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拜师许谦,学习理学 在丹溪36岁那年,听说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 学医,遂前往听讲,并拜及门下,他对许谦所授理学非常崇 拜。“ 每宵挾册,坐至四鼓”。学后,“自悔昔日之沉冥颠 隮 ,汉下如雨”(《丹溪翁传》)。丹溪刻苦攻读理学四年, 终有所悟,学业大进,并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理学家。这段 经历,对他后来学医,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并对他的医 学理论及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来,许谦久病不愈,在床前对丹溪说:“吾卧病久,非精 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 (《丹溪翁转》)鼓励丹溪进一步学医。当时,丹溪年届四 十,他决心弃儒学医,遂重研灵素,日夜不辍,历时四年。
二、丹溪对杂病及痰症的贡献
丹溪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卓有建树,在临床治疗上也贡献卓著。 今人视丹溪,即谓其为养阴派之开山鼻祖,其“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之著名观点无人不晓。似乎丹溪治病必用知柏。其实, 养阴学说只是他在医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之一。细读丹溪著作, 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养阴理论但为养生而发,决非其学术之总 体。丹溪乃医学界出类拔萃之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汲取河 间、东垣、子和之长,溶诸医家之精华于一炉。 丹溪在治疗上重视辨证论治,决非拘拘于养阴一端。由于 他善于博采众长,融汇新知,著书立说,独树一帜,所以其治 疗杂病的精湛经验,被后人奉为圭臬。故王纶誉之曰:“杂病 宗丹溪”,又曰:“丹溪治病不出气、血、痰,三者又每兼 郁”。(《明医杂著》)。清 .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
上药共服20多剂诸症悉减心前区寒痛亦已大减多剂诸症悉减心前区寒痛亦已大减发作次数已不频繁每月发作次数已不频繁每月23次未再发生类似休克样的表现但次未再发生类似休克样的表现但自觉最近进步较前一段为慢胸膺尚发闷手臂伸举虽无牵制但自觉最近进步较前一段为慢胸膺尚发闷手臂伸举虽无牵制但尚有放射性酸痛睡眠略有进步已能平卧睡后亦觉舒适饮食尚有放射性酸痛睡眠略有进步已能平卧睡后亦觉舒适饮食二便皆正常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丹溪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他非常关心贫 苦百姓的疾苦,经常出诊诊视病人,虽风雨载途,也 从不推辞。丹溪常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 耶”?穷人求诊,不但不取报酬,而且还无偿给药。 有的家境贫寒的病人,不敢指望丹溪治病,丹溪知后, “不待其招,带药去其家,使其获救而愈”。 丹溪“孤高如鹤”,一生简朴,布衣素食,节制膏 粱厚味,甘于淡泊。年逾七旬,依然“神茂色泽”, 精力充沛。他不信鬼神,力辟其廖。丹溪临终前,嘱 其子朱汜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意谓:医 学理论精深,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误人性命 啊!
总结丹溪之治验曰:“杂病主治四字者,气、血、痰、 郁也。丹溪治法,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 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可见 其影响之深远。 查《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正编 . 朱丹溪医案》,统计 其中117案,应用最多的方剂就是四物汤与二陈汤。 其中:四物汤滋阴养血,活血和血;二陈汤健脾理气, 燥湿化痰。二方主治均在气血痰郁之中。在四者之中, 气血理论早已见诸各书,前人均有详论,唯痰、郁二 者,专论甚少。而丹溪恰恰是论前人所未及,在痰郁 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在理论上颇有建树, 在临床上也多有创见。
2 、痰证的病机—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关键有二: 一曰脾虚,二曰气郁。 ①脾虚→运化无权→水谷之气悉化为痰(“东南 之人,多是湿土生痰”)。 ②气郁→火逆于上→熬炼津液生痰(“七情郁而 生痰动火,生痰之由也”)。
痰的病机特点: ①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结聚于胃、则呕吐、翻胃、嗳气、 气逆、嘈杂;结聚于肠、则腹痛,泄泻;聚于皮里膜外、则 为疟;聚于胁下、则疼痛、咳嗽;聚于巅上、则头痛、眩晕; 聚于肢末、则四肢百节走痛、手麻、指麻;壅阻经坠、则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痿、厥、惊风等;痰核流注、则结核肿 块。 ②与六淫相挟为患—六淫之邪,均可引动痰饮相挟为患。 风挟痰饮可转化为“风热痰”,眉棱痛;寒挟痰饮则呕吐; 暑邪挟痰饮则为暑风;湿邪挟痰则头眩、带下;火邪挟痰则 头眩、干咳、肌肤衄血 、疹。 ③伴气血虚弱而生—如气虚兼痰、血虚兼痰均可发为中风。
1、天资聪颖,人称“神童”
丹溪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居浙江义乌赤岸镇,因 该镇西南之东溪、西溪合流处,名曰丹溪,故学 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老人”。
丹溪家族世代为儒。丹溪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性情豪爽。他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 一挥即成,故人称之“神童”。少年时因家境衰 落,以采药为生。
5、医术超群,闻名遐迩
四十八岁时,丹溪已成为一代名医,闻名大江南北,重返故里。当 时诸医拘执陈、裴方书,听到丹溪讲的医理,始则反感,继则嘲笑与 排斥。丹溪也不争辩。但是,在丹溪治病的卓越的疗效面前,纷纷改 变了态度。尤其是丹溪将许文懿老师十余年的风疾治愈后,众医“心 悦口服,数年之间,声闻顿著”(《丹溪翁传》),或尊丹溪为师。 从此,丹溪声名大振,四方求医者络绎不绝,日达数百人,由于他用 药精当,往往一剂病除,故人誉其为“朱一贴”、“朱半仙”。
3、痰证的临床表现—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谓:“痰 之一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临床症状错综复杂。 如:“为咳为嗽、为吐为利、为眩为运、为嘈杂惊悸、 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肋间漉漉有声、或 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 此外,一些结核、积块与神志、精神病变,如癫、狂、 痫、郁等症,亦多因痰而成。故《丹溪心法》又云: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凡人身中有结核、 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痰注也”。“痰在膈间,使人 癫狂、或健忘”等等。故曰:“顽病怪症多属痰”, “怪病皆因痰作祟”。足见痰证在临床上十分普遍,其 表现错综复杂。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人称其为“丹溪翁”,生于公元 1281年,淬于1358年,享年77岁,丹溪幼年亡父,家境贫 寒,母子相依为命。青年丧妻。其学医之路崎岖,成才之 路给人以很大启迪。
生平事迹
1、天资聪颖,人称“神童”
2、发愤学医
3、拜师许谦,学习理学 4、跋涉千里,终得良师 5、医术超群,闻名遐迩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下面仅就丹溪对痰证的论述作一概括。丹溪认为, 百病“多有兼痰者”。他对痰证的论述十分丰富。 1、痰证的形成 2、痰证的病机 3、痰证的临床表现 4、痰证的治疗
1、痰证的形成—痰为病理产物,痰的产生与 气血津液有密切关系。血与津液的正常运行,全 赖气的推动。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即生痰而致病。 所以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 生,气畅则痰消”。 从《内经》开始,到宋 . 陈无择的《三因方》, 均将痰饮主要作为病,而未作为因。朱丹溪则突 破了前人的病因学的框框,开始将痰饮作为致病 因素来认识。如丹溪曰:“无痰不作眩”、“癫 狂病……概多因痰结心胸间”等等。这是对中医 病因学的一大创见。
公元1358年,一代名医朱丹溪端坐在书桌前,手持
狼毫,含笑而去,终年七十七岁。家人打开它的大小书
柜,里边全都装满了书稿,这就是丹溪留给后人的无价 之宝。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赤岸镇
建了丹溪墓和丹溪庙,庙内有丹溪塑像。据《浙江通志》
载:丹溪墓前,有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的《丹溪先生墓志 铭》,至今仍为后人瞻仰。(一说:碑文“惜已荡然无 存”)。
4、跋涉千里,终得良师
丹溪在学术上有远大的抱负,为了精研医术,他离乡背井,四处寻求名 师,他寻师的行踪是:“渡浙江,走吴中(苏州),出宛陵(安徽宣 城),抵南徐(江苏丹徒),达建业(南京)”。跋山涉水一千余里, 历时五载,未得良师。回武林(杭州)后,始闻郡中有罗知悌者,世称 太无先生,精通医术,得金,刘完素之再传(刘传荆山浮屠,再传罗), 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但罗性情孤僻,世嫉愤俗,很少接待求 访,丹溪多次求见,均被拒之门外,但丹溪求师心切,学医志坚,连续 十几天站立门外, “蒙叱骂着五、七次”,“大风雨不易”。一天,狂 风大作,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丹溪依然拱立于其门”。家人将此情 禀报后,并告之门外乃许谦之门生,知悌十分感动(“时翁已有医 名”),亲自到门外迎接,两人一见如故。知悌见丹溪风度翩翩,谈吐 不俗,便收为门下,时年四十四岁。其后,丹溪日夜攻读,罗亦喜欢丹 溪之诚笃,“授以刘、张、李诸书... ...”(《丹溪翁传》)。不到两年, 丹溪尽得其传,医术大进。
三、痰证诊治验案
丹溪关于痰证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运用 丹 溪学说在临床诊治中、尤其是在治疗“顽症”、“怪病” 及疑难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疗效。现举验案三则,以见一斑。
1、痫证案 2、美尼尔氏症案 3、冠心病案
1、痫证案 杨某,男,24岁,工人,1961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自1959年9月,在旅途火车上,突然昏倒,后经西 医诊断为“癫痫”,时常在睡眠中发作,咬牙,吐白涎沫, 四肢抽搐,小便失禁,醒后神志恍惚,头痛,恶心,汗出, 平日睡眠尚好,饮食一般。 检查:舌苔白腻,质红,脉寸小,余沉细弦滑。 辨证:心肾虚怯,胆火上逆,痰蒙心神。 治则:养心清胆、涤痰安胃。
朱丹溪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痰证的贡献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诸云龙
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争鸣极为活跃的时 期,出现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有影响的“金元四大家”。朱 丹溪就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的一家,也是中国医学 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医学家。今年是丹溪翁诞辰730年,为了 缅怀丹溪老人,学习他以养阴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杂病治 疗的宝贵经验,特撰此文,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教正。 一、生平事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具体方药—丹溪以二陈汤为主方。丹溪十分推崇朱 肱《活人书》的观点,认为,二陈汤乃“治痰之准绳 也”,临床上应“审病之寒热虚实,加减而分治之”。 他认为二陈汤统治一身之痰郁,“欲上行加引上药, 欲下行加引下药”。但是,丹溪治痰并不摒弃前人经 验,而死守健脾、顺气二法。如他说:“痰在膈上, 必用吐法;痰在肠胃,须用下法……”。临床用药也并 非固守二陈汤一方。他汇集、总结了历代各家治痰之 药方,如:济生导痰汤、王隐君之滚痰丸等,并对河 间、洁古之小黄丸、白术丸、星姜汤等方进行了加减 与筛选,精心研制了星半丸、二术丸等数十个不同类 型的治痰方剂。不但在理论上发展了朱肱的风痰、湿 痰、寒痰、火痰、食积痰等论述,又从临床上提高了 其实用价值,丰富和完善了治痰之方药体系。
丹溪治痰,除了根据不同类型辨证选方外, 还总结了不少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如:“湿痰用 苍术、白术;热痰用芩、连;食积痰用神曲、麦 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瓜蒌、海石、五 倍子、半夏、香附;酒痰用青黛、瓜蒌;郁痰用 僵蚕、杏仁、瓜蒌;滑痰用竹沥;泻痰用枳实等。 他还根据痰结的不同部位,阐述了应用经验,如: 膈上痰热用天花粉;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 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达;痰在四肢, 非竹沥不开,非姜汁不能行经络;气实必用荆沥; 痰热膈滞中焦,淋涩不通,加玄明粉等。
4、痰证的治疗—金元之前,治痰之法不外吐、下、 温等法。丹溪竭力反对“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 则痰易生而多”。其治痰证的原则,主要是健脾、顺 气二法。 ①健脾—“脾为生痰之源”。脾得健运,则痰湿自 化。所谓“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②顺气—气顺则痰饮随之而化,所谓“治痰先治 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 液随气而顺矣”。
2、发愤学医
丹溪从医的道路十分曲折。十三岁时其母患“脾疼” 证,众医束手,丹溪遂有志于医,研读《素问》。“三年 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格致余论. 序》)。但是,丹溪时时追念众多亲人被庸医所误,如: 其父之内伤、伯父之瞀闷、叔父之鼻衄、其弟之腿疾、其 妻又死于积痰... ...,均死在庸医之手。想到此,丹溪“心 胆摧裂,痛不可追”(《格致余论.序》)。于是,立志 发愤学医。
方药:拟安神导痰汤加味:
清半夏9g 陈皮4.5g 茯苓9g 炒枳壳4.5g 香附9g 菖 蒲4.5g 远志4.5g 矾水炒郁金4.5g 炒六曲4.5g 水煎服
有一天,他在村头看见一伙送葬人群。棺木过后,地上有几滴鲜血, 凭经验,他认定棺中之人未死。遂赶上前去让人开馆。开馆后,见里 面一妇人,面色苍白,尸体未僵,用手伸入下身,果见污血尚鲜。朱 断定“血未凝,体未冷,尸未僵,人未死,命尚存”。立即将救命还 阳丹用热盐汤喂下。不到半个时辰,妇人面色转红,鼻翼煽动,生命 复苏。后又经丹溪精心调治,竟产下一子,从此,“见血一滴救母子” 在当地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