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6.3《神权下的自我》(共38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扬人性、歌颂人的价值、 共同:
前者注重人性中的本能; 差异: 后者更崇尚人的理性;
反映了什么?
文艺复兴从初级(质朴) 高级(高雅精致)发展历程
三、文艺复兴的评价
“文艺复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是一场复古运 动吗?
(1)性质:
(2)影响: ①在思想方面,是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 想基础。
6、路德教与旧教相比的变化:
(1)神职人员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 (2)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 否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管者; (3)废除了修道院制度,坚持教士有结婚的权利; (4)简化了宗教礼仪,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 阂;
(5)新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 从属于国家。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蒙娜丽莎》( 高77厘米,宽53厘米,现藏于 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画 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神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 使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 合。这种臻于完美的生动肖像作品,实为人文主义 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辉体现。
扮演教皇特使(甲)和马丁· 路德(乙)进行一场辩论
(设计台词):
甲: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那个罪人的灵魂就从炼狱直飞 天堂,快给钱吧。 乙:“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 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忏悔才是基督的正 道。” 甲:“圣礼”是把上帝的恩典传授给圣徒们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没有我们 尊贵的主教和教士你们的灵魂就永远不能得到上帝的饶恕 乙: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真诚忏悔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和 主教,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信仰耶稣就能得救 甲:教皇敕令:命令你在60天内收回《九十五条论纲》,否则你们这些异教 徒一定会被处死! 乙: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撕毁敕令)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回去报告教皇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 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
人曲
《十日谈》第一天十个故事
一、“从前,法国有个叫穆夏托的大商人……” 二、“从前,巴黎有个叫詹诺托的大商人……” 三、“萨拉丁原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一跃成为巴比伦国 的苏丹……” 四、“卢尼贾纳这地方有一座修道院,院里有一个血气方刚的 小修士……” 五、从前,热那亚有一个叫厄密诺的绅士,是整意大利的首 富……”
7、性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 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8、影响:
(1) 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使西欧人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3)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第一次分裂 1054年
东正教 (东派)
公教(天主教) (西派)
第二次分裂
16世纪
东正教
新 教
天主教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
(1)背景:
相同点
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2)性质: 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矛头:
(4)形式: 都借助于古代文化
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 的原始教义;
文艺复兴(意)
资产阶级出现 (维护自身经 济、政治利益)
人文主义 思想武器
延续和 发展
宗教改革(德)
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 望,而不是灵魂升入天堂。……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 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徒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二:教皇必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 刮,教皇必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必须让 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 德意志社会各阶层 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 同罗马教皇的矛盾 罗马教皇派人 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十分尖锐;路德的 到德意志兜售 宗教改革在德意志 !’” “赎罪券”。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否则就只算是讴歌了人性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歌颂人的道德批判了等级观念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13第一天故事第二一个叫亚伯拉罕的犹太人来到罗马教廷凭着他亲眼所见以及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种种情形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发现罗马教廷中教皇红衣主教主教这一伙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至Βιβλιοθήκη 专题六第二课 神权下的自我
思考:从片段一可知,但丁对以教皇为首的 天主教会持怎样的态度?
从片段二可知但丁崇尚什么?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热爱生活, 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来宣扬 的禁欲主义。
彼特拉克
提出以“人学”代 替“神学”
我只是凡人, 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薄伽丘
《十日谈》叙述了十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 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 故名《十日谈》。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 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英国伟大戏剧家和诗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文艺复兴 高潮时期代表 莎士比亚
(1564---1616)
四、提升“自我”——文艺复兴高峰时期的戏剧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 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 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 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5)影响: 都打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
(1)对人的认识不同:
不同点
前者以人文主义为指导,以人为中心,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 大,提倡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2)对信仰和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 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马丁· 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登堡大 学神学教授马丁·路 德针锋相对,在教堂 门口站出《九十五条 论纲》,痛斥了“赎 罪券”的欺诈,提出 了“信仰耶稣即可得 救”(信仰得救)的 原则。宗教改革运动 就此开始。
马丁·路德大学毕业后,在 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进入修道 院当修士。他按照神学家宣扬的 天主教信条潜心修道,甚至以尝 试禁食、自笞等各种苦行进行修 炼,以求取灵魂得救。然而,当 马丁· 路德亲临心目中“神圣的” 罗马城后,却大失所望:教皇和 教廷大员们个个奴仆成群,入则 高宅,出有车马,终日花天酒地, 聚财、赌博,淫荡无度,种种亵 渎上帝的行为罄竹难书。路德于 是日益坚定改革宗教的决心。
——《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莎士比亚比
(1564—1616)
绮思梦达:“我结过婚,尝过男欢女爱的滋味。 守寡之后,这种欲念日益迫切。我按捺不住 这片青春烈火。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 纪斯卡多。这不是伤风败俗,更不是贪淫, 而是光明正大的爱情。” ——《十日谈》
◆薄伽丘与莎士比亚的比较有何异同?
(《十日谈》与《哈姆雷特》)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第28条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 加的只是图利心和贪欲心。 …… 第82条 既然教皇修筑教堂是为了解救无数的灵魂,那么 ,他何不将一切灵魂解脱,使炼狱不留一个人呢? ……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他自己不 拿钱来造教堂,而要花费可怜的老百姓的钱呢? …… 第89条 既然教皇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为了金 钱,那以前买过赎罪券的人为什么没有得救呢?
4、马丁路德主要思想:
(1)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信仰得救)
(2)人人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与上 帝直接对话;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
--(《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3)《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5、结果:
(4)教会从属于国家,君权高于教权;
引发德国和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的基督 教分支--路德教
②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
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③在自然科学方面,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出售“赎罪券”
1、时间地点: 公元16世纪 德国到欧洲 2、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 的作用。 (2)德国经济分散、四分五裂;遭受罗马天主教教 廷的剥削压迫最重,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3)导火线: 教皇出售“赎罪券”
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乔托《宝座上的圣母》
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的背景
夏特尔大教堂雕塑
雕塑:《安东尼· 奥索》
请你用几个词汇描述一下中世纪欧洲人 主要的精神状态。
三、表达“自我”——文艺复兴初期的文学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但丁(1265—1321)
二、人的发现与发展:文学篇
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严禁任何兄弟和女人联系。
材料一:绮思梦达:“我结过婚,尝过男欢女爱的滋味。守寡之后, 这种欲念日益迫切。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情不自禁,私下 爱上了纪斯卡多。这不是伤风败俗,更不是贪淫,而是光明正大的 爱情。” ——《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一
材料二:绮思梦达:“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 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 发挥了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算是‘贱’。”
文艺复兴
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的背景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 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 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苦。人间不是 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 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 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 于来世。
3、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 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教皇派红衣主教台彻尔来到德国售卖赎罪券
路德宗教改革时的教皇是利欧十世(1513—1521), 生活豪侈淫佚,喜爱艺术。因兴建圣彼得大教堂,而 以售卖赎罪券为筹款的财路。 他的推销员,夸张赎罪券的功能说:“当你购买 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你的亲人就从炼狱的 火焰中出来了。” 有一名无耻的推销员,对他的顾客说:“你投下 银钱,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炼狱的火焰, 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 那人说:“不必了。我父亲并没有右腿!”
宗教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教;
(3)波及领域不同:
文艺复兴主要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 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
• 人文主义的含义: 批判神权统治
鼓吹人性解放
宣扬思想自由
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 (人成为神的附属品)
冲突
十四 世纪 西欧 资本 主义 萌芽
——薄伽丘《十日谈》(教材105页)
(第一天故事第二)一个叫亚伯拉罕的犹太人 来到罗马教廷,凭着他亲眼所见、以及从别人那儿 听来的种种情形,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发现“罗马 教廷中教皇、红衣主教、主教这一伙,从上到下, 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 至……耽溺男风。” 他再考察时,又知道他们个个都是爱钱如命、 贪得无厌,甚至人口也可以当牲口买卖,至于各种 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的职位,祭坛上的神 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甚至借着“委任代理” 的美名来盗卖圣职。 无情的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权威—— 天主教会的虚伪和腐败。
例1 但丁与《神曲》
《神曲》片段一: 但丁“发现”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地狱的一个火 窟中永受煎熬。但丁对痛苦的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 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神曲》片段二: 在青年时代,他就为爱这样一位妇人跑去和他父亲斗 争……在宗教法庭上当着父亲的面,他和她结婚了……神奇 的爱情和甜蜜的对视,都是令人产生圣洁思想的原因,可敬 的伯纳尔多率先脱鞋,光着脚去追求这样的天大幸福,跑着 去还觉得慢。
薄伽丘
(1313—1375)
——薄伽丘,逮士博译:《十日谈》
问题:薄伽丘把关注重点转向哪里?
探究:走近薄伽丘,感悟人性的觉醒
• 《十日谈》中的一则故事说:“一个从小与 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程,路遇一群 年轻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 西,虔诚信仰天主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是 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低下头去,眼睛 盯着地面,别去看她们。谁知岂料一路上对 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说:
前者注重人性中的本能; 差异: 后者更崇尚人的理性;
反映了什么?
文艺复兴从初级(质朴) 高级(高雅精致)发展历程
三、文艺复兴的评价
“文艺复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是一场复古运 动吗?
(1)性质:
(2)影响: ①在思想方面,是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 想基础。
6、路德教与旧教相比的变化:
(1)神职人员用德文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 (2)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 否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管者; (3)废除了修道院制度,坚持教士有结婚的权利; (4)简化了宗教礼仪,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 阂;
(5)新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 从属于国家。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蒙娜丽莎》( 高77厘米,宽53厘米,现藏于 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画 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神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 使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 合。这种臻于完美的生动肖像作品,实为人文主义 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辉体现。
扮演教皇特使(甲)和马丁· 路德(乙)进行一场辩论
(设计台词):
甲: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那个罪人的灵魂就从炼狱直飞 天堂,快给钱吧。 乙:“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 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忏悔才是基督的正 道。” 甲:“圣礼”是把上帝的恩典传授给圣徒们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没有我们 尊贵的主教和教士你们的灵魂就永远不能得到上帝的饶恕 乙: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真诚忏悔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和 主教,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信仰耶稣就能得救 甲:教皇敕令:命令你在60天内收回《九十五条论纲》,否则你们这些异教 徒一定会被处死! 乙: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撕毁敕令)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回去报告教皇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 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
人曲
《十日谈》第一天十个故事
一、“从前,法国有个叫穆夏托的大商人……” 二、“从前,巴黎有个叫詹诺托的大商人……” 三、“萨拉丁原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一跃成为巴比伦国 的苏丹……” 四、“卢尼贾纳这地方有一座修道院,院里有一个血气方刚的 小修士……” 五、从前,热那亚有一个叫厄密诺的绅士,是整意大利的首 富……”
7、性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 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8、影响:
(1) 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使西欧人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3)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第一次分裂 1054年
东正教 (东派)
公教(天主教) (西派)
第二次分裂
16世纪
东正教
新 教
天主教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
(1)背景:
相同点
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2)性质: 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矛头:
(4)形式: 都借助于古代文化
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 的原始教义;
文艺复兴(意)
资产阶级出现 (维护自身经 济、政治利益)
人文主义 思想武器
延续和 发展
宗教改革(德)
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 望,而不是灵魂升入天堂。……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 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徒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二:教皇必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 刮,教皇必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必须让 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 德意志社会各阶层 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 同罗马教皇的矛盾 罗马教皇派人 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十分尖锐;路德的 到德意志兜售 宗教改革在德意志 !’” “赎罪券”。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否则就只算是讴歌了人性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歌颂人的道德批判了等级观念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13第一天故事第二一个叫亚伯拉罕的犹太人来到罗马教廷凭着他亲眼所见以及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种种情形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发现罗马教廷中教皇红衣主教主教这一伙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至Βιβλιοθήκη 专题六第二课 神权下的自我
思考:从片段一可知,但丁对以教皇为首的 天主教会持怎样的态度?
从片段二可知但丁崇尚什么?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热爱生活, 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来宣扬 的禁欲主义。
彼特拉克
提出以“人学”代 替“神学”
我只是凡人, 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薄伽丘
《十日谈》叙述了十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 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 故名《十日谈》。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 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英国伟大戏剧家和诗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文艺复兴 高潮时期代表 莎士比亚
(1564---1616)
四、提升“自我”——文艺复兴高峰时期的戏剧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 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 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 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5)影响: 都打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
(1)对人的认识不同:
不同点
前者以人文主义为指导,以人为中心,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 大,提倡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2)对信仰和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 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马丁· 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登堡大 学神学教授马丁·路 德针锋相对,在教堂 门口站出《九十五条 论纲》,痛斥了“赎 罪券”的欺诈,提出 了“信仰耶稣即可得 救”(信仰得救)的 原则。宗教改革运动 就此开始。
马丁·路德大学毕业后,在 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进入修道 院当修士。他按照神学家宣扬的 天主教信条潜心修道,甚至以尝 试禁食、自笞等各种苦行进行修 炼,以求取灵魂得救。然而,当 马丁· 路德亲临心目中“神圣的” 罗马城后,却大失所望:教皇和 教廷大员们个个奴仆成群,入则 高宅,出有车马,终日花天酒地, 聚财、赌博,淫荡无度,种种亵 渎上帝的行为罄竹难书。路德于 是日益坚定改革宗教的决心。
——《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莎士比亚比
(1564—1616)
绮思梦达:“我结过婚,尝过男欢女爱的滋味。 守寡之后,这种欲念日益迫切。我按捺不住 这片青春烈火。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 纪斯卡多。这不是伤风败俗,更不是贪淫, 而是光明正大的爱情。” ——《十日谈》
◆薄伽丘与莎士比亚的比较有何异同?
(《十日谈》与《哈姆雷特》)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第28条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 加的只是图利心和贪欲心。 …… 第82条 既然教皇修筑教堂是为了解救无数的灵魂,那么 ,他何不将一切灵魂解脱,使炼狱不留一个人呢? ……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他自己不 拿钱来造教堂,而要花费可怜的老百姓的钱呢? …… 第89条 既然教皇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为了金 钱,那以前买过赎罪券的人为什么没有得救呢?
4、马丁路德主要思想:
(1)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信仰得救)
(2)人人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与上 帝直接对话;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
--(《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3)《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5、结果:
(4)教会从属于国家,君权高于教权;
引发德国和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的基督 教分支--路德教
②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
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③在自然科学方面,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出售“赎罪券”
1、时间地点: 公元16世纪 德国到欧洲 2、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 的作用。 (2)德国经济分散、四分五裂;遭受罗马天主教教 廷的剥削压迫最重,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3)导火线: 教皇出售“赎罪券”
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乔托《宝座上的圣母》
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的背景
夏特尔大教堂雕塑
雕塑:《安东尼· 奥索》
请你用几个词汇描述一下中世纪欧洲人 主要的精神状态。
三、表达“自我”——文艺复兴初期的文学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但丁(1265—1321)
二、人的发现与发展:文学篇
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严禁任何兄弟和女人联系。
材料一:绮思梦达:“我结过婚,尝过男欢女爱的滋味。守寡之后, 这种欲念日益迫切。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情不自禁,私下 爱上了纪斯卡多。这不是伤风败俗,更不是贪淫,而是光明正大的 爱情。” ——《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一
材料二:绮思梦达:“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 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 发挥了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算是‘贱’。”
文艺复兴
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的背景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 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 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苦。人间不是 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 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 总之,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 于来世。
3、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 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教皇派红衣主教台彻尔来到德国售卖赎罪券
路德宗教改革时的教皇是利欧十世(1513—1521), 生活豪侈淫佚,喜爱艺术。因兴建圣彼得大教堂,而 以售卖赎罪券为筹款的财路。 他的推销员,夸张赎罪券的功能说:“当你购买 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你的亲人就从炼狱的 火焰中出来了。” 有一名无耻的推销员,对他的顾客说:“你投下 银钱,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炼狱的火焰, 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 那人说:“不必了。我父亲并没有右腿!”
宗教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教;
(3)波及领域不同:
文艺复兴主要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 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
• 人文主义的含义: 批判神权统治
鼓吹人性解放
宣扬思想自由
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 (人成为神的附属品)
冲突
十四 世纪 西欧 资本 主义 萌芽
——薄伽丘《十日谈》(教材105页)
(第一天故事第二)一个叫亚伯拉罕的犹太人 来到罗马教廷,凭着他亲眼所见、以及从别人那儿 听来的种种情形,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发现“罗马 教廷中教皇、红衣主教、主教这一伙,从上到下, 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 至……耽溺男风。” 他再考察时,又知道他们个个都是爱钱如命、 贪得无厌,甚至人口也可以当牲口买卖,至于各种 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的职位,祭坛上的神 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甚至借着“委任代理” 的美名来盗卖圣职。 无情的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权威—— 天主教会的虚伪和腐败。
例1 但丁与《神曲》
《神曲》片段一: 但丁“发现”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地狱的一个火 窟中永受煎熬。但丁对痛苦的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 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神曲》片段二: 在青年时代,他就为爱这样一位妇人跑去和他父亲斗 争……在宗教法庭上当着父亲的面,他和她结婚了……神奇 的爱情和甜蜜的对视,都是令人产生圣洁思想的原因,可敬 的伯纳尔多率先脱鞋,光着脚去追求这样的天大幸福,跑着 去还觉得慢。
薄伽丘
(1313—1375)
——薄伽丘,逮士博译:《十日谈》
问题:薄伽丘把关注重点转向哪里?
探究:走近薄伽丘,感悟人性的觉醒
• 《十日谈》中的一则故事说:“一个从小与 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程,路遇一群 年轻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 西,虔诚信仰天主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是 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低下头去,眼睛 盯着地面,别去看她们。谁知岂料一路上对 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