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复习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劳动大分工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各是什么?
答: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出现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3.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含义是什么?
答:城市:人口数量。

产业结构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人口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现代化城市的含义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因素?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吗?(P9)
答:1)、城市的含义:1、人口职业的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

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土地职能的转变: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2)、不是,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人口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5.城市化历史过程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已进入什么阶段?(P10)
答:1、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能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2、现在已进入中期阶段,预计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60%.
6.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哪个朝代?最早记述我国古代是城市规划思想的著作是哪一部?
(P13)
答:周《周礼·考工记》
7.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大约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答: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8. 希波丹姆模式和营寨城模式的特点各是什么?(P18)
答: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营寨城模式:城市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道路十字交叉,交叉口附近设广场、剧场等公共建筑9. 田园城市理论、邻里单位理论、卫星城理论是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提出的初衷是什么?(P22)答:田园城市理论是英国人霍德华提出来的,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应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

邻里单位理论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与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卫星城理论是在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意膨胀,使如何控制疏散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德华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由他的追随者恩推进一步发展成为在人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的规模的理论
10. 雅典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P26)
答:1、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2、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3、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11. 小区规划理论是在什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在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核心内容:1、以城市干道或天然、人工界限划分居住区(不限于一所小学的规模)。

2、统
一规划居住区内的道路、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居民一般生活服务均可在居住区内
解决。

3、居住区内部道路与周围城市干道有明确划分,城市干道不穿越居住区。

12. 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什么?(P42)
答: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2)、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安排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

13. 城市规划分为哪两个阶段?
答:1、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2、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4.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答: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P49--50)
(1)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和城市干道走向、断面、交叉形式及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与规模.(5)综合协调确定城市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防洪、消防、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
岸线.
(7)确定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提出城市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控制范围和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步骤
(12)郊区规划。

(村庄、集镇、公建、基础设施、居住用地、菜地、牧场、副食品基地、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经济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a、详细规定各地块的使用性质和用地界线。

b、规定各地块的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红线位置、建筑间距、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等。

c、提出各地块的建筑色彩、体形、体量要求。

d、确定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与标高。

e、确定管线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用地界线。

f、制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规定。

15.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分级审批制度。

答: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
直辖市: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
由所在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16. 四平市、长春市、九台市的总体规划应分别由什么机关审批?
答: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长春市政府
17. 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是多少年?
答:20年
18. 什么是城市用地?城市用地分为哪10大类?
答: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10大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
19.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哪四方面?
答:1、地质条件: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日照、风象、温度、降水)
4、地形条件:
(1)地形:宏观上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

(2)地形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a、影响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形态。

b、地面高程和高差影响城市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防洪。

c、地面坡度对地面排水、道路选线、场地平整工程量影响很大。

d、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

e、地形地貌对无线电波有一定影响。

20. 根据自然条件,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将城市用地分为三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类用地: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城市各项建设的需要,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

(对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限制)
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用地条件极差,必须采取特殊工程技术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

21、地震震级、烈度、基本烈度的概念是什么?(P67)
答:震级:指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值大
小决定的,分10级。

烈度:指地震发生后地面建筑受到的破坏程度,分12度。

(六度烈度不设防,七度以上需设防)基本烈度:指本地区100年内最可能遇到的最大地烈度,是防震设计的依据。

22、根据城市的风象资料,如何合理确定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P74)
答:(a)盛行风向原则:
若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而没有明显的最小风频,则生活区应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上风侧,工业区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b)最小风频原则:
若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最小风频大致相反或大致垂直,居住区应布置在最小风频的下风侧,工业应区布置在最小风频的上风侧。

(c)两侧原则:
若全年有两个大致相反的盛行风向,居住区和工业区应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当盛行风向为旋转型时,居住区应位于旋转侧;当盛行风向为交替型时,居住区应位于最小风频的下风侧。

(d)内、外侧原则:
若全年有两个夹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盛行风向,则居住区应位于夹角内侧。

总之,任何时候工业区都不能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侧。

(a)(b)(c)(d)
23、风向频率、盛行风向的含义是什么?(P73)
答:风向频率:一定时段内,某方位的风出现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方位的风向频率,简称风频。

盛行风向(主导风向):盛行风向是指一定时段内风向频率最大的风向。

24、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哪些影响?(P77)
答: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和城市形态。

2)、地面高程和高差影响城市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防洪。

3)、地面坡度对地面排水、道路选线、场地平整工程量影响很大。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

5)、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25、居住用地分为哪四类?(答出各类特点)我国人均居住用地为多少?(P89)
答:1)、居住用地四类及特点:
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共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共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2)、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28.0㎡,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人。

26、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各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是多少?(P89、112)
答:1)、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

2)、工业用地一般以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25%为宜;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

27、按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工业可分为哪几类?(P112)
答:1)、隔离工业2)、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3)、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4)、一般工业
28、仓储用地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按储存货物性质及设备特征,仓库可分为哪几类?(P137)
答:1)、仓储用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主要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

2)、一般性综合仓库和特种仓库
29、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哪几级?确定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P122\124)
答:1)、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2)、使用频率;服务对象;地形条件;交通便利程度及人口密度的高低等。

30、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的含义是什么?(P123)
答:每一千居民所需配备的服务设施。

(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1、城市绿地分为哪几类?(P144)
答: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生态景观绿地。

32、什么事城市性质?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P173)
答:1)、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应,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①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任务。

②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

③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要求。

33、城市的基本职能是决定城市性质的主要因素吗?(P173)
答:不是。

34、按城市性质,将城市分为哪七类?按城市人口,将城市分为哪三类?(P174)
答:1)、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综合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的城市。

2)、大城市:指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

小城市: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35、城市人口、基本人口、服务人口的概念是什么?什么人口是决定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P176)答:1)、①城市人口:指市区及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②基本人口:在工业、交通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工作的人员。

③服务人口: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等机构工作的人员。

2)、劳动人口是决定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

36、城市人口构成包括哪六方面的内容?(P177)
答: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构成;劳动构成;产业与职业构成;文化构成。

37、城市人口的变化包括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的含义是什么?(P181)
答:1)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2)、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38、城市规模包括哪两方面?通常以什么为标志?(P176)
答:1)、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2)、人口规模
39、某城市现有人口55万人,20年规划的人口数量为70万人,在这20年内的人口平均增长率是多少?(P182)
答:人口平均增长率=√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1=20
√70/50-1=22.66
40、如何计算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我国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一般是多少?(见课件)
答:1)、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

城市建设用地=城市人口×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2)、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一般城市:100m2/人左右;
用地紧张的城市:60--80m2/人;
等级高或用地不紧张的城市:不得超过120m2/人。

41、城市交通构成。

(P283)
答:1、就空间分布来说,有城市对外的交际与城乡间的交通;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

2、就其运输方式来说,有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与步行)、水上交通、空中交通、
管道运输与电梯传送带等。

3、就其运行组织形式来说,有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

4、就其输送对象来说,有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

42、城市道路一般分为哪三级?各级城市道路的红线宽度是多少?(P287)
答: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

43、城市干道的间距一般是多少?何为干道网密度?(P287)
答:1)、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

2)、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城市干道总长度。

即:干道网密度=干道总长度(Km)/城市用地面积(Km2)一般为2-3Km/Km2。

44、城市道路的路幅宽度的含义是什么?(P293)
答: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5、一条机动车道的宽度一般是多少?人行道的最小宽度一般是多少?
答:一条机动车道:一般为3.5m 快速干道3.75-4.00m
一条人行道的最小宽度为1.5m(两条人行带)
46、城市道路的最小纵坡和最大纵坡一般是多少?
答:城市道路坡度0.3%~8%
冰冻地区0.3%~6%
47、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哪三种?绘出城市道路横断面的三种基本形式示意图,并标注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和道路红线的位置。

答:一块板:单幅路
两块板: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2条。

三块板:由2条分隔带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

一块板
二块板
三块板
48、以一块板道路为例,绘出道路横断面示意图,并标出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的位置。

49、城市道路规划时通常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防止或减少车辆噪声的污染。

(P288)
答:1)、过境车不穿市区;
2)、货运车辆、有轨车辆不穿居住区;
3)、临街建筑红线后退或山墙对路;
4)、建筑与道路间设绿化带;
5)、避免在干道交叉口附近布置人流集中的公建
50、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哪几种?(P297)
答: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道运输,航空运输。

51、铁路战场分为哪几种?
答:客运站,货运站,中间站,编组站
52、如何确定机场与城市的相对位置关系?(P314)
答:机场的位置以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为宜,即机场跑道轴线方向宜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而不宜穿过城市市区。

53、按敷设方式、按输送方式、城市工程管线分类。

(P351)
答:敷设方式分类:架空类、地铺管线、地理管线。

输送方式分类:压力管线、重力自流管线。

54、工程管线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排列顺序。

答:先水平后垂直。

55、管线综合布置中的避让原则。

(P353)
答:1)、压力管让自流管。

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3)、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4)、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6)、新建的让现有的。

7)、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56、架空管线与(汽)车行道、人行道交叉处的交通净空要求是多少?
答:人行道上空:2.2m
公路上空:4.5m
铁路上空:6m
5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考虑哪些主要问题?
答:1)、为了合理利用地形,使道路、场地、建筑物的标高相互协调,对城市用地主要控制标高进行的综合设计称为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2)、1、城市防洪:城市建设用地(或防洪堤)应高于设计洪水位0.5m以上。

2、城市排雨水:
(1)地面排水坡度:0.3%--6%
(2)排水干管(沟)的出口标高:(水能否出去)
3、城市道路的坡度:0.3%--8%(寒冷地区0.3%--6%)
4、节约用地与工程经济:
(1)少占或不占农田;
(2)合理利用地形;
(3)减少填、挖方工程量,合理调配土方;
(4)填、挖方量大致平衡。

58、城市用地竖向设计的表示方法通常有哪两种?(P360、362)
答:等高线法;高程箭头法。

59、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哪三种基本形式?居住区的规模包括哪两个方面?(P366)
答:1)、以小区为基本单位:居住区——小区结构。

2)、以组团为基本单位:居住区——组团结构。

3)、以小区和组团为基本单位:居住区——小区——组团结构。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60、居住区的工程组成内容。

(P365)
答:(1)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市政设施...
(2)室外工程:道路、绿地、管线、挡土墙........
61、居住区用地由哪四项组成?各项用地的含义是什么?(P365)
答: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用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

包括宅前小路,宅旁绿地,和杂物院等公共服务用地: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

包括专用地中的通道场地和绿地等。

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

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62: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各是多少?
答:3---5万人1---1.5万人1—3千人
63.住宅建筑层高和进深一般是多少?人均居住区用的指标是多少?
答:层高:2.8-3m
住宅进深:一般12m左右比较经济合理
18—28平米/人
64.住宅群体平面组合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1)行列式布置:特点: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

优点:大部分居室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布置整齐、便于道路、管线等室外工程布置,应用广泛。

缺点:形式单一,会造
成单调呆板的感觉。

(2)周边式布置:特点: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

优点:便于组织集中绿地和活动场地,安静、防风、节省占地。

缺点:部分建筑朝向不好、通风不利,转角处不利于抗震,地形适应性差。

(3)混合式布置: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布置与周边式布置的结合
形式,一般以行列式布置为主,少量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

(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要求的前提下,自由灵活地布置。

65、为利于住宅自然通风,如何考虑住宅朝向与盛行风向的关系?
答:建筑朝向应与夏季盛行风向保持有利的入射角(30o~60o)并应避开冬季寒风侵袭。

66、日照标准,日照间距,日照间距系数的含义是什么?
答:(1)、日照标准:某类建筑物在日照规定日应获得的日照小时数。

(2)、日照间距:前后两排建筑之间,为满足后排建筑的日照标准而保持的一定距离。

(3)、日照间距系数:日照间距与前排建筑挡光高度之比。

K=D/H D=K.H
67影响住宅间距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日照,通风,消防
68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那三级?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是多少?(P412)答:居住区级:800—1000米
居住小区级:400—500米
居住组团级:150—200米
69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答: 1, 便于居民使用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考虑职工上下班走向。

3,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70,居住区道路分为几级?各级道路的宽度要求,和主要功能是什么?(P431)
答:四级;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20—30米;车行道宽度:9米(公交通行时10—14米);人行道宽度:2—4m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部交通联系。

道路红线:10—14米;车行道:6—8米;人行道:1.5—2米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4—6米。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米。

71. 小区机动车出入口的数量和间距应符合哪些规定?(P431)
答: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交通干道,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

72.尽端式道路布置有何特殊要求?(P432)
答: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并在尽端设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

(长度小于35米时不用设回车场)
73.居住区绿地分为哪几类?各级绿地的指标与规模有何要求?(P446)
答:分类:公共绿地(公园游园组团绿地林荫道)
公建所属绿地(如小学、幼儿园内的绿地)
宅旁绿地(住宅周围的绿地)
街道绿地(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
指标与规模:(1)公共绿地指标:组团公共绿地不小于0.5m2/人;小区公共绿地不小于1m2/人(含组团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不小于1.5m2/人(含小区、组团公共绿地)。

(2)居住区绿地率:(居住区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百分比)新规划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 ;旧居住区改造绿地率:不小于25%。

74.建筑物据车行道,人行道边缘的最小距离各是多少?(P432)
答:建筑外墙据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