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明喻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明喻比较
梁洪英
【摘要】汉语明喻和英语Simile作为比喻的一种类型,二者的基本结构相同,但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汉英明喻中比喻词词性相异带来表达结构的不同和喻体位置的不同.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7)001
【总页数】3页(P88-90)
【关键词】汉语明喻;英语Simile;比喻词;结构;表达形式
【作者】梁洪英
【作者单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比喻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修辞形式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比喻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文学表达的感染力,显示了作家独特的创造性。
比喻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中虽有共同特点,但仍然存在差别。
明喻作为比喻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此亦有反映。
一、汉英明喻的基本结构
汉语明喻和英语Simile作为比喻的一种类型,基本结构都是“甲像乙”,具体表现在:被比喻物(本体)、比喻物(喻体)和比喻词同时出现,缺一不可;都使用明显
的比喻词来表达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系,达到使本体更加具体、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汉语明喻就是明显地“打比方”,常用“如”、“犹如”、“如同”、“像”、“好比”、“好似”、“似的”、“若”、“宛若”、“仿佛”、“如……一般”、“跟……一样”等比喻词来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明显的相似关系。
[1]
例1:……十多天的扬州旅居生活,像是在我平淡的生活旅程中拾得一颗宝石,偶
尔取出来把玩一下,总觉得它光彩动人,又像是曾经读过的一本好书,虽然已经许多年不曾再读了,只要碰到偶然的机会,拂去封面上的岁月的尘埃,翻开来读一下,依然觉得回味无穷。
(叶灵凤《瘦西湖的旧梦》)
例2: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在上述两例中,都使用了明显的比喻词“像”、“又像”与“如”、“或如”,通过“甲像乙”这种结构形式,使本体更加具体、鲜明。
例1本体是“扬州旅居生活”,喻体分别是“我平淡的生活旅程中拾得一颗宝石”和“曾经读过的一本好书”,二者通过比喻词“像”、“又像”连接起来,渲染了本体“扬州旅居生活”对我的意义,既“光彩动人”又“回味无穷”。
例2本体是“那时(文中指“初秋”)的温和”,喻体分别是“我烟上的红灰”以及“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借助比喻词“如”、“或如”这个中介,给读者呈现一个清晰鲜明的有关本体“那时(初秋)的温和”形象:“(烟上的红灰的)一股熏热的温香”和“(文人)渐
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两例通过明喻结构恰如其分地点缀、深化了本体的意味,使原本抽象、平淡的本体化作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眼前一亮,读来回味悠长。
英语Simile(明喻)这一概念来自拉丁词Similis(意为“像……”),是指用as, like, than等喻词联结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以表明相似关系。
[2]《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对simile的解释是: “a figure of speech involv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ntities.In the simile, unlike the metaphor, the resemblance is explicitly indicated by the words “like” or “as”。
(simile是一种修辞格,牵涉到在两个不相似的事物间作比较。
在simile 中,与metaphor即“隐喻”不同的是,被比较的两事物间的相同之处被“like”或“as”明确地表达出现。
)Simile与汉语明喻一样,其基本结构也是“甲事物像
乙事物”,常通过like, as,as if, as though等明显性比喻词(the comparative word /indicator of resemblance )来表达本体(tenor/subject)和喻体
(vehicle/reference)的相似关系。
[2]
例3: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29 )
猛然间想到了你,我的心情
似云雀破晓,飞离阴霾的大地,
飞进了天堂之门,欢唱不息。
(蒲度戎译[3])
例3中,通过喻词like to(=like)(像)的连接,my state(我心情)这个本体被喻为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破晓的云雀飞离阴霾的大地),形象展示了本体、喻体之间的共同点——轻松、欢快。
这是典型的英语明喻。
例4:Stars twinkle like a diamond.(星星如宝石般闪闪发亮。
)
例5:Alexander.This man, Lady, hath robbed many beasts of their
particular additions; he is as valiant as the lion, churlish as the bear, slow as the elephant: (William Shakespeare, Troilus and Cressida)(亚历山大:这个人,姑娘,从许多野兽身上偷到了它们的特点:他像狮子一样勇敢,熊一样粗蠢,大象一样迟钝。
)(朱生豪译)
例4的本体是stars(星星),喻体是diamond(宝石),二者通过比喻词like(像)建
立起比喻关系,体现了共同点“闪闪发亮”,该例中比喻词是介词,和喻体构成介宾短语。
例5的本体是this man(这个人),喻体分别是“the l ion(狮子)”、“the bear(熊)”、“the elephant(大象)”,二者通过比喻词“as…as(像……)”连接起来,体现的共同点即是每句出现在第一个as后的形容词“valiant(勇敢)”、“churlish(粗蠢)”和“slow(迟钝)”。
由此可见,汉语明喻与英语simile的基本结构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汉英两种语
言在表达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作为两种不同语言中的比喻,汉语明喻和英语simile的区别也是较突出的。
二、汉语明喻和英语Simile的具体表达形式
从比喻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明喻和英语Simile都存在谓语型明喻和修饰型明喻
两种表达形式,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两种形式在具体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一)谓语型明喻
谓语型明喻顾名思义是指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了主谓结构,形成陈述关系。
汉语是表意的,汉语中比喻词大多可根据表达需要直接充当谓语动词,构成格式“主语(本体)——谓语(比喻词——喻体)”,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英语是结构型的,英语中词汇的词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语法作用和相应结构,由于英语中比喻词大多数不是动词,因此往往不能直接构成谓语结构。
例6: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句中的主语是比喻句的本体“那手”,谓语动词是比喻词“像是”,本体通过比喻词的连接和喻体“松树皮”构成主谓结构。
例7:月光如水,浸满大殿、花木和山林。
(碧野《武当山记》)
例8:西瓜像大肚子女人,一天比一天笨的修养在长满嫩草的地上。
(孙犁《女人们》)
例7的本体是“月光”,喻体是“水”,二者通过比喻词“如”的连接构成主谓
式比喻句。
例8的本体是“西瓜”,喻体是“大肚子女人”,而喻词则是“像”,也构成主谓式比喻句。
在这些例句里,比喻词都直接充当谓语动词与喻体构成主谓结构,读来清晰明了,语意流畅。
英语中比喻词除极少数如resemble等是动词外,大多为介词、连词,所以,英语的大多数比喻词都不能像汉语中那样直接充当谓语,只能借助于其他动词构成谓语结构,格式是“主语(本体)——谓语(动词——比喻词——喻体)”。
例9: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我的心像一只唱歌的小鸟。
)
例10: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t the sun has risen to hear him crow.(他像一只公鸡,误认为太阳升起是来听他打鸣的。
)
以上两例都通过喻词like(像)构成比喻,喻体都是名词:a singing bird(唱歌的小鸟), a cock(公鸡)。
这些明喻在意义上与汉语明喻一致,但由于比喻词 like是介词,所以借助于系动词be和后面的喻体构成谓语结构,体现比喻义。
例11:It rained as if the flood-gates of Heaven are opened, and it lighted awfully.(雨倾盆而下,犹如天上的水闸打开了,而且电光霍霍,很可怕。
)
as if 此处充当比喻词引导了一个明喻。
喻体“the flood-gates of Heaven are opened(犹如天上的水闸打开)”与本体“it ( 此处指“雨”)”相呼应,直接、形
象地再现了倾盆大雨,强化了效果。
as if所接的子句通常是假设语气的过去式或
过去完成时。
此处在比喻词as if之前也存在动词rain,因为比喻词as if是连接词,不能像动词那样单独充当谓语。
汉英明喻中这样的表达结构的差别,往往会带来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汉语谓语型的明喻多在简洁的谓语结构后顺理成章地带出本喻体的共同特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目了然,句子结构自然流畅。
而英语的谓语型明喻则往往不出现本喻体的共同点,或在谓语结构后加上从句或其他结构来加以说明,结构上较汉语稍显繁杂。
在理解比喻句时,要注意二者结构上的区别,以免带来误解。
(二)修饰型明喻
汉语中的修饰型明喻在汉语的修饰型明喻中,比喻词和喻体构成比况词组,有时为了突出效果,可以将喻体放在比喻词之前,用来修饰后面的中心语。
这个中心语往往是本体。
这里的本体与喻体构成了修饰关系。
这个比况词组主要是充当定语或状语,常用的比喻词有“似的(地)”、“……样”、“……般”、“……一样”、“……一般”等。
例12: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孙犁《荷花淀》)
例13:话未说完,她就一阵风似地跑开了。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例14:而我们的骏马呀,又箭一般向前方发射!
(郭小川《昆仑山》)
以上三例体现了修饰型比喻的两种格式,一是比况词组作定语,如例12句中比况词组“流星一样的”作定语,修饰本体“冰船”;二是比况词组作状语,如例13
句中的“一阵风似地”作状语,修饰谓语“跑”;例14句中的“箭一般”也作状语,修饰“发射”。
在以上三例中,喻体都出现在比喻词之前,强化了比喻的效果。
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修饰型明喻中,喻体一般都会出现在比喻词之后,因为英语的比喻词多为介词、连接词,喻体只能出现在其后作宾语或其他成分,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况。
例15: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William Wordsworth: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宛若孤飞的流云,闲飘过峡谷山岗)[3]
这是一篇追忆游记的诗,作者在诗的开篇部分把自己比作孤飞的流云,起笔低沉,其实是为后面欣赏美景的欢欣和愉悦作好铺垫,从而更好地对比出唯美的自然风貌给人带来的心情的巨大改变,形成强烈反差。
此处as用作比喻词,连接喻体a cloud作状语。
例16: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John Keats :Ode to a Nightingale)
(我的心在痛,困盹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诗人此处借“饮毒鸠”来比喻自己心痛的程度,形象生动。
as though(好像)是比喻词,放在喻体hemlock(毒芹)之前,构成表示假设语气的状语从句。
在英语修饰型明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即将单词通过加词缀的方式直接构成比喻,如deadly(死一般的),thunderous (雷鸣般的)等等。
这些形容词后缀多数含“像”的意义,作用类似于比喻词,词根则相当于喻体,该单词修饰的名词则往往是本体,这类形容词结构译成汉语时多用明喻词组,常见的这类后缀有-ic; -ine, -sh; -ly等。
例17:One was a motherly stepmother, and the other a daughterly stepdaughter.(一个是生母般的继母,一个是亲女般的继女。
)
汉语中虽无这种词形变化构成的比喻,但有一种比喻与该种形式较为接近,即通过
加助词的方式来构成比喻,如在喻体后加“……似的”、“……一般”、“……一样”等助词构成的比喻。
这些助词所起作用与英语中的词缀相似:都是附着在喻体后面,起到比喻词作用。
但由于汉英语言类型的不同,又导致二者形式上的区别:英语中直接在喻体后加词缀,而汉语则另加助词,这是两种不同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
总之,巧妙地运用明喻描景状物可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学习和掌握其用法对于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高理解和翻译水平。
不同语言虽然拥有一些共同的修辞手段,存在很多共性,但我们在学习时也要加以比较研究,从而领会不同语言的特点和精妙,为我们理解、翻译更多符合民族特点的精辟妙言开拓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袁晖.比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12.
[2]徐鹏.英语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32.
[3]蒲度戎.彭晓华.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