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三生物学习教材(初中+高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考试大纲 (4)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4)
一、考试目标 (4)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4)
三、试卷结构 (5)
四、题型示例 (6)
考情分析 (7)
模块一学科知识 (9)
第一章分子与细胞 (9)
第一节细胞的分子组成 (9)
第四节细胞的增殖 (26)
第五节细胞的生命历程 (33)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4)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 (34)
第二节种群和群落 (36)
第三节生态系统 (39)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44)
第一节植物体的结枃层次 (44)
第二节植物的代谢 (48)
第三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50)
第四章生物圈中的人 (52)
第一节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 (52)
第二节感觉器官与感觉 (62)
第三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64)
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68)
第一节动物的行为 (68)
第二节动物的类群及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70)
第六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72)
第一节生物的生殖 (72)
第二节生物的发育 (75)
第三节生物的遗传 (80)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88)
第五节生物的进化 (93)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 (94)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 (94)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 (98)
第八章生物技术 (100)
第一节微生物 (100)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 (101)
第九章健康地生活 (106)
第一节疾病 (106)
第二节免疫系统 (109)
模块二课程与教学知识 (113)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13)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13)
二、课程结构 (114)
三、课程标准 (115)
四、教学过程 (115)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15)
六、课程评价 (116)
七、课程管理 (117)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17)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17)
第二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118)
第一章前言 (118)
第二章课程目标 (120)
第三章课程内容 (121)
模块三教学技能 (127)
第一章教学没计概述 (127)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 (127)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的流程 (128)
第二章生物教师的备课 (129)
第一节分析学生 (129)
第二节分析教材内容 (131)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选择 (135)
第四节课程资源与直观款具的选择 (138)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 (141)
第六节教学计划的内容 (143)
第三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 (144)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概述 (144)
第二节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 (153)
第三节实作评价 (162)
考试大纲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考试目标
1.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能用其指导初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
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征,如年龄特征、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不同的学习态度等。

(2)分析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明确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1)领会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根据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4.设计教学过程
(1)合理安排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3)分析并评价教学案例。

5.撰写格式规范的教案
6.了解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取甲、乙、丙、丁4片大小、质量和叶龄都相同的新鲜菠菜叶片,作以下处理:
然后再将4片叶片置于通风处,出现萎蔫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D.丁→丙→乙→甲
(2)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卡介苗在免疫学上属于:
A.抗体B.抗原C.溶菌酶D.抗生素
2.简答题
(1)在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时,甲、乙、丙、丁4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下图所示。

哪位同学的观察效果最好?你如何指导其他3位同学改进实验操作以获得最佳观察效果?
甲乙丙丁
(2)下图是肾小体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请写出血液形成原尿的途径,并说明肾小球的作用。

3.教学设计题
阅读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内容(教材内容略),设计这节课的课堂导入。

4.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先让学生“玩纸飞机”,通过亲身体验,发现有关影响飞行因素的问题,
从而引入新课。

接下来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每个小组提供1
只家鸽,拴在桌子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最后各个小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由师生
共同总结得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回答:
(1)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思路,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哪些教学策略?
(2)在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考情分析
从近年统考省份教师资格证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来看,试题类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六种题型,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钟。

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题型
题量 每题分量 总分 合计
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壁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入球小动脉
模块一学科知识
第一章分子与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细胞中的有机物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P。

2.氨基酸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其结构通式为: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互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分子相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即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的一种化学反应,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肽键。

(—NH—CO—)。

由图可知,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作二肽。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作多肽。

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肽链。

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4.蛋白质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蛋白质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包括:
(1)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2)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酸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3)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的氨基或羧基数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以及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2)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6.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蛋白质在受到强烈的理化因素(强酸强碱等)影响下,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下降,不对称性增大及其理化常数改变的现象称为变性,不涉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

变性的实质就是次级键(有时也包括二硫键)被破坏,天然构象解体。

7.蛋白质鉴定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的颜色反应,双缩脲试剂的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其使用方法: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2溶液。

8.蛋白质等电点
由于蛋白质表面离子化侧链的存在,蛋白质带净电荷。

蛋白质在溶液中有两性电离现象。

假设某一溶液中含有一种蛋白质。

当pl=pH时,该蛋白质极性基团解离的正负离子数相等,净电荷为0,此时的该溶液的pH值是该蛋白质的pl值,即等电点。

某一蛋白质的pl值大小是特定的,与该蛋白质结构有关,而与环境无关。

在某一pH溶液中,当pH>pl时,该蛋白质带负电荷;pH<pl时,该蛋白质带正电荷;pH=pl时该蛋白质不带电荷。

人体内pH为7.4,而体内大部分蛋白质的pl<6,所以人体内大部分蛋白质带负电荷。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其分子净电荷为零(即正负电荷相等),此时蛋白质分子颗粒在溶液中因没有相同电荷的相互排斥,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弱,其颗粒极易碰撞、凝聚而产生沉淀,所以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沉淀物。

等电点时的许多物理性质如黏度、膨胀性、渗透压等都变小,从而有利于悬浮液的过滤。

在等电点外的所有其他pH值,依据蛋白质所带净电荷采用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来分离和纯化该蛋白质。

(二)核酸
1.核酸的元素组成
核酸主要由C、H、O、N、P共5种元素构成
2.核酸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糖
(4种)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1分子核糖
(4种)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核酸的种类
核酸主要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

4.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核酸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三)糖类和脂质
1.糖类
(1)糖类的元素组成及分类
糖类由C、H、O这3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等;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常见二糖为蔗糖;多糖是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糖类的存在形式,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

(2)糖类的功能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2.脂质
(1)脂质的元素组成及分类
脂质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脂质分为脂肪、类脂(如磷脂)、固(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2)脂质的功能
二、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水
1.水的含量
生物体内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一般占细胞总重量的60%~95%,是活细胞中
含量最多的物质。

2.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作结合水。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作自由水。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也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二)无机盐
1.无机盐的含量
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无机物,仅占细胞鲜重的1%〜5%。

2.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含量较多的阳离子有Na+、K+、Ca2+、Mg2+、Fe2+、Fe3+,阴离子有Cl-、SO42−、PO43−、HCO3−。

3.无机盐的作用
(1)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2)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如:钙离子浓度过低引起肌肉抽搐、过高则肌肉乏力。

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及分类
一、细胞壁
有的细胞具有细胞壁。

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植物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透过。

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二、细胞膜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组成,另有糖蛋(在膜的外侧)。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

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高。

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由于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三)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有:
(1)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保持了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细胞质
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在生活状态下为透明胶状物。

(一)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指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主要含有多种可溶性酶、糖、无机盐和水等。

(二)细胞器
细胞器是分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在细胞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

它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系(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等。

●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和RNA。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部分的细胞中。

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含少量的DNA和RNA。

●内质网(单层膜):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

功能是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小结:
(1)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2)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5)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复制、转录时)。

(6)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

(7)产生ATP的细胞结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8)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四、细胞核
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对理解细胞分裂、掌握细胞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有重要作用。

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在能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中才会发生。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组成:DNA+蛋白质
结构功能:其中的DNA是遗传物质
与染色体的关系:同一种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细胞核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小结:
(1)mRNA、蛋白质进出核膜穿过0层膜0层磷脂分子。

(2)核孔的数目与细胞代谢有关,核孔越多的细胞代谢越旺盛。

(3)核仁的大小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糖体多,核仁大。

(4)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是DNA,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五、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装片
(一)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使用要点
显微镜的使用要点如下:
(1)正确的取镜操作,右手握住镜壁,左手托住镜座。

(2)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视野中需弱光时,可选择平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3)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眼睛注视目镜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4)从显微镜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5)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6)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7)目镜特点:上端齐平,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显微鏡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

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像偏右上方,实际在载玻片上是偏左下方,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即同向移动原则,但研究细胞质环流方向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方向与实际环流方向一致。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
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为:
(1)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撕:用镊子撕取实验材料中薄的一片。

(4)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平。

(5)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6)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六、细胞的类别
按照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进化顺序,全部细胞可归并为两类:一类是原核细胞,另一类是真核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代谢
一、细胞生活的能量来源
细胞生活的能量来源于物质代谢。

代谢是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

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伴随能量的变换,由酶催化。

细胞中的糖类作为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但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却是另一种有机物—A TP。

(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 TP的结构及功能
(1)ATP的结构
ATP的中文名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其构成是是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简式为A-P~P~P。

(2)ATP的功能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2.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公式:A TP

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细胞中生化反应的催化剂——酶
1.酶的概念及特性
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酶具有催化性、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值
在最适pH值时,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pH值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3)酶与底物浓度的比例
当酶与底物的浓度比最适度时,反应速率最快。

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转运的实例
1.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①具有一层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构成渗透系统,故可发生渗透作用,但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同时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细胞壁的伸缩性。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皱缩,但是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持续失水将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持续吸水将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也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

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如下: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向外排出。

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胞吞和胞吐通过囊泡包裹物进出细胞,均需要能量。

胞吞胞吐不是跨膜运输,他们是根据膜的流动性原则,形成小囊泡而出人细胞,因此物质并未穿过磷脂分子。

胞吞与胞吐的比较如下表:
三、细胞的呼吸作用
(一)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概念
有氧呼吸的是指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的过程
有氧呼吸主要有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反应式如下:
C6H12O6→2丙酮酸+2A TP+4[H] +热量细胞质基质
②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

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