冰箱、空调导致大气中氯氟烃含量增加,使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
3、大气的分层
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

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上热下冷,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平流层的臭氧(尤其是在30千米以上)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导致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大气的上界。

存在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影响。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的两个热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5、大气的两大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其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6、影响温差的因素
纬度:低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高纬度地区气温日温差小,年温差大
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晚上晴天时,日温差最大;白天阴天,晚上阴天时,日温差最小
地面性质:裸地>草地>林地>湿地
地形:谷地、盆地>平原>山地、丘陵、高原
海陆位置:内陆>沿海;水陆对比越显著,温差越大,形成季风、湖陆风、海陆风越明显
季节: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
7、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①日变化: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②年变化: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北半球海洋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相反;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8、影响气温的因素
(1)太阳辐射
①太阳高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光照强,气温高
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下垫面
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
②比热容:比热容大,升温慢,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高(水域>沙石)
(3)天气状况:阴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晴天晚上气温低;冷锋,寒潮过境,气温降低;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4)大气状况: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5)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比郊区气温高;温室气体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
(6)海陆位置:受海洋调节,沿海地区冬季比内陆地区气温高,夏季低,温差小
(7)洋流: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温升高
(8)地形
①阻挡作用:冷空气,冬季气温较高;热空气,使气温较低
②海拔:海拔高,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③坡向:背风坡焚风效应,气温高
9、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2)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3)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4)在热力环流中,气温高的地方,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温低的地方,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10、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②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夏季气温低,空气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城市风
①形成:由于市区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城市热力环流
②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域或污染校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形
(3)山谷风
①形成:白天山坡比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山谷降温
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②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国夜回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盐地内形或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由直运动,为造成大气污染,故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4)在房间装修时,将空调安装在房间墙壁的上部靠近屋顶的地方,将暖气安装在房间墙壁的下部靠近地面的地方。

(5)“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在热力环流原理基础上形成、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有助于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和降低室内温度。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11、风
(1)风向的判断: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决定
①等压钱上判读: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②风向符号图,风玫瑰图
③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
④工业区的合理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布局有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或与盛行风垂面的郊外
⑤地理景观图:新月形沙丘的形态、旗形树冠
(2)影响风力的因素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温度梯度--等温线密集,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
②摩擦力(下垫面):地形平坦,经过湖面(海面)起伏小,摩擦力小,风力大;植被少,摩擦力小,风力大;缺少高大建筑物,对风力阻挡小,风力大
③地形:位于河谷,风向与河谷走向一致,狭管效应,风力大
12、雾
(1)陆雾的成因
①靠近河流(湖泊)或植被茂盛,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
②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部,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③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地形封闭,水汽积存下来
④大气污染严重,有充足的凝结核
(2)海雾的成因
①充足的水汽:海域面积大(或暖流上空,蒸发旺盛),水汽充足
②一定的海气温差: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暖流上空水汽充足,遇冷空气易凝结成雾)
③较稳定的大气状况:暖空气与冷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或逆温层,水汽难以对流扩散
④风力较小,大气稳定,水汽难以扩散
(3)霾的成因
①空气污染重,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多
②在水平方向上静风力小,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
③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污染物难以对流扩散
(4)雾的危害
①雾天的出现给驾车出行和交通运输及其他一些社会活动带来了不利影响,应注意安全行驶
②雾对农作物危害大,农作物、水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粘附上有害雾滴,不但会使果实蔬菜上长斑点,而且能促进霉菌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
③大气污染,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人在呼吸了污染雾后,使鼻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癌发病率明显增多
④露滴中含有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物质对金属腐蚀性很大,使外露金属物件寿命缩短
13、逆温
(1)概念: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象),这就是逆温
现象。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的温度低于0. 6℃,也属逆温现象。

(2)类型
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②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③平流逆温: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

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最强烈,上层降温缓慢,从而形成逆温。

④锋面逆温:对流层中,暖空气运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

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

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若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差较大,便形成逆温。

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在冬半年有时会形成冻雨一些恶劣性天气。

(3)影响
①有利方面:a. 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b. 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c. 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逆温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种植,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②不利方面a. 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b. 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c. 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