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海》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林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

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

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

(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

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

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

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
(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

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
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

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当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

(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

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

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

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

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

请看:它们的美
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

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

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

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

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

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

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

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

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

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

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

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

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

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
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评析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全人"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了立体化。

创新的层次定位很准确。

简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深入研究品味重点片段的前提。

欣赏录像是前一个环节的延伸,又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可以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巧妙地"点火扇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品读提示独具匠心。

一个"品"字的运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体特征。

提示的内容颇具启发性和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有效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创新教学的显著特征。

此环节由学生提出讨论学习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参与很巧妙,绝无喧宾夺主之嫌。

师生平等地参与比赛是崭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体现,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

"教材无非是例子。

"把师生精心选择的重点片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按照段落顺序串讲课文的格局,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巧妙创新。

这是新的教材观的体现。

此环节可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板书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诵读训练方式新颖独特,行之有效。

究其实质,是因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这是不无道理的。

创造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师生同台竞相创造是课堂创新教学的至高境界。

该环节巧妙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精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总评:
这个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体现了语文。

1、教学目标立体化。

创新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而"人",是大写的"人",丰满的"人",立体的"人"。

所以,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做到
教学目标立体化,必须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有意训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得到主动提高。

这堂课,贯穿全过程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三局比赛。

这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他们竞争合作与民主平等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语言文字,能够从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2、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子的功能。

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切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整堂课,学生不是呆板地学课文,而是转换角度,围绕林海的美与教师展开比赛。

这种转化,并非雕虫小技,而是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过程。

3、教学过程美育化。

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

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化,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并创造美,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素质,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

这堂课,时时处处都在围绕"美"组织教学,完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育化。

4、教学方法主体化。

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学着眼,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精心安排了有条理、有层次、有情趣的自读自悟、辩论发言、诵读比赛和诗文创作等内容。

这些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方法的主体化。

《林海》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

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

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
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

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

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

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

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

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

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

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指读有关语句。

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
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

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

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

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

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

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进行科学研究
《林海》教学设计3
一、教材说明
《林海》是老舍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林海》是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本组阅读训练的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为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并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温故求新
开课就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用导语过渡到本课时内容:眼前的景物证实了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现在老舍置身与兴安岭,看到了山岭、树林、野花,他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请看课后思考·练习1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相信学生,扶持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的要求自学,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勾画批注。

然后在六人小组里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读的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听的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补充。

还用你既然那么喜欢大兴安岭的山岭,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出对它的喜爱来。

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等话语鼓励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3、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通过分男女生读、自由朗读、齐读、变序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中,逐步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用导语通过学习,你收获一定不小,现在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

那么请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特点明显,是采用了比较、比喻、拟人等多种描写手法,才使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感情表达真实的。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我把课后出现的两个句子用小黑板抄写下来,并将与之比较的句子同时出示,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体会到比喻、拟人等写法可以是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5、鼓励探索,培养求知
课文中有一些空白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空白,我在课前要求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知识空白点,并通过上网、查找工具书等收集有关资料。

如云横秦岭中关于秦岭,大兴安岭林场的综合利用的方式等的资料。

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内容时就让学生补充。

五、精设板书
为了体现《林海》这一课的特点,我在板书的设计上颇费心思。

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先抓住作者三个亲切舒服这条思路,贯穿全文,构成体系。

再引导学生把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思路凝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上线条表现出来。

使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显而易见,作者的真情实感凸现出来。

总之,我以新的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将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中探索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林海》一课的学习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表达真情实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