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影响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质量的因素
影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质量的因素有:信噪比(SNR)、空间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比(CNR)及伪影。
在MRI检查中只有掌握各种成像参数与MR图像质量的各种指标的相关性,并合理地加以控制,才能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的MR图像。
1、SNR 它是组织信号与随机背景噪声的比值,信噪比与图像质量成正比。
影响信噪比的因素有:①FOV:信噪比与FOV的平方成正比;②层间距:层间距越小,层间的交叉干扰越大;③平均次数:当平均次数增加时,导致扫描时间增加,而信噪比的增加只与平均次数的平方根成正比;④重复时间。
当重复时间延长时,导致组织的纵向磁化倾向最大限度增加。
与此同时,信号强度也增加,使信噪比增加,但增加是有限的;⑤回波时间:当回波时间延长时,由于T2衰减导致回波信号减弱,引起信噪比相应减低;⑥反转时间;⑦射频线圈:它不但采集人体内的信号,而且它也接受人体内的噪声。
控制噪声的方法为选择与扫描部位合适的射频接受线圈。
2、CNR 应该看到,在评价图像质量时,SNR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技术指标,但是不能把它看作是一项绝对的标准。
临床应用表明,即使SNR很高也不能保证两个相邻结构能有效地被区分开来,因此有价值的诊断图像必须在特性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间表现出足够的对比度。
图像的对比度反映了两组织间的相对信号差。
它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特性。
当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图像对比度较小时,在MRI中使用顺磁性造影剂。
SNR则与设备性能有关。
对比度和SNR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为此定义CNR来评价两者对图像的共同作用。
其定义是: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之差,即:CNR=SNR(A)-SNR(B)式中SNR(A)与SNR(B)分别为组织A、B的SNR。
上式表明,只有SNR不同的相邻组织,才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对比度。
在实际的信号检测中,如果组织间对比度较大,但噪声也很大,则较大的对比度会被较高的噪声所淹没。
影响磁共振成像质量因素
影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图像质量的因素有:信噪比(SNR)、空间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比(CNR) 及伪影。
在MRI 检查中只有掌握各种成像参数与MR 图像质量的各种指标的相关性,并合理地加以控制,才能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的MR 图像。
1、SNR它是组织信号与随机背景噪声的比值,信噪比与图像质量成正比。
影响信噪比的因素有:①FOV信噪比与FOV勺平方成正比;②层间距:层间距越小,层间的交叉干扰越大;③平均次数:当平均次数增加时,导致扫描时间增加,而信噪比的增加只与平均次数的平方根成正比;④重复时间。
当重复时间延长时,导致组织的纵向磁化倾向最大限度增加。
与此同时,信号强度也增加,使信噪比增加,但增加是有限的;⑤回波时间:当回波时间延长时,由于T2衰减导致回波信号减弱,引起信噪比相应减低;⑥反转时间;⑦射频线圈:它不但采集人体内的信号,而且它也接受人体内的噪声。
控制噪声的方法为选择与扫描部位合适的射频接受线圈。
2、CNR应该看到,在评价图像质量时,SNF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技术指标,但是不能把它看作是一项绝对的标准。
临床应用表明,即使SNR B高也不能保证两个相邻结构能有效地被区分开来,因此有价值的诊断图像必须在特性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间表现出足够的对比度。
图像的对比度反映了两组织间的相对信号差。
它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特性。
当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图像对比度较小时,在MRI中使用顺磁性造影剂。
SNR 则与设备性能有关。
对比度和SNF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为此定义CNR来评价两者对图像的共同作用。
其定义是: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之差,即: CNR二SNR(A)-SNR(式中SNR(A)与SNR(B)分别为组织A B的SNR上式表明,只有SNR不同的相邻组织,才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对比度。
在实际的信号检测中,如果组织间对比度较大,但噪声也很大,则较大的对比度会被较高的噪声所淹没。
磁共振成像技术误差来源分析
磁共振成像技术误差来源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组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然而,磁共振成像技术并非完美无缺,误差是其不可避免的特点之一。
本文将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误差来源进行详细分析。
I. 主磁场不均匀性误差主磁场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其均匀性对成像质量至关重要。
主磁场不均匀性误差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外部磁场扰动:周围环境的磁场变化会导致主磁场的不均匀性。
例如,建筑结构、电气设备和金属物品都可能产生磁场扰动。
2. 主磁体设计和制造:磁体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对主磁场的均匀性有着直接影响。
不完美的磁体制造可能导致主磁场的不均匀性增加。
3. 温度变化:主磁体的温度变化会影响磁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温度变化可能导致磁体局部收缩或膨胀,进而影响主磁场的均匀性。
II. 梯度磁场误差梯度磁场是磁共振成像中用于空间编码的重要组成部分。
梯度磁场误差会导致成像空间定位的不准确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梯度磁场误差来源:1. 梯度线圈不均匀性:梯度线圈的制造和安装质量会影响梯度磁场的均匀性。
线圈内部导线的尺寸、位置及连接方式都会对梯度场造成影响。
2. 梯度电流漂移:梯度电流的漂移会导致梯度磁场的变化,从而造成成像定位误差。
梯度电流漂移可能是由电源不稳定、导线阻抗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3. 磁铁非线性:梯度磁场与主磁场之间有耦合作用,主磁场的不均匀性会影响梯度磁场的均匀性。
非线性磁铁可以导致梯度磁场的扭曲,从而影响成像空间定位的准确性。
III. 射频场和接收链路误差射频场是磁共振成像中用于激发和接收信号的重要部分。
射频场和接收链路误差可能产生以下误差来源:1. 射频梯度线圈误差:射频梯度线圈的设计和制造质量会影响激发和接收的射频场的均匀性。
线圈内部的导线尺寸、位置和连接方式也会对射频场产生影响。
2. 射频场不均匀性:射频场的不均匀性会导致成像信号的强度和分布出现误差,从而影响成像质量。
磁共振图象质量参数及其控制课件
图像重建算法是影响磁共振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详细描述
重建算法用于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最终的图像。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磁共振图像,需 要采用先进的重建算法,如反投影算法、傅里叶重建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等。此 外,还可以通过优化算法参数和提高计算效率来提高图像质量。
•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 磁共振图像质量参数
• 磁共振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CHAPTER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基于原子核的磁性 性质,通过外加磁场影响原子 核的排列和旋转,进而产生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转化为图像,显 示出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了磁场和 射频脉冲的组合,对人体无创 伤、无辐射。
非线性动态范围
图像中信号强度变化的范围,通常用于描述灰度级的显示范围。
CHAPTER
硬件控制方法
磁场均匀性
通过调整磁场线圈的电流, 确保磁场在扫描过程中保 持均匀,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射频线圈性能
选用高性能的射频线圈, 确保信号采集的准确性和 稳定性。
梯度磁场性能
优化梯度磁场的性能,提 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 比度。
信噪比
信号强度
图像中感兴趣组织的信号强度。
背景噪声
图像背景中的随机噪声。
动态范围
图像中能够表示的最大和最小信号强度的比值。
伪影
01
02
03
运动伪影
由于患者移动造成的图像 失真。
化学位移伪影
由于不同组织化学环境差 异造成的图像失真。
截断伪影
由于信号饱和造成的图像 失真。
动态范围
线性动态范围
图像中能够表示的最大和最小信号强度的比值。
综合评价标准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产生的高分辨率医学影像技术,常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和损伤。
磁共振成像的参数是影响成像质量和临床诊断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磁场强度、脉冲序列、扫描时间等。
本文将就磁共振成像的参数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磁场强度是影响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一般来说,磁场强度越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越好。
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有1.5T和3.0T两种磁场强度。
3.0T的磁场强度比1.5T更高,能够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对解剖结构和病变进行更精细的观察和诊断。
脉冲序列是指在磁共振成像中采用的RF脉冲、梯度脉冲和时间序列的组合方式。
常用的脉冲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等。
不同的脉冲序列能够突出不同的组织特征和病变信息,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
扫描时间也是影响磁共振成像的重要参数之一。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扫描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使得患者的舒适度和成像效果得到了提升。
快速成像技术如EPI、SENSE和GRAPPA等的应用也使得磁共振成像的扫描时间更短,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磁共振成像的参数而言,信噪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信噪比是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反映出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在提高信噪比方面,增大磁场强度和改善硬件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针对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信号平均、并行成像和计算机重建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图像质量。
在临床医学中,磁共振成像的参数是根据疾病类型、扫描目的和患者情况来进行选择的。
对于颅脑部的疾病诊断,通常会选择较高的磁场强度和T1加权成像序列;对于脊柱和关节的成像,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脉冲序列来突出软组织或骨组织;对于儿童、孕妇或老年患者,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参数和扫描方式。
磁共振参数
磁共振参数磁共振参数在医学影像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几个重要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可以更加清晰地获取患者的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开始,逐步介绍磁共振参数的相关内容。
首先, 磁共振成像(MRI)是通过对人体进行磁场和电磁波的作用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一种成像技术。
在磁共振成像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是重复时间(TR),它是指每次重复扫描的时间间隔,单位是毫秒。
较长的TR会产生T1加权图像,较短的TR会产生T2加权图像。
而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对组织的成像效果不同,能够显示组织内部不同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有助于医生判断组织的病变情况。
其次, 磁共振成像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回波时间(TE),它是指扫描脉冲的持续时间,单位也是毫秒。
较长的TE会产生T2加权图像,较短的TE会产生T1加权图像。
与TR 一样,TE的不同取值也会影响图像对比度和分辨率。
通过合理设置TE参数,可以更好地显示组织的病变情况。
另外, 磁共振成像中的扫描层数(Slice Thickness)也是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每层图像的厚度。
较薄的层厚可以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会增加扫描时间。
较厚的层厚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是会降低空间分辨率。
医生可以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来灵活选择slice thickness,以获得最佳的影像效果。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参数,例如磁场强度、磁共振成像的平面、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等,都是影响磁共振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设置这些参数,可以获得更加清晰、准确的磁共振成像图像,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磁共振参数是影响磁共振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设置这些参数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对这些参数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对于医学影像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mri采样参数对磁共振图像大小以及形状的影响实验报告
mri采样参数对磁共振图像大小以及形状的影响实验报告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创建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在MRI扫描中,采样参数(例如磁场强度、重复时间、回波时间等)对图像的大小和形状会有一定的影响。
1. 磁场强度:较强的磁场会产生更高质量和更清晰的图像。
一般来说,磁场强度越高,图像分辨率越高,但相应的设备成本也更高。
2. 重复时间(TR):TR是指重复开始下一个激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较短的TR可以得到更快的图像采集速度,但可能会影响图像质量。
3. 回波时间(TE):TE是指激发脉冲至图像中信号回波的时间间隔。
较短的TE可以增强图像对组织对比度的敏感性,但可能会增加图像噪声。
4. 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决定了图像中细节可见的程度。
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展示更小的结构,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除了采样参数,图像大小和形状还与扫描横截面的选择有关。
不同的扫描横截面(例如脑部、胸部、腹部等)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和扫描方式。
综上所述,MRI的采样参数对图像大小和形状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参数设置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MRI扫描参数调整方法改善图像质量
MRI扫描参数调整方法改善图像质量MRI(磁共振成像)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详细的身体内部结构图像。
然而,在进行MRI扫描时,图像质量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扫描参数的选择、病人的体态以及仪器的性能。
因此,优化MRI扫描参数以改善图像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MRI扫描参数主要包括扫描序列、扫描时间、空间分辨率、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翻转角度(flip angle)和磁场强度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MRI扫描参数调整方法来改善图像质量。
首先,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对图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扫描序列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T1加权图像可提供更好的结构分辨率,适用于解剖学信息的获取;T2加权图像对病变的显示更敏感,适用于炎症和水肿的评估。
因此,在选择扫描序列时应根据具体的临床目的进行合理选择。
其次,调整扫描时间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过长的扫描时间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因为病人在扫描过程中难以保持静止。
因此,缩短扫描时间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可以通过减少图像矩阵尺寸、减少视野(FOV)或使用平行成像技术来实现缩短扫描时间的目的。
第三,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的像素数目,对图像细节的呈现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增加空间分辨率会提高图像质量,但同时也会增加扫描时间。
选择合适的空间分辨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对于需要高分辨率的结构,如脑部细微结构或关节软骨,应优先选择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接下来,调整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可以改善MRI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重复时间是指磁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恢复到原始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而回波时间是指激发脉冲到回波信号出现的时间间隔。
通过调整TR和TE的数值,可以增强不同组织之间的对比度。
例如,较长的TR和TE对脑脊液信号有利,而较短的TR和TE对灰质和白质结构的显示更有优势。
因此,根据图像需求,对不同扫描序列进行适当的TR和TE调整是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措施。
磁共振 扫描参数
磁共振扫描参数磁共振扫描参数是指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医生或技术人员可以设置的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影响图像的质量和解剖结构的显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磁共振扫描参数及其作用。
1. TR: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重复时间是指每次重复扫描的时间间隔,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较长的TR时间可以增加信噪比,但对扫描时间会有较大影响。
较短的TR时间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图像的信噪比会降低。
2. TE:回波时间(Echo Time)回波时间是指从RF脉冲的激发到接收到回波信号的时间间隔,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病变显示。
较短的TE时间可以增强T1加权图像的信号强度,较长的TE时间可以增强T2加权图像的信号强度。
3. TI: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反转时间是指RF脉冲与重复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组织的显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TI时间,可以实现对不同病变的优化显示。
例如,通过设置合适的TI时间,可以增强脑脊液的信号,从而更好地显示脑脊液抑制图像。
4. Flip Angle:翻转角度翻转角度是指RF脉冲磁场强度与静态磁场的夹角,它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号强度。
较小的翻转角度可以增强T1加权图像的对比度,较大的翻转角度可以增强T2加权图像的对比度。
5. Slice Thickness:层厚层厚是指每个图像切片的厚度,它影响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扫描时间。
较薄的层厚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较厚的层厚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会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6. Field of View(FOV):视野视野是指图像所显示的解剖结构的大小,它由患者体部的尺寸和扫描区域决定。
较大的FOV可以显示更广阔的解剖结构,但会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较小的FOV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但显示的解剖结构范围会受限。
7. Matrix Size:矩阵大小矩阵大小是指图像像素的数量,它影响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显示质量。
影响磁共振成像质量因素
影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质量的因素有:信噪比(SNR)、空间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比(CNR)及伪影。
在MRI检查中只有掌握各种成像参数与MR图像质量的各种指标的相关性,并合理地加以控制,才能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的MR图像。
1、SNR它是组织信号与随机背景噪声的比值,信噪比与图像质量成正比。
影响信噪比的因素有:①FOV:信噪比与FOV的平方成正比;②层间距:层间距越小,层间的交叉干扰越大;③平均次数:当平均次数增加时,导致扫描时间增加,而信噪比的增加只与平均次数的平方根成正比;④重复时间。
当重复时间延长时,导致组织的纵向磁化倾向最大限度增加。
与此同时,信号强度也增加,使信噪比增加,但增加是有限的;⑤回波时间:当回波时间延长时,由于T2衰减导致回波信号减弱,引起信噪比相应减低;⑥反转时间;⑦射频线圈:它不但采集人体内的信号,而且它也接受人体内的噪声。
控制噪声的方法为选择与扫描部位合适的射频接受线圈。
2、CNR应该看到,在评价图像质量时,SNR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技术指标,但是不能把它看作是一项绝对的标准。
临床应用表明,即使SNR很高也不能保证两个相邻结构能有效地被区分开来,因此有价值的诊断图像必须在特性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间表现出足够的对比度。
图像的对比度反映了两组织间的相对信号差。
它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特性。
当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图像对比度较小时,在MRI中使用顺磁性造影剂。
SNR 则与设备性能有关。
对比度和SNR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为此定义CNR来评价两者对图像的共同作用。
其定义是: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之差,即:CNR=SNR(A)-SNR(B)式中SNR(A)与SNR(B)分别为组织A、B的SNR。
上式表明,只有SNR不同的相邻组织,才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对比度。
在实际的信号检测中,如果组织间对比度较大,但噪声也很大,则较大的对比度会被较高的噪声所淹没。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原理,通过对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得到人体组织的形态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影像技术。
1.重复时间(RepetitionTime,简称TR):TR是从一个激发脉冲开始到下一个激发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较短的TR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2.回波时间(EchoTime,简称TE):TE是激发脉冲开始到信号回波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较短的TE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特别是对液体和脂肪组织有较好的对比度。
3.扫描平面(SlicePlane):扫描平面是指在人体中需要观察的特定平面,如横断面、矢状面或冠状面等。
4.矩阵大小(MatrixSize):矩阵大小是图像的像素数目,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
较高的矩阵大小可以提高图像的细节展示,但会增加扫描时间和图像文件大小。
5.出血时间(TimeofFlight,简称TOF):TOF技术利用流体在动脉和静脉中的不同信号强度来提取血管信息。
出血时间越长,对静脉的信号越强,可观察到更多的血管结构。
6.空间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空间分辨率表示图像中的最小可见结构大小,受到扫描时间、像素大小和矩阵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7.扇形角度(FlipAngle):扇形角度是指激发脉冲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
较大的扇形角度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也会增加激发脉冲的能量和扫描时间。
8.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脂肪抑制技术通过特定的脉冲序列抑制脂肪信号,使得其他组织的对比度更加明显。
这些参数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和扫描部位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和解剖信息。
核磁共振扫描的参数调整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医生和技术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以提供准确、清晰的图像。
5T磁共振参数范文
5T磁共振参数范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无创性医学成像技术,能够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信息。
最常用的磁共振设备是以产生1.5T或3T磁场为主,但近年来,技术发展使得5T磁共振设备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1. 磁场强度:5T磁共振设备的磁场强度为5特斯拉(Tesla),是一台比较高磁场强度的设备。
相比于普通的1.5T或3T磁共振设备,5T 磁共振设备能够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
2.信噪比:信噪比是指图像中信号和噪声的比值,也是评估磁共振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磁场强度越高,信噪比通常也越高,这意味着在5T磁共振设备上获得的图像质量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细微的解剖细节。
3.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的是图像中最小可分辨结构的大小。
5T磁共振设备具有更高的磁场强度,能够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使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定位病变区域。
4. 快速成像技术: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和减少扫描时间,5T磁共振设备通常结合了快速成像技术,如平行成像加速技术(Parallel Imaging Acceleration,简称PI),使得成像时间缩短,提高病人接受度。
5.应用范围:5T磁共振设备主要应用于一些特殊的临床病例和科研领域。
例如,神经科学研究中,5T磁共振设备能够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好的脑功能成像效果,有助于研究脑功能的局部化和功能网络的组织;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5T磁共振设备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心脏图像,更准确地评估心脏病变等。
总之,5T磁共振设备具有高磁场强度、高信噪比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5T磁共振设备在临床应用和科研领域的重要性将会不断增加。
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4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4。
4。
1层数SE序列多回波多层面(MEMP)二维采集时,脉冲重复期间最多允许层数(NS)由TR和最大回波时间TE决定。
NS = TR / (TEma +K)(公式4-1)公式4-1中:NS为最多允许层数;TR为重复时间;TEma 为最大回波时间;K为额外时间,根据所用参数不同而变化,一般用SAT和Flow Comp时K值就大。
另外特殊吸收率(SAR)也是层数的主要限制因素。
4.4.2层厚层厚取决于射频的带宽和层面选择梯度场强。
层厚越厚,激发的质子数量越多,信号越强,图像的信噪比越高。
但层厚越厚,采样体积增大,容易造成组织结构重叠,而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而信噪比降低。
扫描时要根据解剖部位及病变大小来决定扫描层厚.4.4。
3层面系数层面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层间距和层面厚度。
层面系数=层间距/层面厚度´100%上式表明,层面系数与层间距成正比,而与层面厚度成反比。
当层面厚度固定时,层间距越大,层面系数越大。
当层间距固定时,层面厚度越厚,层面系数越小。
层面系数小时,相邻层面之间会产生干扰,从而影响T1对比。
4.4。
4层间距层间距(GAP)即不成像层面。
选用一定带宽的射频脉冲激励某一层面时,必然影响邻近层面的信号,为了杜绝成像之间层面的干扰,通常采用如下解决办法:(1)增加层间距:一般要求层间距不小于层厚的20%。
层间距过大,容易漏掉微小病变;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
(2)如果扫描部位或病变较小,不能选择过大层间距或无层间距时,应采用间插切层采集法而不选择连续切层法,以克服相邻层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信噪比。
4.4.5接收带宽接收带宽是指MR系统采集MR信号时所接收的信号频率范围。
减少接收带宽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可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
同时,减少扫描层数,扫描时间延长,并增加化学位移伪影。
MR激发脉冲使用的是射频波,其频率范围称为射频带宽或发射带宽。
磁共振 参数
磁共振参数摘要:1.磁共振的概念2.磁共振的参数3.磁共振参数的应用4.磁共振参数的优缺点正文:磁共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技术,它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产生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磁共振技术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疾病诊断、生物科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等。
在磁共振技术中,有几个重要的参数影响着成像的质量和效果,这些参数包括:1.磁场强度(Field of View, FOV):磁场强度是指磁共振成像设备产生的磁场强度,通常以特斯拉(T)为单位表示。
磁场强度越高,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就越好,但同时设备成本也越高。
2.磁共振成像时间(Imaging Time):磁共振成像时间是指进行一次磁共振成像所需的时间。
成像时间越短,病人的舒适度和成像效率就越高,但可能会影响成像的质量。
3.切片厚度(Slice Thickness):切片厚度是指磁共振成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实际组织厚度。
切片厚度越薄,成像的分辨率就越高,但同时成像时间也会增加。
4.梯度回波时间(Gradient Echo Time, TE):梯度回波时间是指磁共振成像中梯度脉冲和射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梯度回波时间越长,信号的强度就越大,但可能会导致成像模糊。
5.梯度强度(Gradient Strength):梯度强度是指磁共振成像设备产生的梯度磁场强度。
梯度强度越高,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就越好,但可能会增加病人的不适感。
磁共振参数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成像质量、成像时间和病人舒适度等方面。
合理的选择和调整磁共振参数,可以提高成像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病人的不适感。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MRI通过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和其它核自旋的磁共振现象,生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从而提供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原理以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磁共振成像原理:MRI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该现象来源于处于静态磁场中的核自旋的磁矩与外加射频脉冲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MRI使用一个强大的恒定磁场(通常为1.5或3.0特斯拉)将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置于一个有序的状态,这些原子核包括氢原子核(即质子)。
在此状态下,当短脉冲的高频射频能量被施加至人体时,它会激发原子核自旋的转动。
当射频能量停止时,被激发的原子核自旋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同时释放出被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简称FID)的能量。
MRI利用检测这些FID信号并对其进行数学处理,从而在体内重建出高分辨率的图像。
为了使得FID信号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重建图像,人体组织中的核自旋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恢复特性。
这一特性由称为T1和T2的参数来描述,分别表示核自旋恢复到初始状态和旋转速度恒定的时间。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是MRI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较高的磁场强度能够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从而增加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2. 梯度线圈:梯度线圈用于在空间中产生不同的磁场强度,从而产生图像的空间编码。
梯度线圈的设计和性能决定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金属伪影。
3.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用于产生和接收射频能量,对于图像的对比度和接收信号的强度至关重要。
4. 脉冲序列参数:不同的脉冲序列参数,如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能够对图像对比度和解剖结构的显示产生影响。
调整这些参数能够实现不同的成像目的,例如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优缺点及应用
磁共振成像优缺点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组织进行断层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它具有以下优点和应用。
优点:1. 非侵入性:MRI不需要使用放射性剂,相比于X线、CT等影像技术,能够避免对人体组织造成额外的伤害。
2. 显像准确性高:MRI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对于不同种类的组织结构能够提供清晰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和诊断。
3. 对软组织成像优势明显:MRI对于软组织的成像效果比较好,如脑部、骨髓、肌肉、肝脏、心脏等结构,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4. 多参数成像:MRI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如T1加权、T2加权、弥散加权等)对体内的不同物理特性进行成像。
这使得MRI在观察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 无辐射:MRI不使用放射线,对于孕妇、婴儿、儿童等人群相对安全,很适合一些对辐射敏感的患者。
应用:1. 临床诊断:MRI在多个临床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神经科学、心血管领域、儿科、泌尿科等。
例如,在神经科学中,MRI可以帮助诊断中风、脑卒中、肿瘤等疾病。
2. 预防和筛查:MRI对于早期病变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一些疾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例如乳腺、前列腺等癌症。
3. 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能够用于术前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协助手术规划。
术后,MRI可以用来评估手术效果,观察组织修复情况。
4. 研究和科学:MRI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人体器官和功能,了解疾病的机制,寻找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 教育和培训:MRI在医学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和解剖MRI 图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剖结构、疾病表现等,并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优点和应用外,MRI也存在一些缺点:1. 成本高:MRI的设备和维护成本高昂,使得它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难以普及。
磁共振 参数
磁共振成像(MRI) 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技术。
在进行MRI 检查过程中,需要调整一系列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并满足特定临床需求。
以下是磁共振成像参数的一些例子:
TR (Repetition Time): 这是一个关键的MR 参数,指定了两个连续脉冲之间的间隔。
TR 决定图像的对比度和噪声水平。
TE (Echo Time): 这是一个确定图像T2 反映能力的重要参数,指定从发射脉冲到读取信号的时间。
FA (Flip Angle): 这个参数决定激发强度和信号振幅。
FA 越大,组织内氢质子的翻转角度越大,从而获得更多信号。
* FOV (Field of View): 这个参数决定了被扫描区域的大小和范围。
Matrix Size: 这个参数决定了最终图像的分辨率,即每个像素代表的实际空间量。
Slice Thickness: 这个参数定义了每次获取图像的厚度。
Number of Averages (NA): 这个参数控制了数据收集的数量。
增加NA 可以降低噪声水平,改善图像质量。
Bandwidth (BW): 这个参数限制了能够检测到的最大频率变化范围。
增大BW 可以增加图像的SNR 和空间分辨率。
这些参数之间相互关联,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优化图像质量和满足临床需求。
与熟练的操作人员合作,医生可
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具体检查参数设置。
磁共振成像中的磁场均匀性与像质优化
磁共振成像中的磁场均匀性与像质优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研究领域。
然而,MRI图像的质量往往受到磁场均匀性的影响,因此磁场均匀性的优化成为MRI图像质量改进的关键。
在MRI成像中,磁共振信号的产生与大静态磁场(主磁场)的均匀性密切相关。
在理想情况下,主磁场应该是完全均匀的,即处于同一强度和方向。
然而,由于许多因素的干扰,如磁场的非线性、磁场非均匀性和磁场漂移等,导致实际的磁场不完全均匀。
磁场均匀性问题对MRI图像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首先,磁场均匀性不佳会引起图像的畸变。
这种畸变表现为图像中物体尺寸和形状的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结构的丧失。
其次,磁场均匀性差还会影响信号的强度和对比度。
磁场均匀性不良会导致信号强度的不均匀分布,使得病灶的检测和区分变得困难。
此外,磁场均匀性对于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几何失真也有影响。
为了解决磁场均匀性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
首先是磁场均匀性的校正技术。
利用专用的校正方法和设备,可以对磁场进行精确的校正和调整。
常见的校正方法有磁场调节、Shimming和磁体设计等。
其中,磁场调节是指通过改变主磁场磁体中的电流分布来校正磁场均匀性。
Shimming是通过在磁体中添加各种磁铁或电流阵列,产生不同的磁场来校正偏差。
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些磁场均匀性不敏感的成像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成像过程中的脉冲序列和梯度设计来减小磁场均匀性的影响。
例如,可以使用梯度矫正技术对磁场不均匀性造成的像偏移进行补偿。
另外,还可以使用平行成像技术来改进磁场均匀性不佳区域的图像质量。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方法是利用新型的高场磁体来提高磁场均匀性。
传统的MRI系统一般使用低场(1.5T)或中场(3.0T)强度的磁体。
而高场MRI系统使用更高强度的磁体,可以有效地提高磁场均匀性。
然而,高场MRI系统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如磁性共振频率偏移、磁体安全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磁共振扫描 层厚 层间隔 层间距的关系
磁共振扫描层厚层间隔层间距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高端影像技术。
在MRI扫描中,层厚、层间隔和层间距是三个重要的参数,它们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和细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最终的MRI图像。
一、层厚层厚指的是每一层扫描的厚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层厚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较薄的层厚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更好地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
然而,较薄的层厚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扫描时间,这可能导致图像的模糊或运动伪影。
因此,在选择层厚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患者的状况进行权衡。
二、层间隔层间隔是指相邻两层之间的距离。
这个参数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扫描时间,同时避免相邻层的重叠。
较小的层间隔可以减少扫描时间,但也可能导致图像的分辨率降低。
因此,在选择层间隔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便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扫描时间。
三、层间距与层厚和层间隔的关系层间距是相邻两层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它与层厚和层间隔有密切的关系。
在常规的MRI扫描中,层间距通常等于层厚。
这意味着每层图像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等于该层的厚度。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或更少的扫描时间,可以调整层间距与层厚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某些高分辨率的扫描序列中,可能会使用较小的层厚和较小的层间距来提高图像质量。
四、总结磁共振成像中的层厚、层间隔和层间距是相互关联的参数,它们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和细节。
在选择这些参数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患者的状况进行权衡。
了解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MRI图像的生成过程,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4.4.1层数SE序列多回波多层面(MEMP)二维采集时,脉冲重复期间最多允许层数(NS)由TR和最大回波时间TE决定。
NS = TR / (TEma +K)(公式4-1)公式4-1中:NS为最多允许层数;TR为重复时间;TEma 为最大回波时间;K为额外时间,根据所用参数不同而变化,一般用SAT和Flow Comp时K值就大。
另外特殊吸收率(SAR)也是层数的主要限制因素。
4.4.2层厚层厚取决于射频的带宽和层面选择梯度场强。
层厚越厚,激发的质子数量越多,信号越强,图像的信噪比越高。
但层厚越厚,采样体积增大,容易造成组织结构重叠,而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而信噪比降低。
扫描时要根据解剖部位及病变大小来决定扫描层厚。
4.4.3层面系数层面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层间距和层面厚度。
层面系数=层间距/层面厚度´100%上式表明,层面系数与层间距成正比,而与层面厚度成反比。
当层面厚度固定时,层间距越大,层面系数越大。
当层间距固定时,层面厚度越厚,层面系数越小。
层面系数小时,相邻层面之间会产生干扰,从而影响T1对比。
4.4.4层间距层间距(GAP)即不成像层面。
选用一定带宽的射频脉冲激励某一层面时,必然影响邻近层面的信号,为了杜绝成像之间层面的干扰,通常采用如下解决办法:(1)增加层间距:一般要求层间距不小于层厚的20%。
层间距过大,容易漏掉微小病变;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
(2)如果扫描部位或病变较小,不能选择过大层间距或无层间距时,应采用间插切层采集法而不选择连续切层法,以克服相邻层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信噪比。
4.4.5接收带宽接收带宽是指MR系统采集MR信号时所接收的信号频率范围。
减少接收带宽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可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
同时,减少扫描层数,扫描时间延长,并增加化学位移伪影。
MR激发脉冲使用的是射频波,其频率范围称为射频带宽或发射带宽。
射频脉冲的持续时间越短,即脉冲的形状越窄,傅里叶变换后其频带带宽越宽。
层面厚度与带宽成正比,即层厚越厚,带宽越宽。
人体组织信号为不同频率信号的叠加,包括被激励的组织和噪声。
射频带宽越宽,信号采集范围就越大,噪声也越大。
4.4.6扫描野(FOV)扫描野也称为观察野,它是指扫描时采集数据的范围,它取决于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梯度强度。
采集矩阵不变时,FOV越小,则体积单元(体素)越小,空间分辨力越高,但信号强度减低,信噪比越低。
检查部位超出FOV时,会产生卷褶伪影。
因此,选择FOV时要根据检查部位决定。
4.4.7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在频率编码方向上的FOV缩小时不减少扫描时间。
而在相位编码方向上的FOV缩小时,可以减少扫描时间。
因此,在扫描方案的设置上,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相位编码方向FOV应放在成像平面最小径线方向,不但能节省扫描时间,又可避免产生卷褶伪影,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如做腹部、胸部横断位扫描时,相位方向应应放在前后方向,相位编码方向FOV可减少25%,能节省1/4的扫描时间。
·选择的相位编码方向应能避开在相位编码方向的运动伪影不在主要观察区。
如行肝脏扫描,要观察肝左叶病变,为了避开主动脉伪影对肝左叶的影响,相位编码方向应放在左右方向,此时,不能减小FOV,避免产生卷褶伪影。
4.4.8矩阵矩阵组成每幅MR图像的像素方格,它包括采集矩阵(原始资料矩阵)和显示矩阵(影像矩阵)。
显示矩阵是经过付立叶变换显示在显示屏上。
MR系统为了提高显示屏上图像的分辨力,一般显示矩阵大于采集矩阵。
目前,显示矩阵大多最高达到512×512。
采集矩阵是指频率编码采样数目与相位编码步码数的乘积。
FOV不变时,矩阵越大,体素就越小,图像的分辨力高。
在频率编码方向增加采样点,可以增加空间分辨力,而不增加扫描时间;在相位编码方向增加编码数,则会增加扫描时间。
采集矩阵一般用256 × 256,最高可用512× 256。
4.4.9信号平均次数也称激励次数或信号采集次数,是指数据采集的重复次数,即在K空间里每一相位编码步级被重复采样的次数。
增加采集次数,重复采样,可减轻周期性运动伪影及流动伪影,提高图像信噪比;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扫描时间正比于激励次数。
SNR大小与信号平均次数的平方根成正比,当激励次数从1提高到4次时,SNR 可提高到2倍,而扫描时间要增加到4 倍。
4.4.10预饱和技术预饱和技术可用于各种脉冲序列。
使用预饱和技术可以抑制各种运动伪影,设置预饱和带在运动的组织区(感兴趣区以外的区域)最多可放6 个方向的饱和带。
饱和带越多,抑制伪影效果越好,但要减少扫描层数或增加扫描时间。
饱和带越窄,越靠近感兴趣区,抑制伪影效果越好预饱和技术首先用预饱和90o脉冲将运动组织(饱和带区域)的质子纵向磁化矢量打到90o,等静态组织90o 脉冲到达时,该矢量再次翻转90o。
与采集平面垂直,此时信号为零(饱和带区域无信号),而静态组织质子磁化矢量90o处在采集平面而呈高信号。
4.4.11门控技术门控技术包括心电门控、脉搏门控和呼吸门控。
(1)心电门控通过肢体导联,以心电图R波作为MRI测量的触发点,选择适当的触发时间(心电图R波与触发脉冲之间的时间)可获得心电周期任何一个时相的图像。
心电门控常常用于心脏、大血管检查。
(2)脉搏门控通过压力―电压传感器与手指接触能获得脉搏信号来控制射频脉冲触发。
最常使用于大血管检查。
(3)呼吸门控通过压力―电压传感器获得呼吸信号来控制射频脉冲触发。
常使用于胸、腹部呼吸运动伪影大的扫描部位。
4.4.12重复时间(TR)是指执行两次相邻的脉冲序列的时间间隔。
SE序列的TR是指一个90°射频脉冲至下一个90°射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即相邻两个90°脉冲中点间的时间间隔;梯度回波的TR是指相邻两个小角度脉冲中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反转恢复序列中TR是指相邻两个180°反转预脉冲中点间的时间间隔;在单次激发序列(包括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和单次激发EPI)中,由于只有一个90°脉冲激发,TR等于无穷大。
SE序列的TR:T1WI 400~500 ms;T2WI 1800~3000 msSE序列长TR值用于T2加权和质子密度加权,长TR使大部分组织的T1弛豫接近完成,免除T1成分。
SE序列短TR值用于T1加权。
短TR时,长T1组织能量丢失少,所以纵向磁化矢量恢复的也少,到下一个90°脉冲时吸收少,回波幅度低,而短T1组织能量大部分丢失,纵向磁化矢量接近完全吸收,在下一个90°脉冲时,回波幅度高,信号强。
人体不同组织有其各自的T1值,且随磁场强度变化而改变,高磁场MR机TR宜长些。
4.4.13回波时间(TE)是指产生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脉冲中点到回波中点的时间间隔。
SE序列的回波时间TE是指90°射频脉冲到自旋回波中点的时间间隔;梯度回波中指小角度脉冲中点到梯度回波中点的时间间隔。
SE序列的TE:T1WI 10~30 ms;T2WI 90~120 msTE越短,T2对比越小。
强调T1对比时,TE应尽量短,以避免T2干扰,提供较强的信号,提高信噪比。
T2加权要使用长TE值,TE越长,T2对比越大。
即T2对信号强度的影响越大。
TE超过一定范围,所有组织的T2横向磁化都极大的衰减而无对比。
人体不同组织有它们不同的T2值,TE值可因MR设备及脉冲序列不同而异。
4.4.14反转时间(TI)反转时间TI为180°反转脉冲中点与90°激励脉冲中点之间的时间。
大多数组织TI值在400ms左右。
TI时间用于各种反转恢复脉冲序列。
改变TI,可以获得不同的脉冲序列图像。
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STIR)的TI为80~120ms。
脂肪的TI时间在100 ms左右。
使用短TI,使短TI组织脂肪信号为零,达到抑制脂肪的目的。
中等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TI200~800 ms (GE公司称为T1 FLAIR,TI值750 ms)可以获得脑白质白、脑灰质灰,灰白质对比度高的图像。
长反转时间反转恢复脉冲序列TI为1500~2500 ms.它与SE或FSE T2加权相结合,形成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这种长TI,会使脑脊液信号全部或大部为零,从而达到T2加权像抑制脑脊液呈低信号。
这种重T2加权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贴近脑室周围长T2病变。
4.4.15偏转角偏转角是指在射频脉冲的作用下,组织的宏观磁化矢量偏离平衡状态的角度。
偏转角的大小取决于射频脉冲的能量,能量越大偏转角越大。
而射频脉冲的能量取决于脉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能量可通过增加脉冲的强度和(或)持续时间来实现。
MRI常用的偏转角为90°、180°和梯度回波序列的小角度。
偏转角越小,所需要的能量越小,激发后组织纵向弛豫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里,使用小角度脉冲激励,组织的纵向弛豫仅有一小部分被偏转到横向平面,纵向磁化大部分被保留,从而大大缩短了纵向磁化恢复所需要的时间。
GRE序列采用小于20°翻转角,可以得到倾向于SE T2加权像,大于80°可以得到T1加权像。
由于梯度回波序列TR和TE明显缩短,扫描时间随之也明显缩短。
翻转角过小,图像信噪比降低。
4.4.16回波次数在常规自旋回波脉冲序列里,90°脉冲后,使用多次180°相位重聚脉冲而产生多个回波,称之多回波SE 序列。
一般使用最多的是4 次回波,TE为30、60、90、120 ms。
在每个TR周期,在4个K-空间中各完成一条梯度场幅度值相同的相位编码线。
相位编码线为256时,在4个K-空间里要完成256条线,才能完成4 幅图像。
如果将每次回波信号峰值点连线(一次比一次低),就得到T2衰减曲线。
随着回波次数的增加,回波时间延长,图像T2对比越强,噪声增加,空间分辨力下降,图像质量下降。
4.4.17回波链每个TR周期中一次90°激发后所产生和采集的回波数目。
主要用于FSE、IR和EPI序列。
FSE序列在一次9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相位重聚脉冲,即一个TR周期内,由多次180°脉冲组成的回波链,用不同相位编码梯度场幅度值各产生一个回波,在一个K空间每次填充多条线,使成像时间成倍缩短。
回波链越长,扫描时间越短,但信噪比也越低,允许扫描的层数也减少。
4.4.18流动补偿技术用一特定梯度场补偿血流、脑脊液中流动的质子,可消除或减轻其慢流动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