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目录
一、中国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
一、中国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
1.世界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
2.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状况及前景
3.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是中国文化
1. 世界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
①世界汉语热
a.150多所外国大学设中文系或东方学院
b. 6000多个海外汉语教学点
c.1200多所国外高中设语文课
d.东南亚多数中小学都设汉语语文课
e.许多英语国家大学规定汉语为第一外语
f.联合国中文文件受欢迎,每每加印
②中国传统文化热
a. 截至2012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和535个孔子课堂,
共计935所,分布在108个国家(地区)。
2006年在北京成立了孔子学
院总部。
目前还有很多国家正在申报成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b.联合国建议国际教师节定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
东南亚多国、
台湾、欧洲部分国家都已实行,美国有的州也在酝酿实行。
c. 2005年起,多国建“中国文化周”。
如法国,澳大利亚(定在每年中
国春节七天),而美国有的州则在中国春节放假一天。
d. 自2002年起已举办了十二届全世界中国文化知识竞赛(“汉语桥”)。
2004年全世界广泛参加,盛况空前,决赛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选手的
普遍性和高水平,令国人吃惊。
2.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状况及前景
全世界对外英语教学已进行二百年,而中国大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展四十多年,大陆起步又晚于港台。
虽然大陆面向全球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短,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据国家汉办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逼近1亿,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则在1000万人,且这一组数据还在不断上升。
这种全球汉语热的大趋势带来了对外汉语教师严重短缺,汉语教师数量与需求相差甚远。
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成为了汉语推广的一个瓶颈。
3. 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是中国文化
①了解外国人不同的思考角度,从文化角度解释语言
例如:“老大小”(北京动物园说明牌之事)、“大胜”与“大败”(中美乒乓球比赛)、“讨厌”、“恨死你了”(电视剧故事)
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也。
”物极必返,周而复始,无始
无终,两端相同。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在语言文字上的表达方式。
②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准确而形象地介绍中国文化
例如:赵大年《过年》中“过年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句子里的“年”、“饺子”“年”——庆祝什么、“饺子”——从“交子”时刻说起、“交子”变“饺子”——偏旁的形成与发展
汉代汉字偏旁的发展:从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到其它偏旁的产生,汉字数量的大增。
许慎《说文解字》的产生背景。
③尊重外国文化,慎重进行文化对比
为教学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原则是客观,不故意对外国文化进行批评。
特别是涉及宗教的问题和不同宗教之间关系的问题。
“不同文化可以也应该和谐共处”。
(胡锦涛对布什的谈话及在耶鲁大学、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演讲)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1. 中国文化概论
2. 中国历史文化
3. 先秦诸子学说与中国人的思想
4. 中国的宗教与宗教文化
5. 中国制度文化
6. 中国民俗文化
7. 中国古代阴阳学
8.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9.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0.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文化
11.北京文化
12.中外文化交流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
1. 中国文化基本理论
2.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3.诸子百家与中国哲学
4.中国的宗教与宗教文化
5. 中国制度文化
6.中国民俗文化
7.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8.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9. 中外文化交流
1. 中国文化基本理论
①文化三类说
a. 物质文化
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称作物质文化。
只有表现或体现某种精神观念的物质创造才能称作物质文化。
如:
b. 精神文化
c. 制度文化
制度和法律是通过政权强制实施的,它不管人们是否欢迎、是否自愿接受。
文表现或体现某种精神观念的某种制度在长期执行中所形成的在一切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中化三类说
物质创造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时代、民族、社会的思想精神
表现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心态活动
因此,任何制度长期地执行,必然在社会与民众中形成一种精神、理念或现象,这就是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们自愿选择的,而制度文化是人们被动接受的。
②中国文化的特征
③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④东西方文化核心的不同
3.包容性
4.多样性
2.连续性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和合团结,求同存异思乡、怀旧、寻根、问祖,重故乡。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敬德保民。
以宗法制度、道德观念维系整个社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殊途同归。
“执两用中,”中庸至德,统一为目的。
构建和谐社会。
乡土情谊、故国之思、爱国之情。
祈求太平、盼望安定,乐天知命。
重视传统,但“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自觉创新,与时俱进。
2.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①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的四大流域
②汉朝以前中国形成的三个文化带
中国古代全国分成三个文化带:长城以北,长城与长江之间,长江以南。
三个文化带以各自特点在发展,共同汇合成中华民族文化。
长
城
江
长
游牧文化区
农耕文化区
渔猎文化区
③中国历史变革
④中国历史重大事件
⑤中国历史名人表(一)
中国历史名人表(二)
3. 诸子百家与中国哲学
①总论
a.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400年,周天子失天下,诸侯自立,各行其政,各用能人,终使各派学说大兴,使诸子百家形成。
诸子百家著名学派:
号称百家,“名者十家”(汉书·艺文志):儒、墨、道、法、阴阳、名、
农、
兵、纵横、杂家。
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
经历代完善补充,已成为中国哲学的结晶,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根底,每个中
国人无不受其影响。
b. 先秦诸子一览表
c.中国哲学的形成
d. 中国哲学的中心
②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a.孔子的成就(前551—前47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理想的宣传:仁,和
人生观的倡导:入世;重实践和人事、伦理
教育思想与教育成就:古代文献的整理,提倡个人修养并以身作则
b.孟子的贡献(前372—前298年)
政治主张:仁政,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国家统治理论:劳心劳力说。
提出个人修养标准:达穷进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c.荀子的贡献(前314—前219年)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 提出“隆礼重法”即礼法并重,成为历代的治国之策。
坚持“天行有常”的自然规律,认为天道不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其弟子韩非子、李斯皆为著名人物
天人合一——天人关系即天道与人道是相通而统一的。
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自春秋时提出,至北宋张载正式命名此四字。
内圣外王——人必须有很高的内在修养,才能在社会上取得尊敬和地位。
“内圣外王”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儒家的主要主张
③道家思想、老庄哲学
a.老子及其著作(公元前—?)
名李耳、老聃。
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春秋末周景王时任王室守藏史(国家图书馆管理人员),后王室内战,老子弃官出走,西出函谷关时写《道德经》,写毕,骑青牛而去,不知所终。
有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言》。
全书共5000字,分80章。
儒道
仁礼教
修
家的五项主要主张
重视修养,完善人格。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信为人之本,达进穷退,处世有则,中庸至德。
仁爱,仁政。
仁即是人际关系处理原则,又是实施统治的基本政策。
“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和谐相处。
确立人生道路、树立正确人生观,积极面对社会现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
礼仪礼制,礼强调等级秩序,维护等级秩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有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富而后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引而不发。
“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慎思笃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老子的代表性理论
c.庄子及其主张
庄周(约前369—前286),今河南商丘人。
早年曾任漆园小吏,终生不满现
实而隐居。
“道家”称号自庄子始。
哲学思想:继承老子“道”的观念,但走上极端,认为既然“道”支配一切,
则一切主观努力皆无用,一切事物都无差别,成为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名言:“等长短,齐万物,一生死,泯是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
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齐物论》)
④ 法家与中央集权理论的产生 a.法家三派
道
3.朴素辨证观
一切事物都要走向它的对立面,这是由“道”决定的。
“反者,道之动也”,“有无相生,难易相长,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物壮则老”,“福祸相倚”
世界万物是从“道”产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支配一切事物,按一定的轨道行动或变化。
“道”决定一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万物本源
1.客观规律
b.韩非子与法术势三结合
韩非(前280—前233年),韩国贵族后代,战国末与李斯同学于荀子。
被秦王嬴政征用并重用后,完成法家理论,后被李斯毒死狱中。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55篇文章,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
4.中国的宗教与宗教文化
①中国的佛教
a.佛教的产生与传入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前5世纪,创始人是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
其创建的本意是反对婆罗门教在印度实行的等级森严而压迫沉重“种姓制度”﹙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提倡人人平等。
释迦牟尼去世后100年佛教产生,后阿育王建立孔雀王朝,用佛教,政教合一,统治500年。
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
公元七世纪再传入西藏,形成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广泛深入地与汉文化结合,完全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中国佛教的教义、主张
三世轮回说是佛教的主要教义,宣传人有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人不断在六道里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这种理论可使所有的人都有所寄托和希望。
因为轮回说,中国的佛教主张不杀生、不吃荤、不结婚。
容忍、不争、平和的宣传,叫人与世无争,有利于维护和稳固统治秩序。
各种佛教建筑、艺术、佛经宣传,使佛教更易与中国传统及民众相结合,更
易于在中国立足、发展。
c.中国佛教胜迹
四大名山
四大石窟
d.佛教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对主观精神世界的作用给予有力的宣传,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这都是佛教带来的思想。
汉以后影响中国,宋以后唯心主义哲学都受佛教影响。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 禅诗,经变。
清谈、悠远、空灵的风格
发展了中国的艺术:绘画,雕塑,音乐,建筑。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词汇,成语,俗语、谚语等。
如:世界、规律、实际、客观、主观、相对、绝对、清规戒律等。
②中国道教
a.道教起源
原始宗教和巫术:对自然与祖先的祭祀、祈祷,以求沟通人与鬼神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代“方士”的活动:鼓吹仙术的方士,炼丹采药以求长生不老的活动。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并成为后来道教的理论根据。
道家思想被神化:老子《道德经》本是朴素辨证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生社会的著作,却被曲解而神化,奉为道教经典。
传说中的黄帝也被拉来说成是和老子一样主张清静之术。
b.道教的形成
汉末张道陵辞去江州(重庆)县令职务,入大邑县鹤鸣山修炼,自作道书,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建“五斗米道”。
无论什么人,只要交五斗米即可被保护。
在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中,割据汉中,儿张衡、孙张鲁三代人努力,在陕南川北建立政权达三十年,五斗米道遂成道教起源。
西晋统一中国后,五斗米教分裂,转入民间者成为道教。
c.道教的发展
●南北朝开始出著作、理论,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南朝梁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首次开列道教神仙名单。
●唐、宋、明朝尊宠道教:唐封老子,建道观,宋畸形发展,明改“天师派”为“正一派”。
●金元“全真派”产生:金时道士王重阳于终南山创“全真派”,与张天师派决裂,后转山东栖霞修炼,收七个弟子,大弟子邱处机遇成吉思汗,受封长春真
人,建北京白云观,主持全国道教。
d.道教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化学,医药,文学,体育)有较大贡献
●在炼丹制药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并成功制出朱砂等药品,为中国的化学、医学作出了贡献。
●注重修炼养身,以求长生不老甚至成仙,创造了气功和武术,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诗歌、神话及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方面,有独具特色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
●主要活动与大量民间习俗、节日重合,中国化,百姓化,对民俗发展有重大贡献。
③关于基督教
a.产生
公元一世纪耶稣为反抗罗马总督与犹太上层统治者,宣传组织革命而被害。
继任者后与罗马统治者合作而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建立了基督教。
b.基督教教义
创世说;原罪说;“三位一体”说;“因信称义”说
c.基督三派
天主教:公元一世纪产生,耶稣=基督(救世主)=天主。
东正教:1054年东西分裂,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成立东正教。
基督(新派):1530年马丁·路德宗教革命,成立新派,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主张“因信称义”说。
d.名词:基督----救世主,指耶稣。
圣诞----耶稣诞生,家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区。
父亲是木匠,母亲是
家庭妇女玛利亚。
耶稣降生在马棚里,12月25日。
创教----公元28年(耶稣34岁)
犹大----耶稣有十二个门徒,犹大为末,后犹大以吻(恶毒的吻)在惯例聚会晚
餐(“最后的晚餐”)上向罗马总督出卖了耶稣,总督赏了
犹大三十个银币,犹大是耶稣革命活动的第13支负责人,
所以“13”成为基督徒们忌讳的数字。
复活----耶稣被害是公元30年4月7日星期五(“黑色的星期五”),为了拯救
人类,耶稣于星期日复活。
公元325年基督教尼西亚公会决
定每年三四月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
④关于伊斯兰教
a.命名:伊斯兰——阿拉伯文“驯服”。
穆斯林:“驯服者”
b.传入中国:公元七世纪,主要在中国西北地区。
c.教义:六信——信安拉是唯一的神(真主),信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信
天神,信《古兰经》是安拉的启示,信一切由安拉前定,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d.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增加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回族形成,10个民族形成新信仰。
●
科学技术的影响:数学,天文历法,医学,饮食。
●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四大发明等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起了桥梁作用。
⑤ 中国人的三大崇拜
中国人不变的信仰是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
三大崇拜严格地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世俗民风。
5.中国制度文化
① 行政区划制度 :中国行政区划设置演变
生存之本,“无天地,恶生?”(荀子)人类生存环境的崇拜
同类之本,“无先祖,恶出?”(荀子)祖先是人类家族得以延续的纽带
治教之本,“无君师,恶治?”(荀子)君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者与教导者
② 职官制度
③ 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
国古代职官
中央
地方
六部
吏部:官员任免考核户部:土地、户口、财政礼部:学校、科举、祭祀工部:工程、屯田兵部:军队、战争刑部:刑法、狱讼
郡(府):中级,称太守、刺史、知府等丞相、太尉、御史中丞省:地方大员,称节度使、巡抚、省长等
县:基层政权,称县令、知县、县长
三公
b.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
6.中国民俗文化
1.传统节日
2.婚丧礼俗
3.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
5.地域民俗
6.民间工艺
7.习俗与禁忌
②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习俗的不同表现
①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会传承变异
1.民俗会传承。
靠历史上一代一代的继承,也靠地理上一点一点的传播。
2.民俗会变异。
随时代的发展,民俗会不断改革、丰富,甚至移风易俗、形成新的民俗。
3.民俗变异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协
调;二是政府干预。
民俗具有地域特色
民俗是社会规范
1.自然环境影响民俗,衣食住行都与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
2.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民俗差异,如宗教、语言、文化背景、民族特征。
以上两点形成民俗的地域特色。
1.民俗必须为全体社会共同接受,而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
2.民俗对全体成员有约束作用。
3.民俗可保证社会民风的持续发展。
③中国节日习俗
a.起源
地理形势,水源生态,气候温度生产种类,贫富程度,生活状态文化水平,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传统,民族历史,民族理念宗教信仰,宗教种类,其它信仰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二十四节气中成为节日者(清明等)
元宵节、百花节、七夕节
重阳节、冬至
寒食节、端午节、先师节
国庆节、儿童节、青年节、妇女节
佛诞日、浴佛节、上元节
中元节、开斋节、圣诞节、复活节
b.中国重大节日一览表
④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俗
a.决定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包括一夫一妻多妾
c.婚嫁过程——六礼
纳采(提亲),问名(看八字),纳吉(订立婚约),纳征(送彩礼),请期(约定婚期),亲迎(迎娶)。
今多省略为纳吉、亲迎两件事。
⑤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丧葬起源与发展
⑥中国的饮食习俗
a.主食为主(粮食为主食),菜、肉、蛋、奶等为辅
b.讲究色、味、香、形、质(颜色、口味、香气、形状、质量)
c.盛载器皿恰当,上菜顺序合理
d.进餐要时间适宜、环境静谧、情趣优雅
e.饮食与社交关系密切
f.饮食水准是社会政治好坏、民心归向的衡量标准
中国的四大菜系
⑦中国的饮料
⑧形成服饰民俗的四个原因
a.文化传统
整齐、大方,含蓄、内向,衣帽鞋饰配套。
面料、款式可以变,但文化传统不变。
b.与时俱进
随时代发展而改变,要适应时代、社会要求。
c.工作需要
因工作环境、性质的需要而统一着装,如军队、警察、企业、服务行业、学生等。
d.民族与地域特色的表现
⑨民间工艺
劳动人民为生活需要或审美要求,就地取材生产的各种产品,多为手工制造。
种类繁多,难易不一,代代相传。
7. 中国建筑文化
① 中国景观种类——城市,宫殿,园林,寺庙,民居,工程,附属建筑。
② 中国建筑的特点——结构,布局,造型,风格,变化。
③ 中国建筑的文化理念——宗法礼教,天人合一,民俗风情,理想情趣。
① 中国建筑景观种类
a. 城市建筑—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 24个(1982年公布)
北京 承德 大同 南京 泉州 景德镇 曲阜 洛阳 开封 苏州 扬州
杭州 绍兴 江陵 长沙 广州 桂林 成都 遵义 昆明 大理 西安
延安 拉萨
中国建筑景观
园林寺庙附属建筑
现代建筑
工程
民居
城市
宫殿1
2345678
第二批 38个(1986年公布)
天津保定平遥呼和浩特沈阳上海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南昌济南安阳南阳商丘武汉襄樊潮州重庆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第三批 37个(1994年公布)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淄博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七大古都
b.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一)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二)
c. 中国古代园林
d. 中国的寺庙建筑 概说:
中国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派)。
各宗教都有自己的建筑,包括作为主建筑的寺、观、阁、堂,也包括其它建筑如塔、洞窟、巨大雕像等。
各宗教建筑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宗教建筑的文化意义有三:
一、以近乎艺术形象的建筑,表达教徒的信仰和虔诚心态; 二、制造神秘境界,以向全社会做教义宣传; 三、向所在地世俗靠拢,以争取发展信徒。
e. 中国民居建筑
1.
f. 中国古代著名工程
长城:秦修、汉补、明加固、约2万里。
陵墓:秦始皇陵、汉陵、唐陵、宋陵、西夏王陵、金陵、明陵、清陵。
运河:南起杭州北至通州,全长约1800公里。
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郑国渠、灵渠。
著名桥梁:灞桥、赵州桥、卢沟桥。
著名关隘:山海关、黄崖关、慕田峪关、居庸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
娘子关、嘉峪关。
院落式
中国民居种类
其它
围楼:福建、江西、广东、广西。
客家人
徽式民居:安徽黟县、歙县、江西婺源苏式大宅:苏州园林大宅院
山西大院:王家、常家、乔家、曹家、渠家
四合院:北京最典型
碉房式:墙厚、门窗小。
西藏、青海。
穹庐式:蒙古包。
内蒙、青海、新疆。
井干式:整根木材成井字叠压。
林区。
干栏式:吊脚楼。
西南潮热地区。
窑洞:靠山窑、地坑窑。
陕西、山西、河南
g. 中国古代附属建筑(一)
中国古代附属建筑(二)
②中国建筑的特点
8. 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知识
①中国古代文学
②中国现当代文学
③中国书法、绘画艺术
④中国影视、戏曲、曲艺
⑤中国民间工艺
①中国古代文学
a. 古代诗歌的体裁、题材
体裁完备
四言古诗——先秦时期成熟,代表作《诗经》
杂言诗——先秦时期成熟,代表作:屈原作品。
五言诗——汉代成熟,代表作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
七言诗——魏晋南北朝成熟,代表作鲍照诗
格律诗——唐代完成,代表作唐诗
题材丰富
言志诗、抒情诗——形成于先秦,如《诗经》、《楚辞》
叙事诗——形成于汉代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
玄言诗——形成于魏晋,如竹林七贤作品
山水诗——形成于南北朝至唐朝,如谢灵运.谢脁.盛唐山水诗派
田园诗——形成于南北朝至唐朝,如陶渊明、王维
边塞诗——形成于唐代,如边塞诗派岑参、高适
新乐府——形成于唐代,如白居易等
理趣诗——形成于宋代,如朱熹等
咏史诗——从先秦到清代,如左思、李白、杜甫、杜牧
b. 中国古代著名散文作品或作家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
两汉: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贾谊﹙过秦论﹚
魏晋南北朝:曹植﹙洛神赋﹚、陶渊明﹙桃花源记﹚、江淹﹙别赋﹚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韩愈﹙师说﹚、柳宗元﹙永州八记﹚、杜牧﹙阿房宫赋﹚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金元:元好问
明代:刘基、归有光、袁宏道、张岱
清及近代:黄宗羲、方苞、袁枚、姚鼐、龚自珍、章炳麟、梁启超
c. 中国古代著名戏曲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宋代:《赵贞女》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散曲有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高祖还乡》等。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