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的性质-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硝酸的性质-说课稿
硝酸的性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三节硝酸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以学过的盐酸、硫酸的知识中,酸的通性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学习硝酸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所学的电离理论、原子结构及氧化还原理论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同时可加深对上述理论的理解。

所涉及的一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了基础。

硝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是三大强酸之一,也是氮的一种重要化合物。

硝酸应用很广泛(可用来制造炸药、氮肥、染料、人造丝等),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有着重要用途。

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2、了解硝酸的用途;
3、了解硝酸的工业制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硝酸的用途和我国的硝酸工业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
育和安全教育。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展开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学过酸的通性,很容易分析得出
硝酸酸性;前面学过浓H
2SO
4
的强氧化性。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
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实验很好奇,所以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关于硝酸的物理性质、不稳定性、强氧
化性的教学,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探究、交流、归纳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做好实验,给予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做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和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

1、情境激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在讲硝酸为什么贮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引导学生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时,将采用此法。

2、目标导学: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在讲硝酸的化学性质时将用此法。

3实验促学: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硝酸的性质。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所涉及实验时用此法。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例如,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2、联想:将硝酸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

例如,可由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迁移到硝酸强氧化性。

3、推理:让学生通过推理导出结论,从而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如,从硝酸的性质推出硝酸的用途。

4、对比: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分析、对比,让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过程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例如,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2、联想:将硝酸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

例如,可由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迁移到硝酸强氧化性。

3、推理:让学生通过推理导出结论,从而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如,从硝酸的性质推出硝酸的用途。

4、对比: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分析、对比,让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氧化性。

四、说程序
1、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

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

此时,我顺势提出:
识别的方法就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
内容中,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2、探究与交流,掌握新授课,突破重难点
探究与交流一
(1)、硝酸的物理性质:
探究:提供三瓶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通过观、嗅、阅读标签信息,获得HNO3 的重要物理性质。

交流:突出硝酸的挥发性。

探究与交流二
(2)、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观察:硝酸的试剂瓶颜色为棕色
探究:出示---盛放在无色试剂瓶里已分解呈黄色的浓硝酸
阅读:课文有关浓硝酸呈黄色的原因说明
反应方程式: 4HNO3 = 4NO2↑ + O2↑ +2H2O
交流:b.哪些因素可以促进硝酸分解?(光、热、浓度)
c.市售硝酸为何呈黄色?如何保存?
探究与交流三
(3)、硝酸的化学性质——强氧化性
【问题】:浓硫酸有强氧化性,浓盐酸没有强氧化性,那么浓硝酸是否有强氧化性呢?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加以探究?
(1)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
探究:(2)实验:铝片在浓硝酸中钝化
(3)实验:红热木炭在硝酸中燃烧
浓硝酸与浓硫酸性质相似都具有强氧化性
交流:Cu + 4HNO3→Cu(NO3)2 + 2NO2↑+ 2H2O
C + 4HNO3→CO2↑ + 4NO2↑ + 2H2O
浓硝酸使铝钝化
【问题】:稀硫酸无强氧化性,稀硝酸是否有强氧化性?
探究:(1)实验:Cu与稀H2SO4反应
(2)实验:Cu与稀HNO3反应
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都不产生氢气。

稀HNO3与浓HNO3都有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交流:稀HNO3一般被还原成NO,浓HNO3一般被还原成NO2 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过量金属反应还原产物先为NO2、后为NO
3Cu+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
知识归纳(大屏幕投影):列表比较盐酸、硫酸和硝酸的化学性质。

在讲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时我采用探究与交流的方式目的是突出重点,比较浓,稀硝酸产物的不同目的在于突破难点。

(4)、关于硝酸的用途,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播放硝酸的用途和我国的硝酸工业的发展状况,将硝酸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
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回顾本节内容,进行知识小结
我把本节知识总结成一个顺口溜:“浓硝酸有三性,强酸氧化不稳定;铜与硝酸被氧化,冷浓铁铝会钝化;木炭稳定也不怕,热浓硝酸氧化它。

”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5、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巩固
有关习题
五、说实验改进:
1、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用大约20厘米的废输液带将两支废一次性针管(去掉针头)连接起来,一支针管中放入铜片,另一支装有浓硝酸,实验时把浓硝酸挤到放铜片的针管中,可以看到铜和浓硝酸剧烈反应,针管中充满红棕色的气体且硝酸变为了绿色,此时把硝酸挤到另一支针管中,固液分
离反应停止,可以看到输液带中充满绿色的液体。

2.铜与稀HNO 3反应
取铜与浓硝酸反应同样的装置,一支针管中放入铜片,另一支装有稀硝酸和氧气,实验时把稀硝酸挤到放铜片的针管中(氧气留下),可以看到铜和稀硝酸缓慢反应,针管中慢慢充满无色的气体且硝酸变为了蓝色,此时把硝酸挤到另一支针管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输液带中充满蓝色的液体,竖立针管把氧气压入无色气体中,可观察到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优点:废物利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直观性强,效果明显且避免污染,且两实验对比明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 3=== 4NO 2↑+O 2↑+2H 2O
2、硝酸的酸性
3、硝酸的强氧化性
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3Cu+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C+4HNO 3(浓)=== 4NO 2↑+CO 2↑+2H 2O
总之,本节课通过巧妙设问、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类比迁移、分析归纳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极大地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