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引流液病原菌分布及优势菌耐药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作者,E mail:qlw ych @ 收稿日期:2010 01 08
腹腔引流液病原菌分布及优势菌耐药性分析
王玉春 杨 峻 欧阳清 秦辛玲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桂林 541001)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引流液中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用V itek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115株菌株中,以G -杆菌为主(58 3%),其次为G +球菌(27 8%)和真菌(13 9%)。
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是腹腔引流液的优势菌。
62 5%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 s),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最敏感;肠球菌属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
结论:腹腔引流液中以G -杆菌为主,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临床应高度重视。
关键词 腹腔引流液;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446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930X(2011)03 0437 02 腹部手术后的腹腔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一般比较严重,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的范围相对狭窄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因此,笔者对腹腔引流液中常见病原菌及相应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求为临床提供抗感染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株来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患者(153例,其中男92例,女61例,年龄25~81岁)腹部手术后送检的166份腹腔引流液标本,经分离培养,排除同一患者先后分离的重复菌株。
1 2 方法:标本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相应要求处理,分离培养获得单个菌落后,用V itek 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法国生物 梅里埃)对菌落进行鉴定并做药敏。
对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 CCL S)(2002年版)推荐方法检测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s)。
1 3 ESBL s 检测: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T X/CL A V )、头孢他啶/克拉维酸(CA Z/CL A V )、头孢他啶(CA Z )、头孢噻肟(CT X)各一片,相距 24mm,贴在M H 平板上,35 培养过夜,测量抑菌环直径,CT X/CL A V CT X 5mm,或CAZ/CL A V CA Z 5mm 即为产ESBL s 株。
以上抗生素纸片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 4 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 T 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 T 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 T CC27853)均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2 结 果
2 1 病原菌分离情况:在分离的病原菌中,G -杆菌67株,
G +球菌32株,真菌16株,共115株,各类菌的构成比分别为58 3%(67/115)、27 8%(32/115)、13 9%(16/115),G -杆菌占多数。
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是腹腔引流液的优势菌,分别占分离菌总数的34 8%(40/115)、20 0%(23/115),见表1。
2 2 G -杆菌与肠球菌属的耐药性比较:67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 s 的有44株,产酶率为62 5%(25/40)。
23株肠球菌共检出HL A R13株,分离率为56 5%。
各优势菌的耐药性见表2、表3。
表1 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离情况
病原菌例数(株)构成比(%)G -杆菌
6758 3 大肠埃希菌4034 8 肠杆菌属
108 7 铜绿假单胞菌87 0 肺炎克雷伯菌54 3 鲍曼不动杆菌
32 6 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10 9G +球菌3227 8 肠球菌属
2320 0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7 0 金黄色葡萄球菌10 9真菌
1613 9 白色假丝酵母菌65 2 热带假丝酵母菌65 2 光滑假丝酵母菌43 5合计
115
100 0
437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JOU R NA L OF GU A N GXI M ED ICAL U N IV ERSIT Y
2011Jun;28(3)
表2 腹腔引流液中主要G-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
产ESBLs大肠埃希菌(n=25)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n=15)敏感(%)中介(%)耐药(%)敏感(%)中介(%)耐药(%)
阿莫西林0010000100
阿莫西林+棒酸32 036 032 080 013 36 7哌拉西林001006 7093 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 0016 092 008 0替卡西林0010000100
替卡西林+棒酸16 0084 040 0060 0头孢噻吩001006 7093 3头孢西丁28 0072 080 0020 0头孢噻肟4 0096 046 76 646 7头孢他啶28 0072 076 013 310 7头孢吡肟60 0040 066 7033 3头孢呋辛4 0096 033 3066 7美罗培南1000010000
亚胺培南1000010000
复方新诺明16 0084 026 7073 3妥布霉素20 0080 026 7073 3阿米卡星84 0016 092 008 0庆大霉素16 0084 020 0080 0乙基西梭霉素32 0068 066 7033 3环丙沙星12 0088 013 3086 7
表3 腹腔引流液中肠球菌属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敏感(%)中介(%)耐药(%)青霉素100 00 00 0
氨苄西林100 00 00 0
红霉素13 00 087 0
四环素26 114 359 6
氯霉素47 80 052 2
利福平8 70 091 3
环丙沙星0 00 0100 0
左旋氧氟0 08 791 3
呋喃妥因0 017 482 6
万古霉素100 00 00 0
替考拉宁100 00 00 0
庆大霉素(高浓度)56 50 043 5
链霉素(高浓度)60 90 039 1
喹奴普汀 达福普汀82 60 017 4
3 讨 论
在分离的115株病原菌中,以G-杆菌为主,与文献报道[1]的以G+球菌为主有所不同。
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为腹腔引流液的主要菌种。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因此其分离率远远高于其它感染菌种。
在大肠埃希菌的产酶菌株与非产酶株之间,除青霉素类、1代头孢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相当外、对其余各抗生素的耐药性,产酶菌株较非产酶株严重。
产酶株对3代头孢中头孢他啶的敏感性要好于头孢噻肟,后者仅为4 0%,说明大肠埃希菌主要产头孢噻肟酶,与文献报道一致[2];加酶抑制剂抑菌效果明显,且对非产酶株的抑菌效果强于产酶株;氨基糖苷类中的阿米卡星对产酶株及非产酶株的敏感性均较强,而其它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均不够理想,表现出多重耐药。
因此,酶抑制剂及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肠球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引起机体多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3,4]。
肠球菌耐药机制复杂,其不仅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而且容易被诱导产生新的耐药性。
本文中分离的23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对红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及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均>80%,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敏感,可作为术后腹腔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由此可见,腹腔引流液的病原菌多为医院感染菌种,对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往往表现出多重耐药。
在166份腹腔引流液中,有16份真菌感染,这可能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有关,同时长时间留置导管也可能是造成真菌感染的原因。
因此,临床医生应规范使用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报告选择抗生素。
尽可能减少导管在人体内的留置时间,以降低医院感染率,同时应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对于防止病原菌的播散、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文俊,张素萍,李惠霞,等.腹腔引流液病原菌分布及
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60.
[2] 罗燕萍,张秀菊,徐雅萍,等.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肺炎
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01 104.
[3] 卢 岩,张智洁,安春丽.临床分离肠球菌的分布特点
及耐药性变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4):
402 404.
[4] 杨 青,俞云松,倪语星,等.2007年中国CHI NET肠
球菌属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
(3):175 179.
43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Jun;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