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选3
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对话”。

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我想,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

所以本课时的教案我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这样在教学中,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
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主要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则着重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感悟李大钊在法庭上为什么能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为了党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情感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清明节的意义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你们知道清明节有什么意义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

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2、介绍李大钊。

我们先来看看在“民族魂”的网站上,人们对他的评价,给他的留言。

(出示课件,链接)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让这许许多多的人如此缅怀呢?(课件出示李大钊的画像)学生简单汇报收集的李大钊的资料。

师补充、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以情为导线, 通过谈话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并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

)
3、揭示课题,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
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回忆就像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

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远,有的近。

十六年是那么的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作者的回忆,走进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1)课后习题已经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再想想课文写那段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女儿的李星华忘不了的到底是父亲的哪些事?
(2)学生汇报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给予学生静读课文的时间,深入思考,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通过组织学生读课文,说事件、找时间中逐步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
三、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对于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个父亲;对人民来说,李大钊是个革命者。

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革命者都具备的优秀品质。

想了解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大钊的伟大形象。

1、出示句子:(第7自然段)
3、交流:
(1)找出这段话中体现局势严重程度的词?(越来越)
其实课文前面也有相关的语句告诉我们局势越来越严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指导读好这段话。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

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

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

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我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为点,上挂前文。


(2)这是被捕前(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李大钊,那被捕时的他又是怎样的革命者形象呢?请大家一起看看课文。

①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李大钊同志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敌人呢?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面对这样的敌人,面对这不妙的情形,李大钊怎么还是这样不慌不忙,父亲应该知道,一旦被捕,可能就要判重刑,甚至(死刑)。

那么为什么他还是那样不慌不忙?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②感情朗读、以读激情。

看到这样的李大钊,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对他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部分,读出李大钊的沉着冷静,读出你对他的深深敬意。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

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
品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

最后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学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情感与内容的交融。

)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读到这儿,你们对于李大钊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回家后把它写在自己的书上。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对家人深沉的爱。

3.感悟课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
1.说一说: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要点:“回忆”,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文章。

“十六年前”,可知作者叙述的事发生在十六年前,已经过去很久了;“十六年”这个确切的数字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件往事的记忆清晰,难以忘怀。

2.读一读:阅读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

3.理一理: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提示:根据“被捕前(第1—7自然段)—被捕时(第8—18自然段)—庭审(第19—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3自然段)”的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4.议一议:你在预习的时候,对哪些词语或课文内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

提示: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分类处理:对阅读形成障碍的知识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涉及内容感悟的问题可以放在后续阅读中深入引导。

5.学习生字。

提示:指导书写“瞪”“魔”;比较“避”“僻”两个生字的形和义。

二、聚焦矛盾,品读细节
1.想一想:默读课文,画出文章对父亲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想
一想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2.读一读:
(1)为什么一向对儿女慈祥耐心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片时,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提示:整体阅读2—7自然段,抓住“待了一会儿”这个细节,体会当时形式之严峻,父亲对于工作情况需要保密,不能告诉家人,同时也是对家人的保护。

“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和平时“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常体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对家人的责任心。

(2)为什么屋外响起了“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叫”,父亲却对我说“没有什么,不要怕”?
提示:父亲清楚即将面临的危险,对流血牺牲有充分的准备。

而作为父亲他本能地想保护女儿,怕女儿受到惊吓,因此说“没有什么”。

由这一矛盾处带动“被捕时”这一部分的整体阅读。

本段对话描写较多,可组织分角色进行有感情朗读,读中体会当时场面的恐怖和父亲的沉着冷静。

(3)法庭上,父亲没戴眼镜、头发蓬乱,却依旧“平静而慈祥”。

提示: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可以推想父亲在雨中已受了苦刑,与“平静而慈祥”形成对比,显示出李大钊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此处可适当补充史料,介绍李大钊在狱中跟敌人作斗争的情况。

(4)父亲在法庭上“瞅了瞅”“望了望”我们,却没对我们说一
句话。

提示:这一“瞅”一“望”表达着他对家人的深情和牵挂。

3.品一品:
(1)把描写父亲言行的细节联系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2)作者为什么花很多笔墨描写事件发生时的局势情形?
要点:人物的言行表现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事情发生时的局势情形,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写被捕前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有力地烘托出父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写被捕时,“一阵沉重的皮鞋声”“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色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这些描写营造出了当时恐怖的气氛,而敌人气势汹汹的丑恶形象正烘托出父亲的浩然正气。

三、整体关照,领悟写法
1.读一读: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体会一家人的悲痛心情。

2.想一想:这4个自然段叙述的内容,课文第1自然段就先概括交代了,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要点:1927年4月28日这一天是父亲的被难日,作者对此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此以倒序的手法开篇就予以强调,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3.找一找: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前后呼应的地方,找一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要点:
(1)前文写“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后文交代原因“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前文写“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后文有延续交代“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样安排是文章结构严谨,叙述缜密。

四、比照体验,拓展阅读
1.比一比: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多篇革命斗争题材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军神》《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和它们相比,你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要点:全文始终以“女儿忆父亲”的角度写李大钊同志和敌人斗争的事迹,不仅刻画了一位革命者的形象,也刻画了一位爱儿女的慈父形象,感情真挚,打动人心。

同时,作者也有意识地注重客观事实的再现,内容真实可信。

文章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

2.读一读:革命先烈在与敌人不屈不挠斗争的过程中还亲手写下了很多正气凛然的诗篇。

请你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囚歌》。

交流提示:
(1)你在自读过程中有哪些读不懂的内容?
(2)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教学资源链接
拓展阅读:
1.李大钊《狱中自述》节选。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今既被捕,唯有直言。

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起全则。

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2.李大钊狱中斗争的情况。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

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他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

敌人又采用利诱的办法,许以他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3篇】
本文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
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用倒叙的方式引出回忆后,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几件事。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要学习以下几点:一,让学生收集资料和借助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人物神态、外貌等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对比的写作手法,掌握文章的叙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抓住李大钊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回忆。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二、初读感知,理清回忆
1、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

明白吗?好,开始。

①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
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②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③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2、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3、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

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

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他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
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

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

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

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三、走进回忆,了解被捕、
1、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②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③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④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2、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①我哪能离开呢?是什么意思?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④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⑤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⑥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⑦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

⑧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3、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
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①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②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③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④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⑤严峻。

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⑥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⑦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⑧齐读。

4、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

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

时年38岁。

二、集体交流
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

(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

具体预设如下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1)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师:没有说一句话。

为什么?我在想。

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从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

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

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

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