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伴随着这场变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衣
50---70年代:“统一”的中山装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
特别是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中山装也越来越吃香。
绿军装,小白鞋一个时代的时尚
草绿色布军装在那个年代,这就是最时髦、最时尚的装束。
那时,谁要是穿有颜色的服装,自己都不好意思出门。
在那青一色的年代,也没有人讲究服饰衣着。
“新潮”的80年代,比邻香港的深圳,广州作为中国最先打开门户的地区,成为当时流行和时髦的发源地。
喇叭裤、花衬衫等港化了的欧美服装,经由南下的“打工仔”、“打工妹”和流行的电影电视传播改变了年轻一代的装束。
但同为外来新事物的西装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领导人都穿上了西装,群众很快就接受了,西装在一时间就火起来了。
缤纷色彩始于上世纪80年代
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
当年最抢眼是喇叭裤和花衬衫。
街道上出现色彩缤纷的颜色,一改过去的青一色。
个性化服饰
个性化服饰从90年代流行至今,人们买服装更倾向于标新立异。
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服装市场。
食
建国之初,我国的粮食资源极度匮乏,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实行凭票购粮。
没有票的人家,吃饭问题就难以解决。
60年代,国家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制度,吃饭实行大锅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快速推行,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提升,农村居民主食也由粮食变成了小麦和大米等细粮。
鸡、鸭、鱼肉也纷纷走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饭桌。
进入90年代,人们在饮食上更注重营养搭配,在一些女青年当中,也掀起了减肥的狂潮。
走进新世纪,个类餐饮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仿佛一夜之间就遍布了大街小巷。
各地不同风味的菜系也可在同一个城市同时见到。
很多人都说,五六十年代大家都是靠胃吃饭,以吃饱为主;八九十年代,靠眼舌吃饭,要求色香味俱全;今天人们靠心吃饭,将健康、营养放在第一位,融入饮食文化当中。
健康饮食成为人们的共识,口感不好但营养丰富的苦苦菜,玉米面等也重新走上了人们的饭桌。
住
我们村的张爷爷家住着6间砖瓦房,整个院子都砌着院墙,真是红砖绿瓦。
我想通过走访张爷爷来反映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住房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当我坐在精神矍铄的张爷爷面前,把我的来意告诉了他,他老人家的把那些随着时间沉积的记忆一件件的拾起,他说在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落后,人们的吃穿都成问题,有好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住房更是问题。
当时他家一共5口人,奶奶、父母、妹妹和他,祖孙三代仅住12平米的一间小屋子里,就连这12平米也是又低又矮,四面全是墙,一下雨,雨就顺着墙角流到地面,冬天却只能两个人挤在一条被子里。
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再加上人民公社化运动,张爷爷一家必须都去公社劳动,当时的产量并不高,人均分到的粮食连肚子都填不饱,买什么都要票,布票、粮票……,甚至连买火柴都要票,虽然房子也适当的修了修,可仍然住在那间小屋里,提起这段历史,张爷爷眼中闪烁着泪花.
1978年改革的春风在中国的大地上一声春雷,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队里的田地由大锅饭改为由每家每户按人口分得土地,种的粮食越来越多,再加上我开始做一些小生意,我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低矮的土房我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一面红”房屋,就是最前面那墙是红砖,其他三面是土墙,地面也铺上了红砖,张爷爷此刻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1990年,我把这个”一面红”四间房屋又全部拆了,盖成了现在四面都是红砖都间大房,屋内也添置了不少电器,地面也有原来的红砖换成了瓷砖,院子我为了整洁好看也用红砖砌了院墙,院子空的地方也铺上了红砖.
去年,儿子为他在城里买了新楼房,让他过去住,但是他舍不得这块土地,只是闲的时候过去住住,他还是喜欢自己亲手盖起来的大屋子.
行
为了能更更好的展现时代的变迁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特地去采访了本村的五爷爷,五爷爷已经80多岁了。
他告诉我:“五六十年代时,全乡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家里穷,出行都得靠步行,村里只有两户有自行车,村里的其他人家都很羡慕这两家。
每当赶集时,就向别人借自行车,而其他人家也只能赶着毛驴车去。
五爷爷说着,不由地兴奋起来。
他感慨得说道:“曾经在我年轻时,还随着村长坐了一回“解放牌”卡车,那时能坐卡车的人也倍受村里人羡慕,心里特别得意。
1978年家里买了一辆当时最流行的“凤凰牌”自行车,不久,村里就有许多人纷纷买了自行车。
1982年,由于农耕需要,家里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当时在村里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常开着拖拉机去集市上卖蔬菜,村里的人都搭着我的手扶拖拉机去赶集。
五爷爷捋了捋胡须,笑吟吟的说道:“1992年儿子结婚时,我为儿子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我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村里的路都能建成象大城市里那样的柏油路。
1998年,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村里修好了第一条柏油路,踩在那平整舒适的柏油路上,我的心里一阵一阵的激动,真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实现,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现在,五爷爷的腿脚已经很不灵便了,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开出租车,他出门常搭他们的出租车。
今天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跨世纪人的身份上重新审视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时,我们发出更多的应该是感慨,感慨中国60年的沧桑巨变,感慨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充分地说明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之快,也预示了中国的未来也将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