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角下的《一小时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一小时的故事》
作者:张咪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9期
摘要:《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

长期以来,这篇小说被认为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评论界主要从女性主义、女性的觉醒以及自然主义等诸多角
度来解读该短篇小说。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探讨《一小时的故事》这篇小说中的存在主
义倾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阅读和赏析该作品,从而使读者对此小说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理解。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
解读: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类对自我真实存在的不断追寻;自由选择。

凯特·肖
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探讨了在复杂的社会以及大环境下人类真实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存在主义荒诞真实自我自由选择
凯特·肖邦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短篇小说家,长期以来她都被认为是美国20 世纪女性
主义文学的先驱。

她以描写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凯特·肖邦的作品一直是国内外
文学评论家的研究热点。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该小说主要讲述
了马拉德夫人在听说自己丈夫去世后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和心理动态。

评论界经常从女性主义、
象征主义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对此作品进行分析,而本文将尝试从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对
其进行深刻、详细的分析。

在该小说中,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所表现出的心理焦虑与烦恼、她对
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她对真实自我存在的渴望,都是存在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一、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一小时的故事》以19 世纪的父权社会为背景,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
并且是丈夫和孩子的附属品,她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对于19 世纪的女性来说,整个
社会和世界都是荒谬的,她们的人生也是毫无意义的。

生活在这样荒谬的社会中,她们的生活
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孤独、绝望和痛苦。

这也正体现了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充满痛苦的,而这
正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就生活在荒谬的父权社会中,和其他妇女一样,她也处于从属的、他者的地位。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
受现实”,这句话反映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以及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说明妇女在当时社会中
的地位。

在父权社会中,丈夫是妇女生活的支柱,她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依存于她们
的丈夫,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丈夫的附属品,这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荒谬。

“而就在昨天,当她想到生命会很长时还感到不寒而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幸福和
快乐,而是痛苦和绝望,所以她的人生是痛苦的、毫无意义的。

二、存在真实性
马拉德夫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她的言行举止受到了他人看法以及外部环境的束缚。

当马
拉德夫人听到她丈夫去世的消息时,她立刻就哭了出来,并且近似绝望地扑到了她姐姐的怀里,在朋友和家人的面前极力扮演着一个悲痛欲绝的妻子。

她所表现出来的悲伤是一个妻子所应有
的态度,是社会和他人对她束缚的一种体现。

在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她掩饰着自己存在
的真实性,掩饰着自己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

当她独自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在这个只属
于她的独立空间里,她将心底最真实的自己释放了出来,这一刻她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限制。

“自由,自由,自由!”曾经空洞的目光和恐惧的眼神已经逐渐退去,她现在的眼神“敏锐明
亮”,这一刻,她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也真正理解了存在真实性的魅力,这正与存在主义中的存在真实性相吻合。

三、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者认为如果人在事物面前,不能做出自由选择,就等于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自我,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存在。

“她眼中带着兴奋的胜利的表情,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表现得像一
位胜利女神”,这代表着马拉德夫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这一刻,马
拉德夫人是自由的,她也坚信自己以后将会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不再被别
人束缚和制约。

而当她丈夫进屋的那一刻,她发现一切又回归到从前。

在她发现自己依旧没有
自由选择的权利时,她选择了死亡。

在她看来只有死亡才是她可以自由选择的,这也是马拉德
夫人存在真实性的表现。

存在主义认为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小说最后提到的“那置人于死地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丈夫没死,而是因为她找到了自由,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从此以后她不再为谁而活。

四、结论
凯特·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描述了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独立的渴望。

作者将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心情的大起大落、剧情的曲折发展,细微地表达了出来,这也正体
现了凯特·肖邦对女性生活状况的关注。

在存在主义倾向视角下对《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赏析,无论从文学性还是思想性来看,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思想启发的意义。

作品中所表达、所展
现的存在主义因素以及所表达的自由思想,是对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女性处于从属
地位的社会现实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