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翻译
黄怡红,吴淑华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差异存在可译性。
为了两个民族之间思想的沟通,必须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国际背景和文化结构以及习语的差异。
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解释或注释、加词或减词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中俄;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生搬硬套地进行转换。
要科学地、合理地从事翻译这门工作,就必须要了解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中俄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文化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
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进程,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
现在以下的三方面: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国际背景和文化结构的差异及习语的差异。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
从汉朝起,儒、道、佛教这三大宗教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
其中影响最大和最持久的当属崇尚通过修养心性来解除烦恼和摆脱苦难的佛教。
在林世敏教授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中,强调了佛教最大一个特色就是:佛是人而不是神。
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自居。
这个神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和万物的生死荣辱,仿佛他的才能上至天堂。
而释迦摩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个“我”不单指释迦摩尼本身,而是指主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是说:在宇宙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超乎人的神。
但即便佛教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宗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取得过支配性地位,也从未发生过教权与皇权之争。
因此,中国不是一个狂热崇拜宗教的国家。
而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
俄罗斯民族所信奉的东正教正是其分支。
自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受洗开始,东正教[来自]就成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东正教在俄罗斯统一、抵抗外敌侵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对蒙古的库里科夫决战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中。
东正教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教合一,它构成旧俄时期专制的基础,在转轨期间,俄罗斯执政者也积极扶持东正教会。
应该说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对重振东正教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联1990年10月通过了
《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宗教自由法》,东正开始重登政治舞台。
这说明了直到今天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国际环境和文化结构的差异
近代以前的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始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施惠者的心态俯视所谓的蛮夷。
朝贡体系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反映了中国在古代东亚国际秩序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也反映出了朝贡国对中国的恭顺和依赖。
因为在当时中国的国力和文明程度远胜于周边国家,因此对于自身国际环境并无忧虑与担心。
直到鸦片战争,这种状况彻底结束了。
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遭受外敌入侵,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于是外来文化走进了中国。
同时中国文化强调中庸,圆融与和谐,主张兼容并蓄。
从而任何外来文化传到中国后都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因而此“西学”已非彼“西学”,各种外来文化在中国得以生存和发展。
俄罗斯虽也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员,但它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完全不同于中国。
早期的罗斯蜗居于东欧平原的一隅,没有任何适宜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而且它长期处于强敌包围之中,并受到周边许多国家的入侵和占领。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使俄罗斯民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和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
因此,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和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扩大疆域和建立一支强大的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军事力量。
所以自从伊凡四世起,沙皇俄国便开始大规模地向外侵略扩张。
即使苏联瓦解,今天俄罗斯面积1707万平方公里,依然是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军队建设也是俄罗斯建设的重中之重,并最终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由于领土的扩张,俄罗斯身跨亚欧两大
洲,从而使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奇异地结合在一起,既相互碰撞,又相互作用,所以俄罗斯文化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和矛盾性,这与中国的中庸之道是截然不同的。
(三)习语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文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每一个民族的习语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习语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中俄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含蓄、幽默、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中俄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经过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习俗的差异
中俄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熊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在中国文化中,熊意味着粗犷有力或笨头笨脑,多含贬义,如:“他在护国寺街口看见了两个武装的日本兵,像一对短而宽的熊似的立在街心。
”(老舍《四世同堂》)。
提起熊,我们不禁想起“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
人们用“掰苞米的狗熊”来比喻脑子笨,忘性大的人。
谚语“宁养一条龙,不养十个熊”,比喻宁可用心培养少数有用的人才,也不收罗为数众多的庸才:歇后语“黑瞎子跳井一熊到底了”,借指庸碌无能之辈。
在口语中,也常听到“你这个熊包”,“你真熊”,表示“你这个笨蛋”,“你真窝囊”的意思。
总之,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要象征意义是“愚笨,无能,窝囊”。
[3]而熊在俄罗斯人心中具有多
重的形象:既力大无比,又笨拙憨痴。
如:谚语“Me/IBeⅡbHeyKnIoK,na mpx.”(熊行动笨拙,但力大无比)。
克雷洛夫在寓言《隐士和熊》(《FlyCTbIHHHK H Meen》)中把熊的憨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隐士和熊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隐士睡着了,熊在一旁看着。
它看见一只苍蝇停在隐士的脸上,便抡起胳膊驱赶,可是这只苍蝇不肯飞走,最后停在隐士的额头上。
熊便捧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地砸了过去,就这样断送了朋友的性命。
后人把这种帮倒忙,称之为“MenBebsi ycryra”。
熊还有“未婚夫”的形象。
俄罗斯民间流传一种说法“BHIerb MenBeIsi BO CHe -3HaqHT 6bibt CBab6e.”(梦见熊意味着快举行婚礼了)。
尽管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是,但是它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
“MemBeKOHOK Munna”(小熊米什卡)是俄罗斯常用的吉祥物。
例如:1980年莫斯科举行第22界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文化中的“虎”和俄国文化中的“熊”在谚语中有相同的形象。
例如,在汉语谚语“刚离狼窝,又逢虎口”与俄语谚语“Or BonKa 6eKan.Ⅱa HaMeubebq noman.”(逃离了狼,又撞上了熊)含义相同,指刚脱险又遭难。
汉语谚语“一山不容二虎”和俄语谚语“BaMenbena B outho
6epnore He KHByr.”(两只熊不住在一个穴里)的含义相同,比喻一个地方容纳不下两个强者。
2.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中俄习语中。
佛教在中国传播已久,它对中国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在璀璨夺目的中国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比如:借花献佛;老僧入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同时中国的歇后语中也有明显的佛教印记,比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和尚撞钟—
—过一日是一日。
在俄罗斯的习语中也是处处可见东正教的影子。
比如:XHrb—Bory cnyKHrb.(人生在世,听命上帝);Or Boraor[来自
]Ka3arbCaK canaHe npcrarb.(背离上帝,就是靠近魔鬼);XoTb c ce6a qr0 3anOKHrb.a MacneHHuy.(情愿典当卖光,谢肉节也要过得像点样)。
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方法
中俄两国文化具有如此鲜明的差异性,所以汉俄两语之间的翻译绝不可能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堆移,而是根据一定的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的主张是各不相同的。
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
为此,译者就要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的传递文化信息。
(一)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源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
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文的民族色彩和时代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表达方式。
如:“向雷锋同志学习”;《TaI(oro
KaI(FlyTHH》(《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
这对于中俄两国人民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又让两国人民更加相互了解,在思想上有所交流。
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
直译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
(二)意译
如果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格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
意译是指将别的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
如:汉语“对牛弹琴”翻译成俄语就是“MeraTb 6Hcep”(猪前投珠);“花言巧语顶不了钱”译成“COJIOBbSI 6aCHsIMH He KopMSIT.”(寓言喂不饱夜莺)等等,都是采用意译的手法。
汉语的“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俄语,会使俄语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俄罗斯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I-IeM qepr HeyrHr!和直译相比,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以使译文自然流畅。
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
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线。
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
一件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就直译: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三)音译
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国名,党派,机关团体,报刊和职务)和一些特有事物,新事物。
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只表音.如“FlyTHH”俄罗斯现任总理,音译成汉语为“普京”,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人的政治态度和他的政治事业。
再如“BOUKa”音译成汉语“伏特加”,最初出现在译文语言中,往往需要注释,但逐步为读者所熟悉而不须加注了。
(四)解释或注释
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
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解释惑注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
B Tyny-co CBOHM caMOBapOM exarb.(带着茶饮上图拉——多此一举。
)图拉以盛产茶饮等日用品著称。
He ycnenH rioxopOHHTb HaranBro, KaI yK CHOBa 3anaxno naaHOMH BacbKaMH B ripOCTopHOH MejieXOBCKOHropHHUe。
(还没来得及安葬娜塔丽亚,麦列霍夫家宽大的内室里又散发出檀香和矢车菊的气昧。
)读了此译文很难领会其中的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注释:矢车菊是俄国人用来扎花圈祭奠亡者用的花。
这里指的是又有人去世了。
(五)加词或减词
由于汉语和俄语存在差异,在双语转换中,有时为了求得源语与目的语的表达在概念上的一致,译者往往需要在语言形式上做适当的变通。
这既利于突出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也便于读者认同和接受源语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变通”具体可体现为信息的增补与删减,即加词和减词。
例如:UapH3M BHcrynan B KaqecrBe nanaqa……HepyCCKHX HapoOB.
试比较:沙皇政府是非俄罗斯民族的刽子手。
沙皇政府是屠杀非俄罗斯民族的刽子手。
第一种译文易产生歧义:“非俄罗斯民族的”可理解为刽子手的行为客体,也可以理解为刽子手所属的民族。
意思不完整、不明确。
第二种译文中增加了“屠杀”两个字,却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更清楚了。
IIHrepecbI
yBenHqeHHaripOH3BOCTBa
3epHaIIOTpe60BaJIPI H3MeHeHHSI CTpyKTypMnoceBHbIX
nnoIIIaepl.[4](Pl67)
为了提高谷物产量的利益,需要改变播种面积的结构。
为了提高谷物产量,需要改变播种面积的结构。
原文中的名词“HH repecbI”(利益)的含义在译文里已不言而喻了。
如果硬复制,反而累赘,会违反译文语言习惯,甚至会歪曲原意。
所以译成汉语时应删去“利益”这两字。
由此可见,要做好翻译,译者必须时时牢记信息增删的目的,并以此为准绳,认真对照两种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增则增,该删则删。
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增补与删减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度”的问题,绝不能无中生有或随意舍弃。
综上所述,汉俄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
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
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
翻译方法,克服中俄两国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本国文化,又尊重别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l]邵洁.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南京: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林世敏,佛教的精神与特色[M].莆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2008.
[3]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蔡毅,靳慰然,曹书勋,孙桂芬.俄汉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王光兴,王希文.中外名言集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
[6]李勤,冯玉律等.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论文集:第1辑 [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青任编辑.杜红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