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来看看!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
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
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
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
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
“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
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
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
《背影》及分析(朱自清)
《背影》原文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
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
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
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
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
“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
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
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
第一次是因为家境惨淡,祖母去世而流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而留下的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流泪是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流露的惜别的眼泪;第四次是读到父亲的家书,潸然而下的百感交加的泪水。
朱自清《背影》读书心得
朱自清《背影》读书心得《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著。
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分享了几篇关于《背影》读书心得,欢迎阅读!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这样或那样的背影,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背影究竟包含着些什么呢,我们或许也不曾想过。
但我们的心必定曾为某些熟悉的背影泛起过涟漪,波澜不惊的,却又是难以忘怀的。
慈母严父似乎是一个经年不变的定理模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母亲的呵护下的,对于父亲的爱却没有多少印象。
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平凡父亲的背影,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朱自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让人心酸的父亲的背影,从小的出口喷发出来的情感往往让人心神激荡。
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是由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虚假不了也掩饰不住。
这篇散文读下来就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
生活的小片段背后总是有深沉的情谊。
就像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满腔的爱却不知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
父亲想买的并不是橘子,而是儿子的健康舒适,是为自己的满满的爱找到一个出口,却又不想让儿子看穿。
这样深沉的爱又有多少人能懂呢!只有懂得爱人的人才能感觉到爱。
从“黑色小帽”到“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买橘子”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的矫情,有的只是深深的父爱,浓浓的情意。
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只是一句“但他终于不放心”便将这份最深沉的爱熔铸在两人的心中。
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明父亲有多关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亲,只是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中。
作者选择了静态的背影,却表达了复杂波动的感情。
这种感觉还真应了那句话“情到深处总无言”。
人不一定要经过多大的情感波折才会得到历练,只要能用心感受,平凡生活中也有大爱。
这或许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吧!每次读这篇文章总是忽略写作技巧,思路构思之类的专业性的鉴赏方式,因为我总觉得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不需要这些来限制的。
好的文章就是能够以情动人,能够引起人的思考。
《背影》课文简析
《背影》课文简析这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写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全文共7段。
第1段只有一句话。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朴素的叙述,但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
特别是“已”和“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是叙述,但有遗憾,更多的是思念。
“最”字突出了背影对自己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作者开篇点题,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6段是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3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段一开头就交代了“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两件不幸的事情。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情往往不止一件,接连而来。
一个“也”字正突出了“祸不单行”的现实。
徐州“满院狼藉的东西”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第一次写“我”流泪。
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父亲在这样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第3段开头两句只是淡淡的叙述,却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家庭光景的惨淡。
“很是惨淡”是关键词语。
最后一句交代行踪。
这一层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其实不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个开头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现的,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第二层(第4、5段),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悉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在南京的“游逛”,一笔带过。
然后写了三件事:一是终于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
《背影》课文简析
《背影》课文简析《背影》课文简析这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写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全文共7段。
第1段只有一句话。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朴素的叙述,但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
特别是“已”和“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是叙述,但有遗憾,更多的是思念。
“最”字突出了背影对自己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作者开篇点题,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6段是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3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段一开头就交代了“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两件不幸的事情。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情往往不止一件,接连而来。
一个“也”字正突出了“祸不单行”的现实。
徐州“满院狼藉的东西”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第一次写“我”流泪。
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父亲在这样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第3段开头两句只是淡淡的叙述,却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家庭二是和脚夫讲价钱。
“得向脚夫行些小费”的“得”念děi,是必须、需要的意思。
“讲价钱”也是“不放心”的一种表现。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是写作本文时,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后的自责自嘲。
三是拣座位、铺大衣和嘱托茶房照应。
“拣定”说明是经过多次比较后才定下的,可见其细心、认真。
在办丧事还须借钱的惨淡光景下,“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就更为可贵。
平平常常的词语中洋溢着浓烈的爱。
“我”的心理活动再次表现了“我”对父爱的不理解,侧面表现父亲的爱子心切。
“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和“真是聪明过分”意思相同,都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真”表示强调。
这里用感叹句式再重复一下,不仅行文上有所变化,更增强了“我”对“那时”态度的不满和追悔的色彩。
朱自清背影 我四次流泪的各有什么原因
朱自清背影我四次流泪的各有什么原因悲伤的泪感动的泪惜别的泪思念的泪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道中落2看到父亲艰难为我买橘3年迈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儿子分别4可怜父亲一生艰辛,我却无以为报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伤心的眼泪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觉悲从中来。
满院狼藉,一片衰败,父亲赋闲,更是增添一份伤感。
这次的眼泪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思念、对家境衰落的感伤。
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也为后文中,父亲不顾生活的窘迫,忍着丧母之痛,执意送儿子作了铺垫。
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感动的眼泪丧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机、负债的压力,使年迈的父亲陷入了困境。
可是儿子还在上大学,不仅不能分担生活的压力,还要人供养。
家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迈的父亲一个人身上。
谋事对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在谋事和为儿子送行之间,父亲经过再三踌躇之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
在父亲的眼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送“我”上车后,父亲本可以安心离开,可是细心的父亲担心儿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铁道那边的月台买几个橘子。
他拒绝了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的请求,执意自己前去。
也许这样,他觉得更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更能表达对儿子的关爱。
老父蹒跚、艰难的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我”的良知。
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买橘子的背影成了父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别的泪“多情自古伤离别。
”读懂了父亲深情厚意的儿子,更不忍与老父辞别,更何况此时的父亲已经老态龙钟,他为了这个家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还不得不出外谋生。
《背影》课文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背影》课文赏析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
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多重主题作者:杨晔婷来源:《卷宗》2012年第09期摘要:文学作品主题多倾向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主题单一、固定化的现象,这容易造成作品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还原、解读作品的原意。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教学名片《背影》的主题做了新的分析,综合了各文献中对《背影》的主题解读,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分析和审视《背影》,纠正对作品的单一化主题理解。
关键词:《背影》;多重主题;综合解读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
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总结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一、主题之一:爱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
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
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
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
解读《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解读《背影》中的四次流泪作者:黄敏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11期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背影》一文进入中学课本已很多年了,很多读者都试图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多数鉴赏类文章都是从四次“背影”入手来解读本文的情感内涵。
笔者认为文章四次出现的“泪”是最好的走进作者感情世界的门,每一次出现的“泪”背后的感情世界都不一样。
一、第一次流的泪是悲伤之泪“到徐州看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的死,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二自然段。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得知,这次流泪主要是由于“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这就是家景惨淡的原因。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他的官职不大,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最后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
“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交卸后,朱鸿钧不仅仕途中断,而且生活处处拮据。
年老后遭遇如此颓唐,真令人感伤。
父亲的失业对一个人口众多、靠父亲独立支撑的大家庭来说,几乎是倒了擎天柱,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
作为长子,朱自清也应该撑起家的重担。
可父亲是体贴他的。
父亲把家中的种种艰难对朱自清屏蔽了。
但朱自清还是有所察觉,这年他放暑假回家,对家事了解得一清二楚。
从此,朱自清暗下决心帮家里减轻负担,他学习更加刻苦,把本来应读两年的预科提前一年学完,投考北大本科,进入了哲学系。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丧事”。
1918年冬朱自清的祖母病逝,朱自清接到噩耗后,连忙赶到徐州与他的父亲会齐,一起奔回扬州发丧。
据资料记载,为了安葬祖母,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变卖、典当了许多家产,连珍藏的郑板桥手迹也被送进了当铺。
除了变卖家产,又借了一笔高利贷,才勉强办完了丧事。
当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来源,当父亲老年失业,当祖母离去,当只能靠借债办完丧事,当想到这个家以后的日子和父亲的老境颓唐,还是北大学生的朱自清怎能不悲伤,怎能不流泪?此时的眼泪一半是为了父亲,一半是为了家境的变故。
王君老师关于《背影》解读:《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读《背影》,亦可用关键词分析法。
第一个关键词:冬天朱自清本人曾解释:《背影》乃是纪实。
既是“纪实”,不妨就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读。
第一段点题之后,作者劈头写来:那年冬天。
当时季节确实是冬:父亲的穿着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给我做的是“紫毛大衣”。
但奇怪的是,朱自清作为环境描写的高手,却在《背影》中对自然气候的寒冷阴湿不着一字。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读完全篇,内心却有寒冷之感──哪怕这是一篇写温暖的爱的文章。
这“冷”来自何处呢?首先是家道中落之冷。
祖母死。
父亲失业。
经商亏空需“变卖典质”才能偿还,丧事需“借钱”才能操办。
“祸不单行”已致于“惨淡”到“满院狼藉”。
这个曾经还算殷实的家庭,已经“呼啦啦大厦倾”,外在的面子和内在的骨子都支撑不起来了。
文字中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祖母之“死”。
作者用的是“死”,而非“去世”或者“逝世”、“登仙”、“驾鹤归去”等雅词。
一“死”而“明志”,读者自然能够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心态的“狼藉”。
这和后文的“簌簌流下眼泪”是相呼应的。
从全文看,当时年已二十的朱自清是倾向于克制感情的,但此时却是泪水“簌簌”,其情之痛,其怀之哀可见一斑。
这是自然之冬天,更是人生之冬天啊!最具“冬”之萧索色彩的文字是末段。
《背影》开篇,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但是,真的“天无绝人之路”吗?结尾作者如此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这是很内敛的文字。
但如果我们为这句子加上一组关联词,其情味就全部凸显。
比如: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父亲曾经“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中可以看出父亲绝非庸碌之辈。
而“我”呢,北京大学毕业,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
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可能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浅析《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浅析《背影》中的四次流泪作者:刘润根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6年第08期“男儿有泪不轻弹”,人们常把男子流泪看成是懦弱无能的表现,王勃在《送少府之任蜀州》中也曾劝谏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但我们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纪实散文精品《背影》之后,不但不会嗤笑文中七尺男儿的四次流泪,反而会被其中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深深地感动。
一般写人记事的散文,或以事感人,或以情动人,都要充分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更广泛采用的是融情于述。
即在叙述中倾注、融汇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从而使读者受到艺术的感染,并由此产生共鸣,获得教益,享受美感。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正是成功运用了这种抒情方式,使文章显得平中见奇、朴中见巧。
尤其是对文中四次流泪的描写,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既无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故作姿态的矫饰,却能够融情于述,寓情于泪,传达出深切丰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让每一位读者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第一次流泪——悲哀之泪。
文章一开头就为全文创设了悲凉的气氛,哀伤的基调。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遭遇使父亲精神颓唐。
家道衰败,作者睹物思人,触目伤怀,悲哀之情难以言表,“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作者在文中仅用“簌簌”二字就写出当时悲哀之深,没有作任何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客观平淡的叙事中融入浓浓的情感,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次流泪——感动之泪。
父子情深,亘古有之。
在家境惨淡一日不如一日的境况下,父亲整日辛苦奔波忙碌,但对儿子的挚爱却有增无减,事无巨细、反复叮咛,充分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一个穿着马褂、身材矮胖发福、行动极为不便的上了年纪的人,要爬过铁道对面的月台,是何等的艰难。
只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
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精选12篇)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篇1《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设计
理解第四次流泪
小结
四次流泪,四次感情的升华。四次流泪,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一次比一次复杂纠结。这就是男儿泪,默默地流,却感天动地。
就像王国维谈论对诗歌的感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为第一次流泪是"我"回家奔丧,见到父亲,又见到满院狼籍的东西,眼泪禁不住簌簌的流下来。
1.第一次流泪是怎样的眼泪?(伤心的眼泪)
理解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流泪
第二次流泪是看到父亲艰难的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父亲的背影凝聚了一个中年人所有的辛酸和拳拳爱子之心。
1.第二次流泪是怎样的眼泪?(感动的眼泪。)
理解第二次流泪
第三次流泪
第三次流泪是父亲买好橘子并把我安顿好,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到了,我的泪又下来了。
1.第三次流泪是怎样的眼泪?(离(惜)别的眼泪。)
理解第三次流泪
第四次流泪
第四次流泪是接到父亲的信,读到父亲老境的颓唐和对我的深切牵挂,我的泪又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父亲的背影。
关于《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朱自清在《背影》里,却四次流泪,可见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那么,朱自清的四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或感情呢?
创设情境导入
第一次流泪
《背影》里的一二三四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背影》里的一二三四
《背影》里的一二三四
这里想说的是背影里的几个元素。
先说人物:一个“祖母”,二个“父亲”,三个“儿子”,四个人物。
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刚死的祖母、我的父亲、我儿子的父亲、我的儿子。
四代人,四个人物。
父亲是主要人物,他悲痛着丧母之痛,伤心着赋闲之苦,担心着儿子行程。
到了老景惨淡颓唐之时,仍然一心牵挂着我,牵挂着我的儿子。
殷殷之情令人感动,回忆背影热泪盈出。
再说情节:一惦记背影、二刻画背影、三惜别背影、四再现背影。
先倒叙设疑,点背影;再重点描绘,见背影;后饱含感情,送背影;末含泪读信,忆背影。
层次清晰,自然而成。
地点四个:北京、徐州、扬州、南京。
流泪四次: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c、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d、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次次真诚感动。
父亲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韩军《背影》课例分析
韩军《背影》课例分析作者:李孝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第01期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是指充满新意并带有个性的教学构想,有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的创意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
因为语文教师承担着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丰富的语言活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涵咏和感悟为学生奉献传统文化的大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还应是衡量语文教师业务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提升阅读教学课堂效能的重要载体。
韩军老师在《背影》一课中的创意解读来源于对这一名篇经典的反复阅读与思考,还原了朱自清当年写作本文的用意,选取了独特新颖的教学角度。
正如他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一文中所说:这是一个“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刹那主义:被忽视87载的人生观念”;“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87载的…背‟与…影‟”。
这个新颖独特的解读依据上文来判断,是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的,是依据文本本身按照知人论世传统解读方式完成的。
韩军老师分析如下:接到父亲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泪流满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
灵魂受到震撼,“死亡”的讯号推动其提笔写《背影》。
此为第一处。
朱父写这封信时,只有56岁,之后还活了20年。
还原此前父子之间的矛盾,可以分析出朱父采用的是哀兵之计,主动示好,希望儿子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
此为第二处。
联系到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人世间一切都是如此。
文中朱自清的四次洒泪流露出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
此为第三处。
很显然,韩军老师通过在鉴赏过程中采用知人论世的传统手段带领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为便于整体感知韩军老师的创意风格,现将韩军老师《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长文的内容概述如下:一、《背影》是中国的一个神奇文本主要论述《背影》影响力巨大。
《背影》课文的主要内容
《背影》课文的主要内容《背影》课文的主要内容《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反复记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深情,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背影》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背影》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背影》背后的深情
《背影》背后的深情一—朱自清流泪的深层原因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说:“《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
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决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感情矛盾。
就是在《背影》的文本里,作者也照实记录了一些,只不过话说得很是简约,文笔很是含蓄内敛隐晦,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需用心读、了解写作的缘起才能破解。
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个现象并不常见,原因是什么?很多人把这句话忽略过去了。
结尾“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为什么?“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 乂从何而来呢?很多人读到这里乂滑过去了。
大家大概觉得这些话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品味的,其实,这些话很重要,文中的这些留白有很大的张力,有矛盾可以分析。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是暗示:“我”对父亲怎样呢?单看看父子“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却还是父亲主动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了一信给我”,就不难想见一一“我”待父亲是怎样的……《背影》中矿藏太丰富了。
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于1925年,是整整八年之后。
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这年冬天(1917年),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
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
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
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 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照顾不周。
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预设一:四组语言描写
①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பைடு நூலகம்(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小结: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预设一:四次流泪。
动情一:“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原因:“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满院狼藉的东西”,“变卖典质……光景惨淡”。
动情二:“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原因:“戴着黑布小帽……”通过父为子买橘子一事,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先写父亲衣着的黑色<深青色,突出父亲当时的不幸遭遇和忧郁的心情,接着写出父亲的动作“蹒跚”,“探身”尚不难,再写父亲“爬上那边月台”……请同学们把“买橘子”一节的动词圈出后,并齐读这一节。
动情三:“我的眼泪又来了”。
原因:追忆往事,想起了家境等往事。特别是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说的四句话,可请同学找出。从这朴实而简洁的语句中,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父爱子的深情。
动情四:“在晶莹的泪光中”。
原因:父亲的来信内容。“家境一日不如一日”。
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辛酸的泪
预设二:“真是太聪明了”、“真是聪明过分”反语,表现了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真”起强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