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途:观察细胞或组 织的表面立体结构。
§1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三、扫描隧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
• 于1981年发明,发明者获 198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 特点: ①具有原子尺度的高分辨力,
侧(横)分辨率为0.1-0.2nm, 纵分辨率0.001nm; ②除在真空外,还可在空气、 液体等条件下观察; ③非破坏性测量:不受电子 束的轰击、破坏。
• 因此,可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
• 但多数抗原-抗体结合后不出现可见反应,即不能检测 到二者的这种特异性结合。如何检测抗原-抗体发生了 结合反应?
• 用一种可见的标记物标记抗体,通过检测标记物的存
在与否判断抗原-抗体是否发生了结合反应——免疫标
记技术。
抗原
标记物
抗体
二、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s 将二次电子收集并经一系列 的处理在荧光屏上成像。
s 这样,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 立体图像。
二、电子显微镜
• 扫描电镜的样品制备:
s 取材; s 固定; s 脱水; s 临界点干燥; s 喷镀; s 电镜观察。
• 分辨本领:较低,一般 在3nm。
• 放大倍数:几万倍。
二、电子显微镜
• 特点:成像具有立体 感。
• 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
• 光学显微镜的最大分辨 率为0.2μm。
一、光学显微镜
• 光镜样品制备: 石蜡包埋切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
一、光学显微镜
(二)相差显微镜和微分 干涉显微镜
• 原理:利用显微镜中的 特殊装置,使光线通过 样品时波长和振幅发生 变化,以增大样品明暗 的反差。
• 用途:这两种显微镜可 用于观察未染色的活细 胞的细胞结构及其动态 变化。
大鼠脑细胞膜上的K+通道蛋白
二、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三)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 • 原理与步骤:
SDS凝胶电泳把蛋白质混合物分开 通过扩散或电泳 转移到纤维素膜上,形成一个凝胶复制品
(印迹)
在滤膜上加标记物标记的抗体
检测是否出现标记物
• 用途:体外对某蛋白条带进行定性分析。 • 动画
二、电子显微镜
(二)主要电镜制样技术
• 电镜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不仅仅依靠电镜本身具有 高分辨率和高放大倍数, 同时还得依赖各种各样的 生物样品制备技术。
• 即,高性能的电镜仅是用 于观察的工具,而要取得 观察的效果则需依赖各种 生物样品制备技术。
二、电子显微镜
1、(树脂包埋)超薄切片技术 ——石蜡包埋切片技术,其处理过程和原理都是一致
的。 • 不同点: s 包埋剂是树脂——因被切的生物样品既需要一定刚
性又需要一定韧性; s 由于电子的穿透能力很弱,因此要把切片做的很薄,
40-50nm。 如:一个动物细胞(20μm)要切出400片(石蜡包埋 切片技术5-8μm,切出4片),所以称超薄切片。
二、电子显微镜
(1)超薄切片技术的处理 过程:
流 感 病 毒
新 冠 病 毒
二、电子显微镜
3、冷冻蚀刻技术
• 原理与过程:
s 将样品在-196℃的液氮中低 温冷冻,然后用刀将其骤然 断开——多在膜脂双分子层 的疏水端;
s 当温度上升后,冰在真空中 升华,断面上凹凸不平类似 浮雕的结构得以暴露——蚀 刻。
二、电子显微镜
s 用重金属铂等对样品的断面进 行倾斜喷镀,形成对应于凹凸 断裂面的电子反差;
异性与荧光的敏感性相结 合。 • 用途:在光镜(荧光显微 镜)下,即在细胞(或显 微)水平上定性、定位蛋 白质抗原,如微管蛋白。
二、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二)免疫电镜技术
• 标记物:电子致密物质如 铁蛋白、胶体金等。
• 检测工具:电镜
• 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特 异性与电镜的高分辨率相 结合。
• 用途:在电镜下,即亚细 胞(或亚显微)水平上定 性、定位蛋白质抗原。
三、扫描隧道显微镜
• 用途:主要用于分子水 平结构的观察,可观察 DNA、RNA、蛋白质等 生物大分子以及生物膜、 病毒等结构。
§2 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方法
一、用超离心技术分离细胞组分
细胞
低渗、超声粉碎、研磨
细胞匀浆
超离心
一、用超离心技术分离细胞组分
• 超离心:
s 差速离心:由低到高的转速 下,质量或密度大的组分先 沉到管底而得到分离;
ATCCGAATT TAGGCTTAA
三、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一)原位杂交技术
(in situ hybridization)
• 用标记的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 交确定特异核苷酸序列在染色 体上或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
• 标记物:荧光素,电子致密物 质,放射性同位素,等。
胞,电泳条带等; s 免疫染色:加入已知的标记抗
体与样品中的待检抗原孵育, 以使它们发生专一性的结合; s 检测标记物。
• 这样,通过标记物的有无判断待检抗原是否存在— —定性,通过标记物的位置判断待检抗原的分布— —定位,通过标记物的多少判断待检抗原的含量— —定量。
• 用于检测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抗原如酶、激素、受 体、信号蛋白等的分布、含量、转归等。
一、光学显微镜
(三)荧光显微镜
• 原理:以紫外光为光源, 用以照射被检组织细胞, 其中的荧光素(常作为 标记物)被激发而发出 荧光,从而显示相关成 分的存在。
• 用途:显微水平上对某 些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
一、光学显微镜
(四)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 原理:在荧光显微镜成像基础 上,配置激光光源和扫描装置, 并采用共轭聚焦装置,利用计 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对观察样 品进行断层扫描和成像。
§2 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方法
三、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 基本原理:分子杂交
DNA双链 变性 复性或杂交 互补的DNA单链 • 杂交反应:可以在两条具有互补 序列的单链核苷酸分子中进行, 即DNA - DNA、RNA - RNA、 DNA - RNA。 • 因此,可用已知核苷酸序列的一 条链,检测与之互补的另外一条 链。 • 因不出现可见反应,故也需通过 标记物显示。
§1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二、电子显微镜 (一)电子显微镜基本知识 • 分类:
s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s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 两者的原理及用途不同。 通常所说的电镜指透射电 镜。
s 密度梯度离心:不同密度组 分在离心管内形成不同的沉 降带。包括速度沉降和等密 度沉降。
• 从而分离出细胞核、核仁、 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 核糖体、质粒等细胞器或生 物大分子。
§2 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方法
二、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 基本原理:免疫学技术——抗原(蛋白质),抗体
• 免疫学技术的特点:对应的抗原、抗体能特异性结合。
——有多种标记物,其检测 工具与方法各不相同
• 根据标记物及其检测方法的不同,免疫标记技术 可分为以下类型:
荧光素——免——免疫电镜技术 酶——免疫酶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
化学发光物质——发光免疫测定法
二、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 免疫标记技术的基本步骤: s 制备样品:切片,单层培养细
• 其三维结构图像接近原子尺度的分辨率,人类第 一次可以在显微镜下看清楚接近天然状态的生物 大分子的精细结构。
•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杜波切特、弗兰克和亨 德森,表彰他们发展了低温电镜技术。
二、电子显微镜
5、扫描电镜技术
• 原理:
s 电子束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 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 二次电子产生的多少与电子 入射角度有关,即与样品表 面的立体形貌有关。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2 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方法 §3 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 (§4 细胞及生物大分子的动态变化 §5 模式生物与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
§1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利用各种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扫瞄隧道显微镜的分辨范围
• 是电镜技术、电子衍射技 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相互结合的一种技术。
• 原理:用电镜对样品从不 同的倾角拍照,然后用计 算机将系列照片进行处理, 从而展现其三维结构图。
• 用途:研究生物大分子的 三维结构。
二、电子显微镜
• 低温电镜技术:将样品直接冷冻处理,在低温下 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显微技术。
• 特点:可通过改变焦点获得细 胞的不同切面——“光学切 片”,然后经过叠加得到细胞 的三维结构。
• 用途:研究细胞内结构及组分 的定性和定位。
• 是现代最先进的细胞生物学研 究仪器之一。
一、光学显微镜
(五)倒置显微镜 • 与普通光镜相反,其光源
与物镜的位置是倒置的。 即光源在上方,物镜在载 物台的下方。 • 特点:工作距离长;影像 是正的。 • 用途:主要用于观察培养 瓶或培养皿中的活细胞; 用于显微操作。
二、电子显微镜
• 显微镜的分辨率与光源有关。
• 由于光镜的可见光波长 (400nm)的原因,使光镜分 辨率无法突破0.2μm这一极限。
• 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即使 再放大倍数也无法看清。这些 细微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 微结构。
• 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提高 显微镜的分辨率。
• 要提高分辨率就得选择波长更 短的光源。
• 取材:0.5mm³; • 固定:戊二醛和锇酸; • 脱水:系列丙酮或乙醇; • 浸透、包埋:环氧树脂; • 切片:用超薄切片机;刀
为玻璃刀(或钻石刀); 切片捞在金属网上; • 染色:用重金属盐如醋酸 双氧铀和柠檬酸铅染色; • 电镜观察。
二、电子显微镜
(2)超薄切片技术的用途
• 为电镜技术的基础。几乎所有 的细胞超微结构可以用超薄切 片技术在电镜下显示出来。
• 分别用于观察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和生物大分子结构。
§1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 (一)普通复式光学显
微镜 • 以可见光作光源。 • 构造与使用 • 评价显微镜优劣的指
标?
一、光学显微镜
• 分辨率:能区分开两个
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D
0.61 N sin
2
λ—光源波长;N —介质折射 率;α—物镜镜口角。
二、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 根据标记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方式和关系,免疫 标记技术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一抗
二抗 一抗
样品
直接法
间接法
• 多应用间接法——敏感性提高;一种标记二抗 可检测多种未知抗原
二、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一)免疫荧光技术 • 标记物:荧光素 • 检测工具:荧光显微镜 • 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特
D
0.61 N sin
2
二、电子显微镜
• 电镜的光源:电子束。 • 其波长为0.01-0.9nm,比
可见光(400nm)波长短 1000倍,所以其理论分辨 本领为0.1-0.2nm,实际分 辨率为5nm。 • 其放大倍数为几万-几十 万倍(106倍)。
D
0.61 N sin
2
二、电子显微镜
s 再用碳在断面上进行垂直喷镀, 形成一连续碳膜;
s 用消化液将样品本身消化掉; s 最终只剩下一层由重金属形成
影像的碳膜——复型膜——反 映了样品断面的自然形态; s 电镜下观察复型膜。
二、电子显微镜
• 用途:观察膜断裂面的蛋 白质颗粒和膜表面结构。
二、电子显微镜
4、电镜三维重构与低温电镜 技术
• 另外,在超薄切片上还可以进 行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反应)、 原位杂交、放射自显影、细胞 化学等,从而在亚显微水平上 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 和动态研究。
二、电子显微镜
2、负染色技术 • 原理:在样品上直接滴加染
料如磷钨酸进行染色,吸去 染料、样品干燥后,残余染 料沉积在样品的周围、凹陷、 空隙处,而样品本身反而呈 浅色,故名负染色。 • 特点:简便;分辨率很高, 可达1.5nm。 • 用途:用于观察本身大小即 允许电子束穿透而不经切片 的样品,如病毒、核糖体、 蛋白质纤维等。
• 电镜和光镜的区别: s 光源不同; s 电镜的透镜为电磁透镜
(光镜为玻璃透镜); s 电镜的镜筒需要真空,因
此电镜的缺陷是不能观察 活的生物样品。 s 电子像是人眼直接看不见 的,因此它是投射到荧光 屏上以便观察,或是用感 光胶片或CCD记录下来; s 由于电镜的光源是电子束, 故其图像和照出来的照片 均是黑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