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隋唐)(六十一:李希烈反叛、李怀光之乱平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隋唐)(六十一:李希烈反叛、李怀光之乱平

定)

公元784年

李希烈反叛:当了两年皇帝,值吗?

公元784年正月,唐王朝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在汴州称楚帝,建年号为武成。两年后,李希烈被部下毒死,叛乱失败。

李希烈的叔叔李忠臣本来就是安史之乱叛军的成员,在叛乱进行中被唐军击败,之后投降朝廷,被任命为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人品很差,贪婪暴虐,又非常好色,经常奸污属下的妻女。属下忍无可忍,将李忠诚驱逐出去。随后,朝廷任命李希烈接替李忠臣的位置,成为新任淮西节度使。

李希烈身为朝廷任命的节度使,为何会反叛朝廷自立为帝?原来,在安史之乱后,河北、淮西、山东等地的节度使就处于半独立状态。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本来就曾经属于叛军成员,所以一旦有机会,就想独立,脱离唐朝的管辖。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已经元气大伤,军事力量严重不足,无法派军队应战,只能利用一些藩镇压制另一些藩镇,让它们互相牵制。比如李希烈,就受到了唐德宗指派,让他去平定山西南道节度使梁崇义的叛乱。

梁崇义叛乱平定后,在782年,淄青节度使李纳又叛乱。朝廷任命李希烈为淄青节度使,前去讨伐叛军。可李希烈趁机和李纳、幽州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等人结盟,共同起兵叛唐。李纳、朱滔、田悦、王武俊四个人分别称王,李希烈也跟着自称建兴王、天下第一元帅。这五个人一反,唐朝几乎失去半壁江山。李希烈为人非常残酷,属下都怕他,所以叛军作战比较拼命,经常打败官军。

783年,李希烈攻汝州,趁着大雾向官军进军,结果官军后撤,李希烈占据汝州。东都洛阳处于李希烈的威胁之下,吓得洛阳士人四处逃窜。接着,李希烈又攻打汴州和鄂州。唐德宗命令哥舒曜带兵反击李希烈,成功收复汝州。但是,在襄城之战中又被李希烈打败。不

过李希烈向四面扩张的行动多次被挫败,感觉形势不太妙,想要向唐德宗求赦免,唐德宗拒绝了,还下令说能斩杀李希烈者,四品以上者得希烈官,五品以下者封户四百,庶民则免赋三年。

前方平叛不是很顺利,同时唐德宗后院又起火了。唐德宗为了平定李希烈等人的叛乱,下令调集多个节度使得兵马;其中泾原节度使麾下的士兵来到长安后,本以为能够得到赏赐,却只有粗茶淡饭,连饭都吃不饱。于是泾源兵发生兵变,连泾原节度使本人也管不住。泾源兵占据长安,大肆抢掠;唐德宗只得带着皇后、皇子、大臣们仓皇出逃。

与此同时,李希烈被唐德宗的强硬政策激怒,又多次打败官军,并且率领全军三万人围困哥舒曜。得知泾源兵变、皇帝逃跑的消息,官军士气低落,哥舒曜被李希烈打败,逃到洛阳去了。李希烈趁机进攻汴州,进入汴州后运土筑路,如果进展太慢就用人来填沟壑。叛军的作风就是这样残暴。接着,李希烈在汴州称帝。

面对这种局势,唐德宗改变了策略,在784年正月下罪己诏,声称自己长于深宫之中,不懂怎么治国,导致天怒人怨,实在是有罪。所以宣布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等人的罪过。这一招确实管用,一方面激励官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分化叛军。比如田悦,就不太想继续叛乱,结果和朱滔打了起来。王武俊则干脆投降了朝廷。

李希烈逐步陷入孤立的境地,连续被官军打败,丢掉汴州,退守蔡州。这时,李希烈的地盘越来越小,四面被官军包围,很明显叛乱是要失败了。正巧,李希烈吃牛肉之后不舒服,病倒了,其亲信陈仙奇趁机指使医生毒死了李希烈。陈仙奇还把李希烈的老婆孩子也杀掉,一起将首级送到长安。由此,李希烈叛乱被平定。

结论:李希烈叛乱是晚唐藩镇割据局面的一个体现。唐德宗为了平定各处的叛乱,只能采取姑息政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李希烈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淮西藩镇依然割据一方,直到唐宪宗时期才得以平定。

公元785年

李怀光之乱平定:忠臣还是叛臣?

公元785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兵败后自杀身亡,李怀光之乱宣告结束。

建中之乱爆发以来,不少藩镇将领反叛朝廷,甚至降而复叛,偏偏这其中有一个谁都意想不到的人物,竟然也成为了叛将,这个人就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李怀光自幼参军,作战勇猛、治军有方,对军中将士一视同仁,从不包庇。由于屡立战功,他不仅被前任朔方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委以重任,朝廷也对他信任有加。唐德宗即位后,李怀光被委以重任,在西北边陲任节度使,守卫边疆,抵御吐蕃入侵,为大唐安稳立下汗马功劳。

李怀光从忠臣成了叛臣,故事要从建中之乱说起。建中之乱爆发后,朝廷派去平叛的军队接连失利,李怀光也被调去支援。此时的叛军攻入长安,唐德宗被围困在奉天城内,李怀光调兵勤王,为德宗成功解除了奉天的围困。可就在这时,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李怀光治军还行,但要搞政治,就明显不在行了。李怀光认为自己救援皇帝有功,开始对朝政肆意点评。他见天下大乱,觉得这一定都是朝廷大臣的责任。心里怎么想,嘴上就这么说,李怀光四处扬言宰相卢杞等人都是奸臣,是他们祸乱朝纲,应该把他们抓起来治罪,只要杀了卢杞等人,自然就会天下太平了。

宰相卢杞听说后十分担心,他知道,当下正是用兵之际,唐德宗又信任李怀光,很有可能为了战局,听信李怀光的话而惩处自己。于是,卢杞每天在皇帝身边挑拨,说李怀光自恃有功、想要干预朝政,一面又说形势紧迫,让唐德宗催促李怀光外出平叛,不让他回到皇帝身边。可李怀光就算接了皇帝命令外出打仗,也不忘接连给德宗送去奏本,坚决请求处置卢杞等人。唐德宗本来偏袒卢杞,可为了安抚李怀光,无奈之下将卢杞等人贬官了事。

不过,经过卢杞的挑唆,唐德宗对李怀光渐渐不如先前那般信任,君臣之间开始有了隔阂。此时长安失陷,唐德宗流落在外,反复催促李怀光收复长安。但李怀光觉得时机未到,现在士兵疲惫需要休整,不宜立刻进军。李怀光也意识到,自己迟迟不肯发兵,已经受到了皇帝的猜忌,自己就算最终帮助朝廷平叛,也很有可能被皇帝事后算账。

在如此进退两难的局面下,李怀光渐渐心生反意,开始与叛军朱泚暗中往来。唐德宗虽然和李怀光产生隔阂,但也不愿失去这员大将,更何况李怀光真的反叛,皇室安危更是没有着落。

为了安抚李怀光,唐德宗不仅给李怀光升官,还授予了他丹书铁券,想要表示自己对李怀光的信任。可皇帝赐予的免死金牌,更加让李怀光生气。李怀光觉得,皇帝这是摆明了怀疑自己,他扔掉了铁券,与部下密谋起叛乱的事情。唐德宗闻讯立即退守到梁州。

不过,李怀光的叛乱并不得人心,他刚刚筹划起谋反的事,他部下的将领就纷纷倒戈离他而去。原本的李怀光所部势力强大,盘踞在长安的叛军领袖朱泚对他十分戒备,但自从李怀光的部下四散离开后,朱泚也就变了态度,反而想要收服李怀光,让李怀光对自己称臣。李怀光当然不愿意,他觉得大唐皇帝都要对自己忌惮几分,怎么可能对叛将朱泚俯首称臣?

可此时的李怀光进退两难,说他是叛军,他没有明目张胆的谋反,说他是大唐忠臣,皇帝却早就不真心地信任他了。李怀光犹豫不决之际,暂时跑到了河中府(今山西省蒲州镇)驻扎。随着李怀光部下军将逃亡,他的势力越来越弱,驻扎在河中府的李怀光也渐生悔意,想要重新归顺朝廷。唐德宗对李怀光还是看重的,也愿意重新招揽他,于是派大臣孔巢父前去招降。

事情进展得没那么顺利。孔巢父背负皇命前来招降,可他对李怀光的态度极其傲慢。到了李怀光的军营,孔巢父让李怀光脱掉官服谢罪,李怀光觉得朝廷没有诚意,指使听命于自己的部下,将孔巢父杀死在军中。杀掉皇帝使臣的李怀光,就此成了真正的叛臣。

唐德宗见招降李怀光失败,不得已只好派军前去镇压。此时的唐廷已经收复长安,久经战阵的将军马燧,率领八万朝廷大军围攻河中府,李怀光预感大势已去,在城中自杀而死,他的部将牛名俊将其头颅砍了下来,出城投降,李怀光之乱终于被平定。

李怀光虽死了,但唐德宗感念其过去的功绩,并未对其家族赶尽杀绝。唐德宗不但安葬了李怀光、赦免他的妻子,还让李怀光的外孙改姓李氏,作为他的子嗣继续延续李怀光的香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