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

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 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 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

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

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

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

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
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

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

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

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

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

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

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

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1949年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
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 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6. 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
路遥
第二天窗户纸刚发亮,少平就悄悄地爬起来。

他现在一心想的只是要找到那位没见过面的亲戚。

赶到北关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他看见路边水井旁边有个正用辘轳汲水的老头,便试着走过去向这老头打听他的亲戚马顺。

老头向他指了指阳面土坡上的一个院子,说:“就住在那里,我们原来是一个生产队的。


少平的心咚咚地跳着,兴奋地爬上了那个小土坡。

当少平向他的亲戚说明他是谁的时候,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算是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马顺看来有四十岁左右,一张粗糙的大脸上,转动着一双灵活的小眼睛。

他不冷不热地打量了他一眼,问:“你就这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
“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寄放着,我想……”
少平还没把话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还不快去担水!”
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担!”说话中间,他眼睛已经在这窑里搜寻水桶在什么地方。

水桶在后窑里!他没对这两个不欢迎他的亲戚说任何话,就过去提了桶担往门外走。

马顺两口子大概
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到了院子里。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下来,似乎说:这小子看来还精着哩!他舅对他说:“你力气倒不小,我们大队书记家正箍窑,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人。

你会做什么匠工活?”
“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

”少平如实说。

“……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你们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块子,你能撑架住?”“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
马顺把少平引到他们大队书记的家里。

书记看这个“小工”身体还不错,问马顺:“工钱怎么说?”“老行情都是两块钱……”他舅对书记说。

书记嘴一歪,倒吸了一口气。

“一块五!”少平立刻插嘴。

书记“扑”一声把吸进嘴里的气吐出来,然后便痛快地对少平说:“那你今天就上工!”
他先问最迫切的问题:“能不能住宿?”
“能!就是敞口子窑,没窗户。

”主家说。

“这不要紧!”
上工的事谈妥后,少平就起身直到南关贾冰家寻他的铺盖卷。

来到大街上,他觉得脚步异常的轻松起来。

这时他才注意到街道两旁的景致,商店的门都开了,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大概窗里花花绿绿,五光十色。

姑娘们率先脱去了冬装,换上鲜艳的毛衣线衣,手里拎着时髦的小皮革包,挺着高高的胸脯在街市上穿行。

人行道上的汉槐、洋槐缀满了一哪噜一哪噜雪白的花朵,芬芳的香味飘满全城。

就这样,他背着自己的铺盖卷,来到了北关阳沟大队书记家。

书记的老婆是个精明麻利人,看来最少能主半个家事。

她引着少平,把他送到匠工们住的敞子窑里,交待给工头。

这敞口子窑铺了一地麦秸,麦秸上一摆溜丢着十七八个铺盖卷,地方几乎占满了。

少平只好把自己的那点行李放在窑口最边上的地方。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

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中——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

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随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

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

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

两条打战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

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
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
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

这天晚上,当他就这样趴着睡觉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他的头。

他一惊,睁开眼,看见他旁边蹲着一位妇女。

他在睡眼蒙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

“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的老婆轻声问他。

“……直在家里劳动。

”少平吞吞吐吐说。

书记的老婆摇摇头,说:“不是!你就照实说。


少平知道他瞒哄不住这位夜访的女主人,只好把头扭向一边,说:“我原来在村里……”
书记的老婆半天没言传。

后来听见她叹了一口气,就离开了。

少平再也不能入睡,他心想:也许明天他就会被主家打发走——那他到什么地方再能找下活干呢?
第二天,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由原来背石头调去钻炮眼。

少平心里明白。

这是女主人对他动了恻隐之心。

唉,为了这位好心的妇女,他真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一鼻子。

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三章,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细致的神态、语言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等,刻画出马顺夫妇的世俗嘴脸。

B. 小说围绕孙少平找工作展开故事,叙述了他外出打工的艰难历程,既凸显了人物形象,又反映了世态人情。

C. 小说对孙少平爬陡坡背重石情景描写生动具体,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 小说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大量语言描写符合所塑造人物的身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8. 孙少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令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曰《琵琶行》。

10.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
B.别有幽愁暗恨生别:另外
C.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
D.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朝着
11.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古诗又称“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B.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易自然。

C.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写于元和十一年秋。

写了一系列针砭时政的讽谕诗引起了权贵们的忌恨,加上越权进谏,此前一年,白居易被寻隙贬为江州司马。

D.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

诗歌叙述诗人与一位琵琶女的邂逅相遇,琵琶女弹奏琵琶以及她的身世遭遇,意在表达对琵琶女等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12. 下面对诗前序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前的序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琵琶女的遭遇与诗歌的写作缘起。

B. 担任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白居易到湓浦口送客时听到有人在夜弹琵琶,根据交谈时的口音,发现琵琶女是京都人。

C. 琵琶女的身世极为不幸。

在京都做歌女时,她曾有过一段欢乐的生活,后来嫁给了一位商人,从此开始孤独落寞的漂泊生活。

D. 白居易说被贬江州司马后自己一直不以为意,只是听了琵琶女的弹奏与身世才勾起了被贬官的悲哀,这种说法未必可信。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②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这一年秋被远贬江州。

此诗即写于江州。

②水蘋:水中的萍草。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一“点”一“铺”,一“红”一“绿”,相对而生。

B.颈联中“舌涩黄鹂语未成”句,借黄鹂鸣叫生涩来渲染环境氛围,与《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句作用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的前六句通过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把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D.诗歌整体意境清新脱俗,语言清新明丽。

精于选景构图,工于选词用字,是诗歌显著的亮点。

14.作者在表达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着脚尖极目远望,却“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韩愈的《师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主任在家长会上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简洁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各位家长,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领导对大家的光顾,表示衷心的敬意!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拨冗参加家长会,这是对自己孩子的垂爱,也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

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
有几件事情要与各位通报一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家庭出身,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

①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所谓“时尚”,即一段“时间”内“崇尚”某种趣味。

有人爱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可以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有人则拒绝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会被大众趣味绑架,以致丧失自我。

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B.“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如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

D.“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

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

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4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