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佛教实学化思想倾向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罗钦顺首发“古人实学今谁讲”之叹始,明清学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学转向。明清实学批判空寂寡实的程朱理学,破析主静养心的佛禅之学,对一切空谈心性的学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高扬崇实黜虚的大旗,开启了经世致用的良好风气。究其大端,实学概念主要包含人格修养上的实有诸己,经学上的通经致用和笃实解经学风,以及事功上的经世致用。a 明清实学转向是三教合一思想背景下儒、释、道三教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符合宋明以来三教思想下达于社会文化意识与民间信仰的内部发展规律,又是面对明亡清兴之变局思考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体现。实学思想发端于儒家的自我反思,随着实学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其影响范围早已超出了儒家。佛教学者以援儒入佛思想路径创新佛教发展,越发鲜明地体现出把佛教思想落实于思考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实学化思想倾向。
一、理气之辨:佛教实学化倾向之思想发轫
在明代儒学史上,罗钦顺从气本论观点出发,提出了“经世实学”的概念,逐步建立起了气本论实体哲学思想,进而又将气本论的实体哲学与经世达用之学相结合,成为中国实学思想的高峰。理气问题在佛教援儒入佛而落实于思考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发展中成为儒、佛相交的核心,体现了佛教实学化转向的基本思想线索和内容。实学化是儒、佛在三教合一思想背景中思考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共同倾向和趋势。只不过在明清时期儒家为主、佛道辅助的国家思想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条件下,以及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思想价值和功能相互融合思想发展基础上,佛教通过援儒入佛的路径开启和落实其实学化转向,具体体现在对于以理气问题为发端的思想辨析中。罗钦顺之学出入佛禅,后来罗钦顺逐渐摒弃佛教,甚至大肆批判佛教。早年出入佛禅的经历使得他*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史稿”(16FZX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许潇,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副教授(陕西 西安,710062)。
a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
2019年第12期
明清之际佛教实学化思想倾向探析
*
许 潇[摘 要] 自罗钦顺首发“古人实学今谁讲”之叹始,明清学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学转向。实学思想发
端于儒家的自我反思,随着实学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其影响范围早已超出了儒家,对具体事功的落实和对践
履功夫的强调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以实学思想主张落实于直参实悟的具体的修行实践,成为晚明佛教复兴
的一大特色。明清之际佛教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辨析儒佛的过程中表现出崇实绌虚、实参实悟的思想
特色。从理气之辨到实参实悟、躬行戒律、批判宋儒的过程中无不彰显出践履、经世精神,佛教的实学化思
想倾向亦在此过程中逐渐明晰。
[关键词] 佛教 实学化 儒佛之辨
〔中图分类号〕B949;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12-0041-07
对于佛教的批评直达要害,成为唐以来排佛之最有力者。罗钦顺对佛教和心学的批判,对客观性的提揭,又从反面强化着气学对客观世界的关怀指向。所以,到了王廷相就全面地复归于元气论,并以元气说向程朱理学反戈一击。气学的这一反击,既标示着一种客观的宇宙论关怀与经世致用的指向,又蕴涵着一种知性探索精神。a面对罗钦顺、王廷相强有力的排佛言论,以无尽传灯(1554—1627)为代表的佛教学者从心性问题、理气关系等方面对儒佛之异同展开辨析。传灯以理气说来阐发其对佛教生生概念的理解,可看作是传灯对于罗钦顺以来明儒理气论者排佛论之回应。
生理者,即世间生生之理,儒门所称理气是也。如云天以五行阴阳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是也。论佛教虽不云天生即气以成形,岂能异之……厥品有三,曰生生之教、长生之教、无生之教。生生之教,中天竺国四轮十善是也,与此方儒教同,以生生不绝为之本,故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长生之教十仙是也,与此方道教同,以长生为之本。故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以摄生为之主,故曰出生入死。……无生之教即吾佛道是也,以无生为之本。故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b
《中庸章句》一句“天以五行阴阳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最得罗钦顺心意。传灯对此亦给予肯定,并且他还用理气盛衰论证佛经中关于众生寿命之不可思议的描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儒佛分际,以天人一气回应了罗钦顺。继而,传灯将生生之教、长生之教、无生之教分别与儒家、道教和佛教相对应,从理气论的角度将代表儒家特质的生生之教等同于佛经中所言天竺国四轮十善。如此一来,在生生之教、长生之教、无生之教的区别中,传灯完成了对儒佛理气论的辨析。
传灯对于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亦有论述。传灯认为“性以不变为义,岂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异哉。且人禀天地五行以成形,而天地之性亦以赋焉。是则天地者体也,气质者用也,有体而后有用,岂有体独而用兼乎。以此而言则横渠之言亦非是也。”c体用一元是佛教在理论上最能体现自身实学色彩之处,站在体用一元的立场上,传灯批评张载区别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做法,认为这是将体和用割裂开来,是二元论。传灯对张载的气论是批判吸收的,他认为张载关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说法意在说明孟子所言的性善论指的是天地之性,而扬雄等人的性善恶相混的观点指的是气质之性。传灯在批判的基础上援张载气论入佛,发展了气论思想,气质与性合而为一,呈现出鲜明的气论特征。
无尽传灯的儒佛间理气之辨对张载、罗钦顺、王廷相之论的批判吸收,以及他以儒家理气说来阐发其对佛教生生概念的理解,可以看作是佛教学者受实学影响而展开儒佛之辨之先声。
二、戒律复兴:佛教实学化思想转向之逻辑起点
宋明以来,理学事实上获得特殊话语权,它的普遍道德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于佛教而言,趁着这股实学思潮摆脱腐败堕落、修行废弛、戒律沦丧的局面成为佛教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明亡以后,一些儒家学者逃禅为僧,将实学思想带入佛教界,更极大促进了当时佛教界的思维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升。明亡清兴的大变局使得以实现宗教超越性为修养目标的逃禅成为儒家学者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而无能为力状态下借助佛教落实其实学理想的重要方式,逃禅是一些学者不得已而通过援佛入儒和援儒入佛,把儒家积极入世、治世和经世的实学目标转化为落实于出世、避世的佛教丛林建设和佛教革新目标的具体体现。他们进入佛门之后,积极全面参与佛教丛林建设和革新事业,戒律复兴就是佛教通过援儒入佛方式落实实学转向的逻辑起点和具体体现。
戒律是宗教所持守的禁戒律仪,是佛教区别于儒道的特殊价值之重要表现。正如陈永革所言:“佛教戒律既是佛教作为其宗教形态的立法之本、立教之本,同时也是表明佛教非世俗化的宗教行为规范的
a丁为祥:《罗钦顺的理气、心性与佛儒之辨》,《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b [明]传灯:《楞严经圆通疏》卷8,《卍新续藏》第12卷,第908页下。
c [明]传灯:《性善恶论》卷1,《卍新续藏》第57卷,第376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