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移民”和“数字化土著”代际鸿沟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自
从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暴发以来,关于“如何劝服家里老年人戴口罩”的话题屡次登上微博热
搜,在此次疫情面前,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数字化土著”和伴随着传统媒体衰落而转向新媒体的“数字化移民”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尖锐的矛盾,让代际鸿沟这个话题又再次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早在2001年,美国作家及教育学家迈克·普伦斯基就提出,近20年来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划分出迥然相异的两代人,“数字化土著”和“数字化移民”[1]。
前者是伴随着二十多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把互联网当作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习惯于从互联网中寻找行为的依据,接受网络信息对认知的塑造。
而后者从年龄上来讲则是在40岁以上人群,他们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社会化,互联网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块全新的大陆,由于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接受能力上大不如前,对新大陆的探索过程十分缓慢,这使得这群“数字化移民”在网络空间屡屡碰壁,艰难前行。
代沟本意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在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差异。
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尼葛洛庞帝指出,真正的鸿沟将会出现在世代之间[2]。
米德认为,代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代关系中的社会现象,提出代沟的“普遍存在说”。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两代人在互联网传播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平等性,原本的代沟被数字鸿沟加深,产生了比以往的代沟更深更宽的知沟——代际鸿沟。
“代际鸿沟”指的是出现在
代际之间的接近、掌握和使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距,以及判断信息价值能力上的差距。
一、代际关系的演变
代际关系是人在进行社会化学习和转变的时候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家族血缘建立起来的[3]。
广义的代际关系包括多代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数字化土著”和“数字化移民”,因此本文的代际关系指的是狭义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
代际关系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依据自然性划分的不同代际强调年龄的差异,不同年龄段意味着不同的生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待新事物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
社会性指的是不同代际群体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这是代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学者孔德、齐美尔等认为,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传承的特征是由“代”的特征决定的,没有世代继替的“代”,也就没有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
本文以时间为中轴线,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为分界线,梳理了封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数字时代的代际关系演变,如下图所示:
图1:代际关系的演变
“数字化移民”和“数字化土著”代际鸿沟研究
曾蕙芝包甜甜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430070)
【摘要】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接入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原本稳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裂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小家庭里数字化移民和数字化土著之间的代际鸿沟。
笔者以代际关系的演变为着手点,从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研究了代际鸿沟的具体体现,得知文化反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代际鸿沟,因此子代要积极做数字化移民们在互联网的这片新的土地上的引导者,以促进亲子关系,共享信息传播,维护社会和谐。
【关键词】数字化移民;数字化土著;代际关系;代际鸿沟
【作者简介】曾蕙芝,包甜甜,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7
2021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一)农业时代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时代,代际关系是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首先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产方式之下,大部分子代都在延续亲代的谋生技能,亲代掌握着所有的生产资料,在子代面前往往有压倒性的经济优势和社会地位。
其次在围绕家庭的社会结构下,家庭不仅是子代进行社会化进程的第一站,更是子代终生学习的场所,子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终身都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古代封建大家族都十分重视家训、家风,竭力修族谱、立祠堂,把这种家族精神文明永远延续下去,所谓“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等中国传统教条中更是可以看到以亲代长辈为核心长幼有序的代际关系。
综上,传统社会强调亲代的权威与子代的服从,这一传统社会代际关系是由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来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改变,这种不平衡的代际关系悄然发生了改变。
(二)工业时代
首先,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原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被瓦解,劳动力脱离家庭以原子式的存在进入工厂和社会,进而给全球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生产力变革。
因此亲代的经验传承不再能满足子代的谋生需求,他们脱离家庭进入社会、组织、群体,学习工业时代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
其次,工业时代社会的发展逐步使社会功能分化加剧,某些行业渐渐形成体系,比如教育,年轻一代不再仅接受家风家训的熏陶,而是开始学习系统化、专业化的生存技能和社会规范。
这些变革使子代逐步超越亲代的知识体系,慢慢从亲代绝对权威的统领下夺回主动权。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在社会变迁及技术力量的推动下,我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在逐渐加快,而在对比下,年轻一代对于新的数字化技术的掌握和接受程度会大大超越年长一代,两者间的知识鸿沟逐渐拉大,形成在文化和信息上的“反转”——子代拥有优势、亲代处于劣势,形成晚辈向长辈传授的“反哺”现象。
因此工业时代的代际关系慢慢向子代倾斜[4]。
(三)数字时代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接通了全球各个地
区,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不同的文明进行着碰撞和交融,子代接触到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都大大超过了以前的时代,再加上信息接收终端设备不断更新,新媒体成为人们与社会相连接的主要纽带,因此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而长大的年轻一代掌握住了信息主导权。
亲代由于对新媒体设备的适应逐步沦落为“数字难民”,由原先的权威地位沦为数字弱势群体,他们与年轻一代存在各种各样的知识、文化甚至价值观差异,以至于成为数字化发展盛宴一角的旁观者,同时也是文化传播进程中信息接收的弱势群体。
两代人之间的代际鸿沟使得整个社会被网络技术分隔为境况不同的两边,一边是青年群体对数字化时代的快速适应和沉浸,一边是老年群体对新技术的陌生与迟钝;一边是青年一代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传播技能的掌控和主宰,一边是老年一族面临信息稀缺、信息失衡的落寞与无奈。
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代际鸿沟,日益成为老年群体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获取与传播中所要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数字时代代际鸿沟的具体表现
早在18世纪,卢梭就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指出,人类每向前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种差异在代际关系中的体现更加明显。
根据数字鸿沟的相关理论,笔者把代际鸿沟的具体体现分为以下三部曲: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
(一)接入沟
“接入沟”最开始指代由于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条件所导致的信息通信技术在不同地区或人群中的接入差距。
亲代和子代在数字时代对互联网使用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接入这个阶段,根据CNNIC 在2020年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前我国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55.1%,40-4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22.8%[5]。
由此可见,我国老年群体对互联网接入的可能性远低于青年人,究其原因,社会、心理和生理等诸多因素交织影响着他们。
就以手机这种互联网使用终端为例,其中市面上大部分产品都是符合年轻人使用习惯的智能机,而少量的老人机为了切合目标用户操作简单等需求并没有上网功能。
可以说老年人的购买能力、认知情况是阻碍接入互联网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供应商们长期对老年群体需求的忽
8
2021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z 视,也使得“接入沟”日益扩大。
传播学者周裕琼用“习得性无助”来解释老年人在面对新技术时产生的心理排斥,同时指出电子设备是阻碍老年人融入数字化时代的第一道坎。
(二)使用沟
当老年群体接入互联网之后,使用行为的差异又是形成代际鸿沟的第二道关卡。
首先,亲代和子代在信息的获取技能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子代往往拥有更广阔的信息面,能够在信息传播时代接受到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尽管亲代也可以使用微博微信,但是由于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不同,他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远不如子代。
其次,年轻人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强于老年人,相比于在纸媒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老年一代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特征,年轻人更喜欢主动搜索甚至是参与创造,这就使他们以压倒性的优势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占据上风,夺得舆论的话语权,而老年群体却陷入集体失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微博上关于“广场舞大妈扰民”和“如何劝服父母戴口罩”等话题冲上热搜,青年人纷纷发帖吐槽相关行为,而老年群体可能即便看到也无法辩解。
最后,这种使用沟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能够使用多少终端、能够接触到多广阔的信息面、能否在互联网空间如鱼得水地获取信息,更体现在媒介素养的差距。
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青年人养成了批判质疑精神以及独特的鉴别能力和更加理智的态度,而移民的老年群体显然有些“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老一辈的人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和亲友群转发耸人听闻的养生软文、无稽之谈的谣言以及各种令人发指的中奖信息,而他们的子女却不以为意。
(三)知识沟
最后的阶段即知识沟的阶段,对应的是互联网信息接受者能否接受和消化信息,重塑自己的认知基模,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子代认知更容易受到影响和改变,他们看起来更加开放包容,崇尚自由的社会风气,乐于传播新潮的思想,关于那些譬如“不婚不育”等新社会思潮的拥护者都是年轻人。
而亲代即使接触和理解了这些信息,他们也未必会接受,因为伴随重复性社会阅历增加,他们的思想慢慢变得固执,基模改变的速度放缓,所以越来越难以理解这个世界。
就像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封建社会时期的
小脚审美一样,因为每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传播内容都带着时代的烙印。
三、总结与反思
总而言之,在数字化时代子代和亲代在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亲代作为数字化移民在互联网的这片新的土地上缺乏引导者和栖息地,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学摸索去掌握新技能,社会和家庭都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措施,并且互联网信息和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倾向,老年群体一如既往的被大众忽视,更有甚者,利用中老年缺乏上网经验的因素诱导其上当受骗,造成年老群体对数字化科技产生困惑甚至抵触的情绪,形成观念上的代际鸿沟,这使得他们在数字化进程中处于极其尴尬的处境,而他们也将是未来的我们。
所以关注和照顾老年群体的诉求,是子代掌握话语权后不可推卸的义务。
家庭成员可以以文化反哺的形式帮助亲代融入新世界,多一些耐心教他们学会社交媒体、互联网的使用,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新的社会思潮,通过平等高效的互动弥合代际鸿沟,从社会层面讲,这些做法也能够减缓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变迁。
最后,数字化土著们更要明白,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沉迷其中变成“低头族”,成为网络上所说的“宅男”“宅女”时,也要适当地反思一下互联网是否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而让我们漠视了父母的关心,以及作为数字化土著的傲慢感和优越感,又是否对数字化移民产生了伤害。
■
参考文献:
[1]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02):63-70.
[2]N.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何金铠,高殿芳.新编老年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153.
[4][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
[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9月第46次)[EB/OL]./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P020200929546215182514.pdf.2020.09.29,3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