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学习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展开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理解,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升;注重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展开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我观点、提升其人际交往的水平和调节情绪的水平,改善其意志品质。

1.协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点

(1)使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学生对价值的察觉:让学生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协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学习准确归因;实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

2.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点

(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理解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水平,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

的人;提升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协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使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准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协助学生提升调控情绪的水平

(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别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

是能够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增强耐挫水平

增强耐挫意识。理解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合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我们把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具体化,即,以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也就是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伴随生理上的更加成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的心理有了很多重大的变化:注意的有意性进一步增长,注意品质明显提升;感知觉的各个方面继续完善,观察力水平持续提升;记忆的有意性、意义性和记忆策略都有明显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仍不够高。

此时儿童的情绪情感更加丰富,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体系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化和深刻化,各成分均有明显发展;道德理解、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也进一步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绝大部分学生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具体每个学生能否达到这种一般水平,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发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协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发展中通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动每一位学生心理的最佳发展。

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选择如下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1.智能和创造性:(1)观察力。(2)记忆力。(3)思维水平。(4)注意力。(5)想象力。(6)创造力。

2.自主坚强的意志特征

(1)自信心一一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和坚信自己。

(2)目的选择性一-能够选定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3)独立性一一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轻易接受他人协助和支配。

(4)勇敢一一敢于挑战、不胆小怕事、不怕苦和累。

(5)成就动机强一一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6)坚持性一一做事彻底、有耐心。

3.爱的品格和社会适合性

(1)爱人-一同情、关心和协助他人。

(2)爱环境一-爱护环境卫生、热爱大自然、具有环保意识。

(3)爱集体和社会一-班级、学校、家乡、祖国。

(4)社会交往技能一-倾听、礼貌等等。

4.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特征

(l)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一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2)幽默感。

(3)美感一一乐于和善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三、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与实施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心理活动课有三种基本的活动途径:

1.认知式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准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对应行为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相反。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准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的故事。

联想活动。通过学生的观点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2)讨论一澄清式

专题讨论: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就争论性问题实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

配对讨论: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4个人一起协调,获得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四四讨论:分组实行,每组4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一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2.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分为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