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情感体验 促进读写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情感体验促进读写相结合
发表时间:2019-12-09T10:25:02.2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2期作者:孙凌[导读]
孙凌广东省惠东县地质学校广东惠东 5163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41-01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这两项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考试的成败。知其重要,但要想攻克这两大难题谈何容易呀?从一般情况上讲,很多老师耗尽时间和心力分别分析和探究阅读、写作这两大难题,但少有战绩。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大搞“题海战术”。从个别情况上讲,我校属于民办学校,接收的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经济情况不好、学习基础差、阅读面窄、生活单调枯燥、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习作素材和情感的积累都少之又少,所以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低下已经在所难免了。但事实上,在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方面,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前辈早就提出过“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等教学建议。
那么怎样做到“读写结合”、互相促进呢?其实只要是文章就离不开情感,情为文之根,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可以抓住情感体验这一条线,将“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备课时,要抓住教材的情感,设计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教学体验是在师生情感的互动中完成的教案。教案当中,师生的情感互动是在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完成情感升华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第一、师生互动,备教材备学生。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训练,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1]教师备课首先备教材,备教材除了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应挖掘教材里的人文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抓出文本隐性的感情触发点。其次备学生,清楚学生的学情,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糅合、转化、生成。
理论上应该如此,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课备得再好,但课堂学生的参与性不强,课堂氛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1.课业繁重,学生不愿动脑慢慢领悟。2.陈旧枯燥的“逼迫式”“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提不起参与的兴趣。3.课堂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情感的领悟有些牵强,家长也不善情感的表达,造成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口头表达能力差。思及此,老师要采取的对策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一课教学目标和长期教学目标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激发,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真正营造出一个活跃、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可见,感情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以境入情”。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有“代入感”,要深度挖掘教材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接着进行巧妙的处理,创设出与教材的思想感情相符合的情境。然后把学生带入此情境当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境当中完成阅读教学活动,一改以前沉默枯燥的教学气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国文,事项只有两种,阅读与写作。”说明阅读和写作本为一体,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阅读教学中,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学生一定有着强烈的情感触动,老师应该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让学生将教材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趁热打铁,让学生真正完成“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化的情感进行升华,结合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社会见闻和学习上的体验,运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所学的作者布局谋篇的思维、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模仿,写一篇新的习作。如此,学生通过情感体验,以读促写,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以写悟读,加深学生对教材思想感情的体悟和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
第三、增加课外阅读,进行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语文成绩的进步,重在积累。学生必须有意识地长期进行知识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等等。当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外阅读也必不可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做出了规定:学会定制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其中就包括文学名著、报刊杂志等。因为我校图书室藏书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初中生阅读的需求。因此,部分老师自己掏钱到网上认真筛选、批量购买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旧书籍,包括名著、故事会、中学生作文选、以及过期的杂志等等。同时,还发动学生自愿捐书来丰富班级的图书角。
每周确定一节课,让学生按照推荐、赏析、读后感的步骤进行交流,老师更要做出科学、有效的点评,给出学生努力发展的建议。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阅读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以后阅读教学进行知识和情感的迁移做好了准备,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情感积累。
第四、师生互动,鼓励老师“下水”
对于老师“下水”的做法,很多老师是心生抵触、压力山大的。因为担心自己写的文章达不到范文的标准,从而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影响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不能因为自己害怕而不去做,只要它足够重要,有做的必要。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进步。”[3]其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清楚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很多时候都已陷入了中规中矩的“摸板式”教学。这一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阅读和写作的指导已进入了瓶颈,很难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更大的突破。那么,老师的“下水文”对学生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首先,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下水”示范有不可退却的责任,学生也能在老师“下水”的身教中受到鼓舞,不畏学习上的困难,勇敢前行。
其次,老师只有亲自动笔,跟学生写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文章,才能明白学生写作文的难点,然后进行研究和探讨,才能对学生的写作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我们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增加学生的阅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