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课件-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序。
读一读,写一写
陡 惊惶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攀谈 苛捐杂税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军阀 缴 欺侮 道歉 Q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以声写静,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系。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 明确列出与本学期所学课文有关的年份。
Q1:速读文本,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
• Q1:速读文本, 一句话概括故事内 容。
• Q2:本文以什么 为记叙顺序?并说 明理由。(答案在 原文)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 时间变化、地点转
老山界。
移
Q3:小组合作,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经过。
任务分配:以“时间”为序,分组归纳填表。
下午---傍晚:全体
天黑:第一组
半夜:第二组
黎明以后:第三组 下午:第四组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 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 身子蜷起来”
这几个动词细腻生动的写出了 冻醒后的感受,表现了寒气刺骨的 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 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探究升华
Q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 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 么地方躲起来了。
景色明朗、清新。 Q2: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中你读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老山界, 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Q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的?
Q4:文章层次划分。(同桌交流)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下午 山沟 “我们” 偷了个空,跑到前边去
一
傍晚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天 天黑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夜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山路半夜露宿
第 二
黎明 以后
雷公岩
红医军务战人士员、翻越雷公岩
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是以声写静,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系。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试举例说明一二。
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Q2: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中你读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Q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
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 来讨论体会。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 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 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 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 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 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 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越城岭—老山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 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老山界
陆定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 么?
从中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 民家男主人不知道过的是红军,以为是先前 总是抓壮丁的队伍,所以躲起来了。
Q2: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
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 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 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 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 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 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 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酣然入梦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试举例说明一二。
蜷 缀 矗立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96年5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
细切
咀嚼 呜咽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澎湃
督促
落得很远了 搀扶 慰问 灌输
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年6 月—1996年5月),男, 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 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 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 导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 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 少共国际代表。
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 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 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 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 (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 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在此。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7昼夜,以 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 的大坪、凤凰嘴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之后,中 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 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 第一高峰——老山界,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困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战士态度
• 走路难 没有丝毫胆怯 • 睡觉难 毫无怨言 • 吃饭难 忍饿爬山 • 处境难 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作业(四选三): 1.正式作业:誊抄重点字词。(必做) 2.完成配套练习册第21页中的1-4小题和第8 题。(必做) 3.谈一谈学习本课后,你获得了什么样的 启示,并用优美真挚的语言记录在日记本 上。(选做) 4.查阅将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大 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在日记本上。明 确列出与本学期所学课文有关的年份。 (选做)
寂静。
Q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音”,这不是自 相矛盾吗?
不矛盾。这是以声写静,可以引起读者多 方面的联系。
Q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的?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排比。
Q5: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
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天黑:第一组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 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 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 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1996年5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0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2. 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巩固理解
•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试举例说 明一二。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图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Q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的?
从中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过的是红军,以为是先前总是抓壮丁的队伍,所以躲起来了。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面对“难”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 先写从山下向上望的情景,“只见火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Q3: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 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 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 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精彩的景物描写 ——老山界夜半的所见所闻
Q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描 写所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受? 有何表达作用?
• 星星、山峰、山谷;
• 自上而下; • 比喻; • 庄严、奇伟; • 用巨人比喻身处的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
峻,又暗示了红军的处境艰难。
Q2:“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缺乏 篱笆 奇观 绝壁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军阀 缴
欺侮 道歉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峭壁 骨碌 疲倦 攀谈,宣传红军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Q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Q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
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 明确列出与本学期所学课文有关的年份。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Q2: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 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 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 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 (“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 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 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 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 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半夜:第二组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蜷缀
矗立 细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 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老山界,
底下。” 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Q1:怎样理解第12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Q2:“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33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课文精读
• Q1:老山界是红 • Q2:从红军战士 军长征翻越的第一 面对困难的态度中 座难走的山。“难” 你读出了红军战士 体现在哪几方面? 怎样的思想品质。 面对“难”红军的 态度是怎样的?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 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面对“难” 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
读一读,写一写
陡 惊惶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攀谈 苛捐杂税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军阀 缴 欺侮 道歉 Q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以声写静,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系。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 明确列出与本学期所学课文有关的年份。
Q1:速读文本,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
• Q1:速读文本, 一句话概括故事内 容。
• Q2:本文以什么 为记叙顺序?并说 明理由。(答案在 原文)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 时间变化、地点转
老山界。
移
Q3:小组合作,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经过。
任务分配:以“时间”为序,分组归纳填表。
下午---傍晚:全体
天黑:第一组
半夜:第二组
黎明以后:第三组 下午:第四组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 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 身子蜷起来”
这几个动词细腻生动的写出了 冻醒后的感受,表现了寒气刺骨的 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 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探究升华
Q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 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 么地方躲起来了。
景色明朗、清新。 Q2: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中你读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老山界, 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Q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的?
Q4:文章层次划分。(同桌交流)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下午 山沟 “我们” 偷了个空,跑到前边去
一
傍晚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天 天黑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夜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山路半夜露宿
第 二
黎明 以后
雷公岩
红医军务战人士员、翻越雷公岩
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是以声写静,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系。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试举例说明一二。
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Q2: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中你读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Q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
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 来讨论体会。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 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 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 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 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 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 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越城岭—老山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 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老山界
陆定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 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 么?
从中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 民家男主人不知道过的是红军,以为是先前 总是抓壮丁的队伍,所以躲起来了。
Q2: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
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 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 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 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 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 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 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酣然入梦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试举例说明一二。
蜷 缀 矗立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96年5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
细切
咀嚼 呜咽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澎湃
督促
落得很远了 搀扶 慰问 灌输
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年6 月—1996年5月),男, 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 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 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 导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 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 少共国际代表。
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 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 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 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 (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 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在此。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7昼夜,以 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 的大坪、凤凰嘴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之后,中 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 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 第一高峰——老山界,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困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战士态度
• 走路难 没有丝毫胆怯 • 睡觉难 毫无怨言 • 吃饭难 忍饿爬山 • 处境难 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作业(四选三): 1.正式作业:誊抄重点字词。(必做) 2.完成配套练习册第21页中的1-4小题和第8 题。(必做) 3.谈一谈学习本课后,你获得了什么样的 启示,并用优美真挚的语言记录在日记本 上。(选做) 4.查阅将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大 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在日记本上。明 确列出与本学期所学课文有关的年份。 (选做)
寂静。
Q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音”,这不是自 相矛盾吗?
不矛盾。这是以声写静,可以引起读者多 方面的联系。
Q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的?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排比。
Q5: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
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天黑:第一组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 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 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 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1996年5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0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2. 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巩固理解
•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试举例说 明一二。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图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Q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的?
从中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过的是红军,以为是先前总是抓壮丁的队伍,所以躲起来了。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面对“难”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 先写从山下向上望的情景,“只见火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顺序。
Q3: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 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 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 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精彩的景物描写 ——老山界夜半的所见所闻
Q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描 写所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受? 有何表达作用?
• 星星、山峰、山谷;
• 自上而下; • 比喻; • 庄严、奇伟; • 用巨人比喻身处的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
峻,又暗示了红军的处境艰难。
Q2:“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缺乏 篱笆 奇观 绝壁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军阀 缴
欺侮 道歉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峭壁 骨碌 疲倦 攀谈,宣传红军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Q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Q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
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 明确列出与本学期所学课文有关的年份。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Q2: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 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 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 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 (“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 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 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 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 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半夜:第二组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蜷缀
矗立 细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 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老山界,
底下。” 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Q1:怎样理解第12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Q2:“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33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课文精读
• Q1:老山界是红 • Q2:从红军战士 军长征翻越的第一 面对困难的态度中 座难走的山。“难” 你读出了红军战士 体现在哪几方面? 怎样的思想品质。 面对“难”红军的 态度是怎样的?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 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面对“难” 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