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州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历史学者的论述
B.《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C.《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D.遗址中发现了骨针和装饰品
2.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转变,下列关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A.定居生活—群体生活—集体生活B.群体生活—定居生活—集体生活
C.集体生活—定居生活—群体生活D.群体生活—集体生活—定居生活
3.《史记》记载,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

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

材料中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A.推举自己的亲人B.推举有才能的人
C.推举贤德的人D.推举实力强大的人
4.“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这段出土于陕西临潼某一青铜器中的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青铜器是
A.B.
C.D.
5.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下列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①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③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
6.《史记》中记载: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于是来到洛河,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A.王室衰微,分封破坏B.礼法破坏,百家争鸣
C.王室内讧,等级不再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
7.下列是对某工程维护的介绍:“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
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

”该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长城D.秦始皇陵
8.习在关于和合文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下列主张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是()
①老子的“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 ②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③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④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9.七年级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

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是
A.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
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D.商议开凿灵渠
10.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的地点是在大泽乡
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统治
D.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1.在我国历史上,处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是
A.夏商周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三国两晋时期D.秦汉时期
1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面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B.休养生息C.加重赋税D.勤俭治国
13.“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按军功授予爵位
C.整顿吏治,惩处外戚宦官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4.2020年12月8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改革开放要迈出新步伐,要有应对挑战的意志和决心。

下列事件与上述思想不谋而合的是:
A.商鞅变法与丝绸之路的开辟B.三家分晋与都江堰的修建
C.县制的推行与八王之乱D.三国鼎立与民族交融
15.下面两幅地图呈现了我国东汉末期的两场著名战役,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一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北方地区完全统一②图二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两场战役均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④两场战役均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辨析史料可以接近历史真相。

研读以下资料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17.“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景之治D.张骞通西域
18.“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这一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19.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这充分说明()A.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
B.皇帝昏庸无能
C.民族矛盾尖锐
D.统治阶层奢侈享乐
20.下列文化遗产中体现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龙门石窟B.秦始皇陵兵马俑C.长城D.《兰亭集序》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三幅画像
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


——《说难》请回答:
(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试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
(4)材料四对尧舜禹首领位置的更替持何看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立的现象?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
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
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2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坐具和二胡。

(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专控技术,已经懂的人工取火,考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遗址中发现了骨针和装饰品是历史遗存,属于第一手资料,最能支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这一结论,D正确;历史学者的论述、《山海经》的神话传说、《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都带有虚构或主观色彩,不能直接印证,排除ABC。

故选D。

2.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原始人最初过着群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过共同劳动的集体生活,原始农业出现后,原始人开始过定居生活,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 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D。

3.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可知,材料反映的“禅让制”中推举首领的原则是推举贤德的人,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禅让制”中推举首领的原因,排除。

故选择C。

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利簋又叫"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故选项D符合题意;商代铜爵没此铭文,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方格纹铜鼎是夏代青铜鼎,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A
解析:A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商代时人们创制了“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故①符合题意;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时期,②排除;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故③符合题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时期,④排除。

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选择A。

6.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可知,原有的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根据题干材料“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可知,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根据题干“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可知,这反映了楚庄王欲夺取天下。

因此,从题干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王室衰微,分封破坏,故选A项,排除BCD项。

7.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

”该工程是都江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

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A。

8.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因此②④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

选项D符合题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①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

故AC不符合题意;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③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

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9.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凿灵渠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和汉武帝无关,“商议开凿灵渠”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D符合题意;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把儒家学说立位正统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排除C项’。

故选D。

10.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统治,C项说法错误,所以C 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说法正确,因此A项不符合题
意;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在大泽乡,B项说法正确,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D项说法正确,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处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是秦汉时期。

选项D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华夏族”的民族交融的时期,A排除;东晋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B排除;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

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C排除。

故选D。

12.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A排除;加重赋税、勤俭治国不符合史实,CD排除。

故本题选B。

13.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吸取前朝(秦朝、王莽新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可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故D正确;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治国,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奖励耕织,按军功授予爵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整顿吏治,惩处外戚宦官,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整顿吏治,惩处外戚宦官,仅属于光武的行为,故C错误;故选D。

14.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丝绸之路的开辟体现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精神,故“商鞅变法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强调改革开放要迈出新步伐,要有应对挑战的意志和决心。

”的思想不谋而合,故A符合题意;三家分晋与都江堰的修建不能体现改革开放,排除B;县制的推行与八王之乱不能体现开放,排除C;三国鼎立与民族交融不能体现改革开放,排除D。

故选A。

15.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①排除;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②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均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④符合题意。

所以D符合题意,ABC 排除。

故选择D。

16.D
解析:D
【详解】
材料一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材料二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所学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两汉时期是帛、竹、木、纸等书写用品并行时期。

故D符合题意;造纸术诞生于西汉,说法片面,故A不符合题意;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说法片面,故B不符合题意;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说法片面,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

选项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A排除;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C排除;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材料没有涉及,D排除。

故选择B。

18.B
解析:B
【详解】
由材料信息“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AC错误;南方生产技术先进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9.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

故D符合题意;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皇帝昏庸无能和民族矛盾尖锐,这三者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选项A符合题意;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是用高超的工艺制作的陶俑人像,B排除;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C排除;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D排除。

故选A。

二、解答题
21.(1)半坡遗址;水稻。

(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

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

(3)禅让制。

(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
解析:(1)半坡遗址;水稻。

(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

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

(3)禅让制。

(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

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信息提示,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有人面网纹、双鱼纹等;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农耕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依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

从此,炎帝、皇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依据材料三人物图:帝尧、帝舜、夏禹。

结合课本所学,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人。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4)依据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

”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这种说法课本上知识点禅让制不同,但是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22.(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
(1)仔细观察图B
解析:(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
(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

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这些制度、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

23.(1)皇帝: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解析:(1)皇帝: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4)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分析可知,修建长城的“皇帝”是秦始皇。

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征发大量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城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对于秦长城我们的看法是: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据材料二信息: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其作用是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据观察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